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7/31 08:55:47瀏覽194|回應0|推薦1 | |
達磨二入四行觀
理入二、行入總論
4. 稱法行 稱理而行,廣行六度
報冤行 逆境 磨練自己 隨緣行 順境 無所求行 安心無為 體會菩提大道
稱:稱量、比照 行:觀行,與法相應。 稱法行 依照法性、實相之理,在生活上起觀照、來行持, 即是在行住坐臥間,依據法性用功,返照自心、不離自性。
波斯匿王:護己–修善,不護己–行惡事。
性淨之理,目之為法 自性本來清淨的道理,這就稱為法。 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 這個理體是一切相皆空, 無可染污、貪著、無自無他。
性淨之理 法的本性、本心本性 六祖壇經‧行由品:何其自性本自清淨。 這個淨是空性、平等的清淨, 沒有任何相對之相、煩惱執著的清淨, 這就是法性、法體。
此理:無為法、實相 相假–隨因緣變化 性空–而現種種相 空–法性、法體或理體,無一法可得,畢竟空寂。 故無染無著,無有彼此。 空 心性 淨 事–修一切善法 → 理–歸於性淨 修無修修,行無行行,事理不二
經曰: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 佛經說:法性沒有種種眾生的相, 因為法性本來就沒有種種眾生的垢染。
緣起性空–一切法皆是因緣合和所生, 緣生緣滅,沒有固定不變的本質。 性空–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性淨–沒有種種相對之相的染垢 有眾生相–就有執著、障礙、垢染 依實相修–修一切善(俗諦),不執著善法(真諦) 度了眾生,不執著眾生 中諦–始終安住本心本性 五燈會元 查陵郁和尚: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 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
信解 – 信仰 能有信心 智慧 法性本淨 依性淨之理,起觀照、起覺照 → 生執著 返照自心 收回妄心 一切法如夢幻泡影 不住空有 法體無慳,身命財行檀捨施,心無吝惜 大捨如火燭在前 – 一切身命財都能捨 與三輪體空之理相應 檀那 中捨如火燭在旁 – 目的為普度眾生 雖廣修善法,仍有所求 未了諸法緣起之理 小捨如火燭在後 – 有條件的布施 希望得到庇祐 無智慧,與清淨之理不相應
使性淨之理現前(訓練自己) → 財布施 法布施 無畏施 → 捨離慳貪 → 執著身形 與理不相應
解脫三空,不倚不著
三空 三輪體空 :能施、所施、布施物 → 都是 緣起、性空 修一切善,不執著福報 能去垢,為真般若
五燈會元 好事不如無 禮佛是好事 → 好事不如無
但為去垢,稱化眾生而不取相
了解空性 – 去我垢、破我執 三輪體空 – 去法垢、破法執 → 稱化眾生 : 觀察眾生根機,方便度化 而不取相–度了以後,又不著相。 沒有能度、所度的人, 沒有所用的一切法門。 不認為度多少眾生,得多少福報, 也不說用什麼法門度眾生。
開山祖師法語 修布施的觀念是–不管人家知不知道都沒關係, 自己不要執著才重要。 修了布施以後,自己捨去慳貪,又能帶動他人發心, 自利利他。布施的功德在此,這樣布施才有意義。
亦能莊嚴菩提之道 菩提之道–菩提:覺悟的心、清淨心 菩提道要有福德、智慧 福德–善法,恆思利他,即修福慧。 智慧–修了善法,不執著善法。
檀施既爾,餘五亦然。為除妄想,修行六度, 而無所行,是為稱法行。 前五度–屬於福德、禪定 般若度–屬於解脫、智慧 妄想–人我是非 修六度–對治煩惱、去除妄想 修六度,不執著六度 有人我四相,形成障礙 → 修行要從心上修,不能逃境
稱法行 依法性而修行 返照自心 → 除去妄想 佛法內化 → 落實生活 行住坐臥 → 與法相應
課後練習 思惟問題
日常生活中,想想平時是否能做到心無吝惜? 還是用不到的東西就可以心無吝惜。
54期 高級班(二) 8/25(五) 開課
今日法師背誦經文
四.稱法行者 性淨之理,目之為法。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 經曰: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 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 法體無慳,身命財行檀捨施,心無吝惜, 解脫三空,不倚不著,但為去垢,稱化眾生而不取相。 此為自行,復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 檀施既爾,餘五亦然。為除妄想,修行六度, 而無所行,是為稱法行。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