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父親的手 - 一位聽人回憶他的聾父母
2012/08/08 16:24:56瀏覽391|回應0|推薦3

先看看這齣 youtube 上的短片:



這本書可以算是傳記文學式的小說,雖然它對年代的舖陳並不十分嚴謹,大致而言,它是作者對他父母的懷念,即興式地記錄他擔任他父親手語翻譯的一些軼事。然而,對我而言,它是一本聽人學習手語應該讀的書。

先來瀏覽一下第 147 頁,注意中間的兩段,

然後,第 154 頁,

「聽人只能靠嘴巴說話,那些字句一個接一個從嘴巴冒出來,就像一列火車,但要等到最後一個字脫口說出,句子的意義才會清楚浮現。」這段話給了我一個很重要的啟示:當我們從手語翻譯成口語時,或許可以一個詞彙一個詞彙緊跟著手語立即以口語說出,可是,從口語翻成手語時,萬萬不能如法泡製。如此,就落入了「文法手語」的陷阱,除非那個聾人懂文法手語,否則他會「看不懂」比的是什麼。

當然,從手語譯向口語時,最好也能一整句一整句地轉換,才能以最貼切的口語表達出來。不過,這要是碰上斷句不良或有「手頭禪」的打手語者,就傷腦筋了。

聽人學習「溝通用的」手語時,必須謹守的原則是:一整句口語,聽完或讀完,才一整句翻成手語

還有,111 頁,

嚇!「手語是當下發生、活的...」這有點打擊了我認為台灣手語應該有自己文字的信心,可是,就這樣舉白旗,未免太可惜了,再蒐集資料,再說。再說,這本書我也還沒看完,只是,認為它可以讓我們更加完整地瞭解手語及聾人文化,便迫不及待地想介紹給大家的說。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thena2007&aid=6699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