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手語的真面目(T05):第五篇
2016/03/05 21:46:31瀏覽826|回應0|推薦10

@@ 本篇文字有版權主張,引用請註明出處。

9. 手語翻譯

手語翻譯員的培訓隨著近幾十年弱勢團體福利政策的興起,呈現快速推行的現象。不過,因為太過急促,難免在過程中留下一些需要改進的問題。

  1. 台灣幾乎全國的手語班都以「培訓手譯員」的名義招生。結果學員們一開始就被綁在「手語翻譯」的窠臼裡,造成隨時隨地把「翻譯」掛在腦袋,思緒一直在兩種語言之間游動,要脫離第一語言(L1)的束縳,難上加難。這情形在日後如有機會直接與母語的聾人密集交流,是有可能改善,但已荒廢了在第一時間快速掌握(自然)手語的可能性。
  2. 台灣早期因為教育部的經費比較足夠,教育部在啟聰學校開辦的手語翻譯培訓班都以文法手語教學。其後不久,台北市勞工局自行開發以自然手語為準的手語翻譯培訓,結果形成兩大門派,文法派及自然派。近年因為聾人逐漸出現看不懂使用文法的手語翻譯的抱怨,遂有逐漸轉向以自然手語考試的傾向。
  3. 因為回歸主流及聽覺輔具──助聽器及電子耳科技的進步,能利用剩餘聽力習得口語的聽障生漸多,這些學生即便在日後出社會又發覺聽力不良,仍然需要手譯時,他們又以學習「文法手語」較多,因為與聽常者一樣可以利用他們的中文基礎。雖然有少數較有見地的聾人提出振興自然手語的呼籲,然而現實上,自然及文法手語的併存,恐怕會持續一段不算短的時間。整體而言,這也可視為一種社會資源的浪費,因為,本來就可以把手語定義為只有一種自然手語,主流口語的專有名詞可以仿日本手語的造詞方式,以自然的手形、手勢為原則。而聾人欲表達主流口語時,以主流口語的書面語為主要方式。

包含文法手語在內的手語翻譯,到醫療或法庭通譯的場合還不致出現太大的問題,但如果是教育體系的手譯,可能不易達成幫助聾生學習的目的,尤其在高等教育階段(*9)因為,高等教育分科較細,手譯員不見得能通曉不同的學識領域。如果要接受專門學識的訓練,幾乎等於手譯員也去讀一次那個專門科系。再加上,如果手譯員並不精通自然手語,要隨著課堂教師的口語快速的轉譯成手語給聽障生瞭解,難度不低。

10. 手語翻譯與文法手語

民國六十四年起,教育部開始努力發展文法手語,22年後的八十六年,台北市勞工局開辦手語翻譯員認證,九十二年中央勞委會接辦。這段期間,手譯員考試制度助長了文法手語的擴散。原因為何,有待研究分析,但一個表面上的現象,口語譯成手語,文法手語是被接受的。

口語的中英語互譯,如果比照文法手語的方式,例如,How are you? 譯成「怎麼是你?」(*10)肯定讓人不知所云。但在手口之間的翻譯,竟然成為氣候,堪稱一大奇觀。
據說,近幾年因為有聾人反應譯成文法手語,他們看不懂,遂有漸漸在考試時重心轉向自然手語的趨勢。但是,如果一開始就學了文法手語,之後才想起要改變為自然手語,勢必有相當的難度。

參考文獻:
(9) 「大学での手話通訳ガイドブックーー聴覚障害学生のニーズに応えよう!」
(10) 劉秀丹《手語心理語言實驗及其對聽障教育的啟示》p.26。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thena2007&aid=48975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