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5/20 22:59:02瀏覽509|回應0|推薦11 | |
研經一 《佛說無常經》 研經二 《佛說四十二章經》1 ~ 12章 研經三 《佛說四十二章經》12 ~ 28章 研經四 《佛說四十二章經》29 ~ 42章
第12週 第十九章 假真並觀
佛言: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 如是知識,得道疾矣。
複習 1. 天地世界有成有壞,當世界毀壞殆盡時, 師父說法 諸位聽法 這念心仍然存在,無生無滅、無始無終、 無得無失,這才是真正的自己。 2. 觀靈覺,即菩提,覺是 覺性 ,當下這一念 靈知靈覺 , 就是每個人的 菩提妙明真 心, 也是世界天地之祖。當天地壞了、世界空了, 靈知靈覺 仍然存在不滅。契悟了 菩提 ,生命就是永恆的。 3. 師父在這裡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就是 靈知靈覺 。 4. 無情的空性是 法性 空,而有情的空性是 佛性 空, 不但是 真空 還能生 妙有 ,這才是真正生命之所在。 5. 眾生在迷,屬於 不覺 的程度。大眾知道要修行,屬於 始覺 的程度, 繼續用功,時時 覺察 、 覺照 自己的心念與行為, 功夫相應了,斷盡 見惑 思惑 ,便能證得四果羅漢的果位, 就屬於 正覺 的聖者。 6. 佛法中最重要的就是 菩提 心,所以說修行不發 菩提心 , 猶如耕田不下種。 7. 這念心有 生 相,住 相,異 相,滅 相; 人有 生老病死 ;而世界有 成住壞空 。 8. 觀靈覺 即菩提 ,只要時時刻刻覺察、覺照、反省檢討, 有了過失知道慚愧、懺悔、改過,這就是 靈知靈覺 , 就是本具的 菩提真 心,當下即是,不假外求。 9. 不但要能 自覺 且能 覺他 ,這就是菩薩行。 菩薩的覺較羅漢的覺更為提升,從初地、二地、三地, 無明分分 破、 法身分分 證,稱為 證 覺,一直到十地滿心, 就稱為 等覺 。更進一步 覺性圓滿 了,就稱為妙覺, 即是 無上正等正 覺。 10. 在初禪天的天人,仍有 瞋 心,所以會感得 火 災; 二禪有 貪 心,會感 水 災; 三禪仍有 出入息 ,會感 風 災。 11. 無常觀是前方便,起觀之後,立刻將能思想的這念心收回來, 安住在 靈明寂照 上,這就是 無上大菩提 。 12. 眾生是 不 覺,二乘是 自 覺,菩薩是 自覺覺他 覺還未圓滿, 佛是 無上正等正 覺。雖然覺的程度不同, 但其本體指的都是 師父說法 諸位聽法 的這念覺心。 13. 無論所處的世界在天、地、淨土、穢土,只要有形、相、生成, 就會有 變異 與 毀壞 ,最後總歸是一場空。 14. 修行若能從這念 覺性 上來用功,這一生絕對可以契悟菩提, 所以說 得道疾矣 。
第三十章 欲火遠離
佛言:夫為道者,如被乾草,火來須避。 道人見欲,必當遠之。
複習 1. 佛言:夫為道者,如被乾草,火來須避。 道人見欲,必當遠之。 本章在說明修道必須 離欲 。修道之人好像身披 乾草 , 遇到 火 要立刻避開,以免引火焚身。 2. 想要離開三界,必須從 起心動念 的這因心下手, 只要能將心中的 貪愛 ,轉化為無染的 正念 , 雖處欲界,也能得解脫。 3. 經云:菩薩視 淫欲 如避火坑。修行人如遇到 欲火 , 一定要避開。 4. 人身上三把火: 欲 火、 飢 火、 無明 火, 其中 欲 火是生死的根本。 5. 所謂生死,即是指 心念 的生滅,從早到晚念頭不斷生滅, 由此可知惟有 無念 才能了生死。 6. 想修道、悟道、得道,必須時刻保持 警覺心 , 遠離 欲念 。 7. 法華經云:諸佛如來,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所謂大事因緣,亦即 度眾生超脫生死大事 之因緣, 而 欲 就是生死的根本。 8. 身遠離,暫時找一處避風港,就是道場, 進一步還要心遠離,就是注意 當下這念心 , 能起 觀照 ,不想 欲愛 , 色愛 。 心能 轉念 才是究竟的避,能管得住 當下這念心 ,就能四兩撥千金。 9. 男女之間保持距離,保持 分寸 , 若因公務必須交談,則應保持 正念 。 10. 欲界天又稱 六欲 天,就是以 欲愛 的輕重,來決定果報、壽命、福德因緣。 男女間 欲愛 、 色愛 的執著愈輕,能昇的越高。 欲愛 、 色愛 越重,下降的越低。 11. 如果肯定 離欲 的道理,此生修行會成道、證果。 若不知道在此用功,最多得到一些 福報 ,來世還要 再修 。 12. 離欲的方法: 1. 轉念 提念 化念 2. 持戒 3. 修四念處觀 4. 中道實相究竟離 。 13. 修道行人,若能如實地修行種種 觀行 , 最後心安住 正念 、安住 中道實相 上, 則可避開煩惱、逆境。 14. 所謂了生死、得解脫,是指去除心中的 煩惱 塵垢, 得清涼自在。 要使這念心達到自在之境, 有 頓悟 、 漸修 兩種方法。
思惟題
在日常的待人處事、工作、家庭、私事等 都在生滅境界當中,如何練習「觀靈覺即菩提」?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