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於不懂的事物,只能用「嘗試錯誤法」(Trail and Error) 去摸索,然後從錯誤中找到正確的做法。產業界的品管把這套手法正名為「PDCA」,並且納入 ISO-9000 品質保證系統國際規範裡。
人 類社會的種種活動離不開 PDCA,只是一般人沒有察覺它的存在,我們的手語教學也不例外。初級班時,幾乎被它三振出局的學孟老師開講,經過學員反應,超用心的志榮老師在進入高級 班後,都事先搜集了一批蘋果日報的報紙給學孟老師當題材。這麼一來,因為有了焦點,手語菜鳥不再一頭霧水,不知學孟老師手語的內容,也會跟著資深學員一起 笑笑了。有影(片)為證:
101-11-24
今天跟資深學員(中聰老師)有一小段值得記錄的「論戰」,就是有關手語的「字辭辨正」。
第 16 條句型:『九年一貫課程主張「課程設計應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資深學員上台打出「學生/針對」。志榮老師問有沒有人講評,因為現在改為自由 出場(之前是依組別順序必須出場講評),結果,自動出來講的變少了,我為了不要太冷場,也想多抓機會練習自己的手語表達,就上去了。我建議,「學生/針對」是否打「「學生/設計/配合」比較適當?
因為前一天公視剛播出 11/17 他們來中聰順道去採訪《頭上長花的男孩》手語劇的報導,內容片段如下:
手語:劇/表演/聽障/設計/配合/越來越多// 口語旁白:有越來越多的劇團,特別針對聽障需求來演出。
搞(厚)操煩(台語:多愁善感)的偶立馬發現:口語的「針對」在這段句子裡的手語是打成「設計/配合」的。對吼!根據以往的思考,「@針對」可以用在口語「對父母要孝順」的場合,或,某人有多位女朋友,但「對」其中一個戴眼鏡的,特別關注。
如果,小牛的手語打成「劇/表演/聽障/針對/越來越多//」會不會聾朋友看了,以為是「這齣戲只演給聽障朋友看的」呢?打「設計/配合」,才符合梁導的用心吧?
資深學員不服,隨即再上台用手語反駁我的論調,無奈,偶的手語程度還是見不得人,只好頻頻點頭,暫時照單全收了。
還是因為現在台灣手語沒有文字,國家沒有訂出標準的台灣手語,聾人菁英也沒人出來寫一本手語的「Use the right word」。現在在台灣,你去問別人手語的打法,問十個人,可能得到十個不同的答案。
例如,我組負責的第十課短文上台打手語,「爬山」我打兩手[虎],但有人上台講評說是[三十]才對,老師也背書了,菜鳥面面相覷,不知所措。
回家後,看了顧爸的演示,他打兩隻老「虎」,啟協則打兩手的「二十」。我覺得聾朋友都很聰明,你打「三十」、「二十」或「虎」,他們都懂。
這就是「聾文化」的一部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