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手語劄記(X15):It works - 手語句的妙用
2012/09/09 05:49:15瀏覽409|回應0|推薦6
在我們上初級班接近尾聲時,我們這群手語菜鳥有無數隻整天渾渾噩噩,有的抱怨教育部拿教聽障小孩學中文的課本權充聽人學手語的課本,有的抱怨(自然)手語 為何以倒裝句呈現,更多的菜鳥是雖未明說,可實際上已攪在自然與文法兩大陣營扯起的迷霧之中,「亂石崩雲,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懷古》[詞牌:念奴嬌],北宋蘇軾作)。當時,已經有人放棄 了,學員人數從報名的 113 人降到參加考試的只有 50 幾人。

有一位學長,她帶著兩位手語小天使,在初級班前半,她及另外幾位「學長」(因為她們已經很熟悉手語)以及學孟老師,讓我好一陣子每天質問自己「要不要繼續學下去」?為何她們都看得懂老師,尤其學孟老師的手語,而自己卻戴上新配的多焦點老花眼鏡之後仍然看得一頭霧水,不知老師們在打什麼。

小天使的媽媽自我介紹說,她是「原住民」,而小天使的把拔(爸爸)是「外勞」。她之所以如此介紹,是因為我看小天使兩位都有超深的雙眼皮,而且臉孔很亮麗,不像一般的中國人,喔,或一般現在我們通稱的台灣人。

老師為化解手語菜鳥的迷惘,在初級班最後一天,請小天使的媽媽上台現身說法,說說她學手語的心路歷程。天使媽媽說,她當年學手語,是把課文(學校有提供免費的光碟)的聲音檔抽出來,開車時就播放,一邊開車,一邊聽語句。天啊!這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即便政府只規定開車不能講手機,沒限制不能聽音樂或手語,可這個聽手語不比聽音樂,她是處在學習某種事物的狀態,就是聽中文句,但要在開車時把它轉換成手語,不是很危險嗎?

我 遲頓了三個月,想不通她怎能透過這個方式學手語?昨天在簡報室外頭等待進場考術科的時候,手語菜鳥們趁機向她請教一些詞彙的打法,她再提到她的獨門絕活, 就是開車聽中文想手語句那個,我又提出我的迷惑,這樣一邊開車,如何能一邊從中文句轉成(自然)手語句?旁邊有一位菜鳥說:她們那時是「文法手語」。啊! 恍然大悟,是的!她轉出來的,應該是文法手語,因為那時中聰是文法手語當道(夫子老師教得很辛苦,好像只她一人在教自然手語),從中文句轉成文法手語句,需要的只是詞彙的打法而已,使用的語序仍然是中文的。啊,我真笨,怎想了三個多月都想不出答案?

看 官不要問這裡說的「中文手語句」跟「自然手語句」唔蝦米差(有什麼差別)?你只要注意看,我們上到中級班最後幾課時,有幾位校內學員上台打課文的手語句 時,依舊是照著中文句的順序把手語的手勢打出來,這是聽障教學的「口手語」,啟聰學校的聽人老師被教育部形塑成口手語的高手。念過啟聰學校的學生看得懂這 種口手語,可是據調查,年長些的聾人是看不懂的。當然,口手語不是純正的(自然)手語。

「自然手語句」一開始出現在台北市勞工局編寫的《手語翻譯》,書裡也作了不少自然手語文法的說明。我是別無選擇,只能從這條路切入。半年來,主要是初級班第十單元以後,寫(自然)手語句得到老師的支持,也成為中級班教案的主軸。

我的手語歷程,我的「老鼠路」,我的手語捷徑

四 個半月來(因為前面一個半月,混沌未開,找不到,也不知學手語的路在哪?)的實驗(我倒比較喜歡對岸的用語「實踐」)驗證了「自然手語句」是聽人學自然手 語的最佳捷徑。因為我們用口語用了幾十年,○能小小老弟小男生也用了十幾年,很不可能仿照聾小孩一開始就建造以影像記事物、資訊的方式。那麼,我們改用 「手語句」的方法。即便 TSL 的詞彙是向中文借用的,一個 TSL 打法經常對應到幾個中文的詞彙,可這沒辦法,因為現在 TSL 還沒有文字。

在課堂上學習組織手語句之後,在日常生活中,見到、想到某些事物,便試著在腦海裡建構出對應的(自然)手語句。就像學任何外語,久而久之,必然會有一番成就。如果能再多尋找與聾朋友交流的機會,有朝一日,必能打出漂亮的(自然)手語來。

這就是我的手語主軸--手語句

看看這個:

短句:我睡覺夢見老鼠。
手語:我/睡覺/做夢/老鼠/有//
(夢裡有老鼠)

短句:他打籃球時,身手靈活。
手語:他/打籃球/老鼠/有//
(不必憂心不知「身手靈活」要如何打)

高級班時,除了句型及會話外,短文出場了。這更突顯熟悉(自然)手語句的重要,如果照中文句及其語序,必然不可能全數打完那些中文字。我是覺得,最好是每一課,自己先試試翻成手語句,上課時再對照老師教的標準用法。有預習,學習的效果肯定大於只有複習,印象不同也。

到了翻譯一、翻譯二,以致師資班,雖然還有會話,但漸漸加長,已然是迷你短文。如果體認到「自然手語」才是真正的手語,就必須準備以純正的自然手語來描述事物,這時,除了熟稔手語句之外,我找不到其他的方法了。

昨晚已把高級班課文的電腦檔傳給大家,我們,齊步走吧!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thena2007&aid=6833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