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24 研經班一 5/13(11)
2024/05/14 21:00:17瀏覽133|回應0|推薦8

研經一 《佛說無常經》  

研經二 《佛說四十二章經》1 ~ 12章

研經三 《佛說四十二章經》12 ~ 28章 

研經四 《佛說四十二章經》29 ~ 42章  

   

 

第11週  第十六章 捨愛得道     

    

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

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 

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 

汝等沙門,當捨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  

 

複習 

1. 只要這念心安住 正念 , 安住實相 , 時時刻刻有覺有照 ,

    定慧不二 , 這就是頓悟自心直了成佛 , 道就現前。

2. 因為 愛欲 是障道的根本 ,無論修大乘、小乘,

    都應該要捨離愛欲 。

3. 交錯 就是兩者互相依存、互為牽絆。

4. 要想見道,首先將心定下 , 保持八風吹不動

   第二步,還要有返照覺照的功夫,

   最後達到愛欲垢盡道可見矣的境界。 

5. 修中道實相觀,安住中道,安住實相

    師傅在這裡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 

    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心就不會產生貪愛取捨,心就定下來。

6. 心定下之後,還要能作主,能作主就是智慧。

    有定有慧,定慧不二,就是無上菩提心,

    這就是最高的,不假外求。

7. 雖然道是本具的,但因愛欲之垢蒙蔽清淨本心,  

    所以不能見

8. 想修行,無論禪淨密律,都要歸到這念心

    只要能回歸到這念心上來,自然道就現前。

9. 要依法起修,時刻不起欲愛的念頭,

    安住在定慧不二的中道實相上,

    直到因緣成熟, 愛欲垢盡,身心就能解脫。 

10. 捨愛得道,兩層次,身遠離心遠離。 

11. 道在哪裡?道不離心。師傅在這裡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

    要時時刻刻覺察覺照

12. 師傅在這裡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性,

    只要這念心能安住在中道、安住在實相上,

    一念到底,最後愛欲垢盡,道業能所成就。 

13. 清淨心、平常心、不動心、無為心、菩提心就是道, 

    道是人人本具的,就是師傅在這裡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

14. 佛說人懷愛欲不能見道,無論面對什麼, 

      這一念心是最重要的,  

      要超凡入聖,就要從這一念心上來轉,

       能時時在上用功,道業才能有所成就。

  

第二十九章 正觀敵色 

  

佛言: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正心思念:

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泥汙。

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

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複習 

1. 佛言: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正心思念:

   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泥汙

   想其老者如,長者如,少者如

   稚者如;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2. 正念可分為兩種:一種是 方便正念 ,一種是 究竟正念

3. 何謂方便正念?即是 以佛心為己心 , 以佛行為己行 , 以佛言為己言

     時刻以佛的身口意為標準,使這念心安住,就能達到 究竟 正念。     

4. 所謂究竟正念,是 定慧不二這一念 心,亦即 菩提 心, 涅槃 心。

    無念,就是這一念心 如如不動 ;不但不動,清楚明白,

    還能 作主 ,此即究竟正念。

    就是所謂 頓悟自心 , 直了成佛 ,這就是佛,不用向外求。

5.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都是夢幻泡影,

    當下 無心 , 無念 , 無住 , 就是究竟。

6. 究竟正念屬於 無為 法,方便正念屬於 有為 法。

   由 有為 法修行得力,最後不執著  為,

   當下即是契入 無為 法。 

7. 心上有三把,第一是 火,第二是 火,第三是 無明 火,

    三把火都滅掉,心就清涼。

8. 除非為了公務、弘揚佛法,男女眾之間不要 共語 ,  。

   彼此不互相看,要兩眼 內視 ,觀照自己 起心動念這一念心  。

9. 修行想要悟道就要保持 正念 。 

    正念就是 解脫出世如來淨土 。 

    這是禪宗最高法門,稱為 心地 法門, 不二 法門。 

10. 四念處即是 念處,念處,念處, 念處,

    功夫達到一起觀馬上就 入定

    若沒達到,仍要繼續修 觀行

11. 方便正念屬於 有為 法,由有為法慢慢轉識成智,

     最後歸於 無念 , 無為 , 無為 法就是究竟正念。

12. 修行想要悟道就要經常保持 正念 。 

      就是解脫;  就是出世;  就是如來;  就是淨土。

      打妄想就是雜念、邪念;雜念就是 眾生 ,邪念就是 魔鬼 。 

13. 悟到這念心,就能通達佛法;

      沒悟到這念心,就要 漸修 ,屬於 方便 正念,

       方便就有 八萬四千 個法門。 

   

第三十章 欲火遠離 

  

佛言:夫為道者,如被乾草,火來須避。

道人見欲,必當遠之。

複習 

1. 佛言:夫為道者,如被乾草來須避。

   道人見,必當遠之。

   本章在說明修道必須 離欲 。修道之人好像身披 乾草

    遇到 要立刻避開,以免引火焚身。

2. 想要離開三界,必須從 起心動念 的這因心下手,

    只要能將心中的 貪愛 ,轉化為無染的 正念

    雖處欲界,也能得解脫。

3. 經云:菩薩視 淫欲 如避火坑。修行人如遇到 欲火

    一定要避開。

4. 人身上三把火: 火、 火、 無明 火,

    其中 火是生死的根本。

5. 所謂生死,即是指 心念 的生滅,從早到晚念頭不斷生滅,

    由此可知惟有 無念 才能了生死。  

6. 想修道、悟道、得道,必須時刻保持 警覺心 , 遠離 欲念

7. 法華經云:諸佛如來,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所謂大事因緣,亦即 度眾生超脫生死大事 之因緣,

    而 就是生死的根本。

8. 身遠離,暫時找一處避風港,就是道場,

    進一步還要遠離,就是注意 當下這念心

    能起 觀照 ,不想 欲愛色愛

    心能 轉念 才是究竟的避,能管得住 當下這念心 ,就能四兩撥千金。

9. 男女之間保持距離,保持 分寸 , 

    若因公務必須交談,則應保持 正念

10. 欲界天又稱 六欲 天,就是以 欲愛 的輕重,來決定果報、壽命、福德因緣。

    男女間 欲愛色愛 的執著愈輕,能昇的越高。 

      欲愛色愛  越重,下降的越低。

11. 如果肯定 離欲 的道理,此生修行會成道、證果。

    若不知道在此用功,最多得到一些 福報  ,來世還要 再修 。 

12. 離欲的方法: 1. 轉念 提念 化念 2. 持戒 3. 修四念處觀 

      4. 中道實相究竟離  。

13. 修道行人,若能如實地修行種種 觀行

    最後心安住 正念 、安住 中道實相 上, 

    則可避開煩惱、逆境。

14. 所謂了生死、得解脫,是指去除心中的 煩惱 塵垢,

    得清涼自在。 要使這念心達到自在之境,

     有 頓悟漸修 兩種方法。

     

   

   

   

   

   

   

 

   

 

  

 

 

 

 

 

 

 

 

 

 

 

 

( 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by817&aid=18061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