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8/06 16:19:40瀏覽236|回應0|推薦3 | |
達磨二入四行觀 1.釋論題、達磨祖師略傳 2.理入一 3.理入二、行入總論 4.報冤行 5.隨緣行 6.無所求行 7.稱法行 總結
宗旨:藉教悟宗 理入 藉教: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 悟宗:捨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不隨文教。 契證: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 入道要途 總說:其餘諸行,悉入此中。 行入 報冤行:逢苦不憂 別說:隨緣行:喜風不動 無所求行:止想無求 稱法行:稱理而行,廣行六度
理入–從知見觀念契入 行入–事上用功,漏盡煩惱,最終與理相應 方便有多門 歸元無二路 → 歸於本心 → 一切法皆從此流 → 但得本 莫愁末
經典 → 標月之指 → 契入本心 放下一切言說 X → 法執 深信含生同一真性 → 有信根 有信力 → 解脫煩惱的力量 不信 → 不得受用 → 客塵妄想所覆
去除客塵,回復清淨 不理他 → 打坐 → 把心收回 知幻即離 → 知是幻境 → 不執著 → 不斷練習 不起、不理妄想 保持不動 離幻即覺 虛妄境界
要得真不動,動中亦不動 六塵境界不攀緣 → 打坐磨鍊 → 心不動 清楚明白 → 善能分別諸法相 → 見一切是非 → 知而不著 → 不執著 → 清楚明白 於第一義而不動 善惡之相 是非善惡 能所俱空
事由理入 → 仍有煩惱 – 理上了解佛性本具,事上用功,業消慧朗漸與道相應 與理不相應 → 不同法藥 – 無法當下體悟這念心,可用漸修方式修行 應不同根機 → 事理兼備 – 明白道理,仍需事上長期薰修, 圓融不二 最後消歸自性,事理一如,方是究竟。 事理原無二 同居大覺中
四行 報冤行– 面對逆境 甘心受 無冤訴 隨緣行– 面對順境 隨緣不變 不變隨緣 無所求行– 超越苦樂 不執著能所 稱法行– 依無為法 行六度 圓滿福慧
報冤行 八苦交煎 身心不得安定 → 心生芥蒂 公報私仇 → 墮落之因 → 心有怨恨 → 心量狹小 心量要廣大 不要計較 冤家宜解不宜結 今雖無犯 – 破齋犯戒 違害眾生 是我宿殃 惡業果熟 – 過去造業 現在受報 1. 現報 – 現在造業 現世受報 2. 生報 – 現在造業 來生受報 3. 後報 – 無量生造業 於此生或未來受報 甘心甘受 都無冤訴 忍辱 → 沒有怨氣 → 不生煩惱 → 消除業障 受了委屈 → 吐苦水 生是非 要他人同情 更造新殃 慚愧懺悔 → 甘之如飴 逢苦 → 憂愁煩惱 → 失去正念 落入冤親憎愛 → 不憂 → 識達故 → 苦惱 惡業果熟 → 起覺照心 → 不隨境轉 → 與理相應 → 安忍於心 沒有取捨 即得解脫 心達不動
隨緣行 隨緣不變 不變隨緣–寂然不動的這念心 → 隨當下因緣而安住 萬法本空 本來虛妄 眾生 → 緣業所轉 有善惡業 受善惡報 有所成就 – 自己努力 沾三寶光 眾生慈悲 得失從緣 心無增減 → 有增有減 – 與真心不相應 動心 – 失去理智、作主 → 隨緣不變 – 順逆境皆如如不動 不變隨緣 – 善用緣起 成就善法 → 功德歸三寶 好事給他人 壞事自己承擔
無所求行 內無所求 外無所得 – 指這一念無求的心 → 本自具足 不需要求 → 達無所求 與道相應 → 智者悟真 理將俗反 → 因上去求 修善斷惡 → 不住兩邊 諸法緣起 → 超越苦樂 有求皆苦 無求即樂 求而無求 念而無念 眾生 – 五蘊假合 → 不生執著 道場 – 水月道場 目的 – 明心見性 事理無礙
稱法行 依性淨之理而行 信解行證 性淨之理 – 一法不立 離眾生垢 離我垢故 → 心安住 性淨之理 性淨之理現前 → 無為法 → 反省檢討 諸法畢竟空寂,又不住空寂。 契入無為是修行的根本 性淨之理 沒有慳貪 三輪體空 → 不偏不倚 → 不生執著 → 解脫自在 為弘揚佛法 → 身命財皆可施 → 對治煩惱 不執著六度
總結 理則頓悟 事非頓除 1. 逆境折心,順境悅心,先修報冤行,次修隨緣行。 2. 對逆境、順境皆不動心,即修無所求行 3. 前三行仍非中道,故依中道實相、本心本性之理而行, 即稱法行,稱化眾生而不取相。
個人思惟問題
將達摩二入四行觀 所學的道理運用在日常生活上: 將社會上所發生的新聞事件或自己生活上的事, 依順逆境界或八苦分類,先將自己的直覺想法/作法記下, 再記錄下以四行觀面對這些事件的作法, 比較兩這者之間的異同,作為下週討論的分享。
8/11 發全勤獎狀、結業證書 全勤獎 全勤獎 三環一體獎 學員長獎
8/13(日) 補課完成
54期 高二班 9/1(五) 開課 止觀法門 佛說八大人覺經
藥師經共修 7/31 ~ 8/19 止
總複習
1. 三環一體:福德、教理、禪定 2. 佛法五化:科學化、學術化、藝術化、生活化、教育化 3. 六祖大師 一花開五葉:臨濟宗、曹洞宗、法眼宗、溈仰宗、雲門宗 4. 佛陀說法五時: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 5. 禪宗 頓悟自心: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 淨土宗 念佛 念到:一心不亂 由此契悟無生 就是 花開見佛悟無生–心開 6. 佛出世是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諸法實相、中道實相 7. 天台宗 將佛說法度眾的方式分為 頓、漸、秘密、不定 四種, 即:化儀四教–藥方 8. 天台宗 將佛說法度眾 依根器不同 所說教理 分為 藏、通、別、圓,即:化法四教–藥味 9. 六即佛 修行的次第:理即、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 分證即、究竟即 10. 二入四行觀是指,二入:理入、行入 , 四行:報冤行、隨緣行、 無所求行、稱法行 11. 含生同一真性,真實不二之性 即 人人皆有:佛性 12. 脫解三空 三輪體空:無布施的人、無布施的對象、無布施的東西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