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24 研經班一 5/20(12)
2024/05/20 22:59:02瀏覽120|回應0|推薦10

研經一 《佛說無常經》  

研經二 《佛說四十二章經》1 ~ 12章  

研經三 《佛說四十二章經》12 ~ 28章 

研經四 《佛說四十二章經》29 ~ 42章  

   

  

第12週  第十九章 假真並觀     

    

佛言: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

如是知識,得道疾矣。 

  

 

複習   

1. 天地世界有成有壞,當世界毀壞殆盡時,

   師父說法 諸位聽法  這念心仍然存在,無生無滅、無始無終、

   無得無失,這才是真正的自己。 

2. 觀靈覺,即菩提,覺是 覺性  ,當下這一念 靈知靈覺 ,

    就是每個人的 菩提妙明真  心,

   也是世界天地之祖。當天地壞了、世界空了,

    靈知靈覺  仍然存在不滅。契悟了  菩提 ,生命就是永恆的。

3. 師父在這裡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就是 靈知靈覺  。

4. 無情的空性是 法性  空,而有情的空性是 佛性  空,

    不但是 真空  還能生 妙有  ,這才是真正生命之所在。

5. 眾生在迷,屬於 不覺  的程度。大眾知道要修行,屬於  始覺 的程度,

    繼續用功,時時  覺察 、 覺照  自己的心念與行為,

    功夫相應了,斷盡 見惑 思惑  ,便能證得四果羅漢的果位,

    就屬於 正覺  的聖者。  

6. 佛法中最重要的就是 菩提  心,所以說修行不發 菩提心  ,

    猶如耕田不下種。

7. 這念心有  相, 相, 相, 相;

    人有 生老病死  ;而世界有 成住壞空  。

8.   觀靈覺 即菩提 ,只要時時刻刻覺察、覺照、反省檢討,

    有了過失知道慚愧、懺悔、改過,這就是  靈知靈覺 ,

    就是本具的  菩提真 心,當下即是,不假外求。

9. 不但要能 自覺 且能 覺他  ,這就是菩薩行。

   菩薩的覺較羅漢的覺更為提升,從初地、二地、三地,

     無明分分  破、 法身分分  證,稱為   覺,一直到十地滿心,

    就稱為 等覺  。更進一步  覺性圓滿 了,就稱為妙覺,

    即是 無上正等正  覺。

10. 在初禪天的天人,仍有   心,所以會感得   災;

     二禪有   心,會感   災;

     三禪仍有 出入息  ,會感   災。 

11. 無常觀是前方便,起觀之後,立刻將能思想的這念心收回來,

     安住在 ​​​​​​靈明寂照  上,這就是 無上大菩提  。

12. 眾生是   覺,二乘是   覺,菩薩是 自覺覺他  覺還未圓滿,

     佛是 無上正等正  覺。雖然覺的程度不同, 

      但其本體指的都是 師父說法 諸位聽法  的這念覺心。

13. 無論所處的世界在天、地、淨土、穢土,只要有形、相、生成,

     就會有 變異  與  毀壞  ,最後總歸是一場空。

14. 修行若能從這念  覺性 上來用功,這一生絕對可以契悟菩提,

    所以說 得道疾矣  。 

  

  

第三十章 欲火遠離 

  

佛言:夫為道者,如被乾草,火來須避。

道人見欲,必當遠之。

 

複習 

1. 佛言:夫為道者,如被乾草來須避。

   道人見,必當遠之。

   本章在說明修道必須 離欲 。修道之人好像身披 乾草 

    遇到  要立刻避開,以免引火焚身。

2. 想要離開三界,必須從 起心動念 的這因心下手,

    只要能將心中的 貪愛 ,轉化為無染的 正念 

    雖處欲界,也能得解脫。

3. 經云:菩薩視 淫欲 如避火坑。修行人如遇到 欲火 

    一定要避開。

4. 人身上三把火:  火、  火、 無明 火,

    其中  火是生死的根本。

5. 所謂生死,即是指 心念 的生滅,從早到晚念頭不斷生滅,

    由此可知惟有 無念 才能了生死。  

6. 想修道、悟道、得道,必須時刻保持 警覺心 , 遠離 欲念 

7. 法華經云:諸佛如來,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所謂大事因緣,亦即 度眾生超脫生死大事 之因緣,

    而  就是生死的根本。

8. 身遠離,暫時找一處避風港,就是道場,

    進一步還要遠離,就是注意 當下這念心 

    能起 觀照 ,不想 欲愛  色愛 

    心能 轉念 才是究竟的避,能管得住 當下這念心 ,就能四兩撥千金。

9. 男女之間保持距離,保持 分寸 , 

    若因公務必須交談,則應保持 正念 

10. 欲界天又稱 六欲 天,就是以 欲愛 的輕重,來決定果報、壽命、福德因緣。

    男女間 欲愛  色愛 的執著愈輕,能昇的越高。 

      欲愛  色愛  越重,下降的越低。

11. 如果肯定 離欲 的道理,此生修行會成道、證果。

    若不知道在此用功,最多得到一些 福報  ,來世還要 再修 。 

12. 離欲的方法: 1. 轉念 提念 化念 2. 持戒 3. 修四念處觀 

      4. 中道實相究竟離  。

13. 修道行人,若能如實地修行種種 觀行 

    最後心安住 正念 、安住 中道實相 上, 

    則可避開煩惱、逆境。

14. 所謂了生死、得解脫,是指去除心中的 煩惱 塵垢,

    得清涼自在。 要使這念心達到自在之境,

     有 頓悟  漸修 兩種方法。

     

 

思惟題 

 

    在日常的待人處事、工作、家庭、私事等

    都在生滅境界當中,如何練習「觀靈覺即菩提」? 

  

   

普高 113-8月招生A4.jpg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by817&aid=180635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