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手語的真面目(T01):第一篇
2016/02/20 22:41:41瀏覽1635|回應1|推薦13

@@ 本篇文字有版權主張,引用請註明出處。

1. 手語的構成(*1)

聾人因為聽不到,或聽不清楚口語的聲音,無法學習口語,因而藉由肢體動作將他所知悉的情景或心裡所想的意思表達出來。輸出的既然不是聲音,對方必然要以視覺來接收訊息,這就是視覺語言,英文稱為Sign Language,又因為大部份的動作由雙手完成,所以中文簡稱為「手語」。但事實上,手語是由下述的三個部份所組成:

  1. 手部的動作,
  2. 臉部的表情,
  3. 其他身體部位的動作。

手部動作是視覺語言的主體,但必須注意的是,有些時候,臉部表情或其他身體部位的動作也可單獨的完成溝通的任務。

視覺有方向性,不像聲音能360度擴散,所以手語能利用的身體動作侷限在人體的正前方,根據美國語言學的研究(*2),手部如何動作可以歸納為:

  1. 「DEZ: designator)」,包括手形(shape)及手的方向(orientation),
  2. 「動作的位置(TAB: tabula)」,
  3. 「手部動作的方式(SIG: signation)」。

2. 手語的本質

手語起源於聾人之間相互的溝通,與聲音語言一樣,手語也是經過一番約定俗成,才有共通的語彙及語法。這些基於以手為主的身體動作發展出來的語言,跟其生活環境中同時存在的口語並無直接關聯,手語是一個獨立的語言。

  1. 手語與口語(漢語、日語、英語等等)無關。
  2. 手語有自己的造詞方法及專屬的語法。
  3. 一個地區的手語跟其他的地區的手語或口語接觸後,也有語言的借用或融合的現象,但大部份屬於詞彙的層次。

3. 變種的「手語」

聾人屬於弱勢族群,雖然聾人彼此之間使用自然發展出來的「自然手語」,但是居於主導教育政策的聽人,或因學習自然手語有某種程度上的困難,或因基於促使聾人習得主流口語的某種認知,會在聽人生活圈裡出現依照主流語言,口語的語序來輸出的「以手勢表現的聲音語言」(signed English, signed Japanese or signed Chinese)。這種產物各國、各地的稱呼不盡相同,例如日本稱為「日本語對應手話」,台灣稱為「文法手語」,而中國稱為「手勢漢語。」

不論其為何種稱呼,這類的變種只是聲音語言,口語,除了轉換成電報、旗語之外的另一種「信號」,以手勢表達的信號,與自然手語必須作出清楚的區分。以手勢表達的口語代表的是聽人文化,只有自然手語才是聾人文化的表徵。

參考文獻:
(1) 維基百科。
(2) Blog:手語音素層的記號TAB,DEZ,SIG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thena2007&aid=47463859

 回應文章

黃穎虹
手語的構成
2016/06/10 09:52

在手語裡,不單單只有『手部動作』在發揮作用,原來『臉部表情』、『身體動作』也是不可或缺的。這讓我十分認同,因為在阿丹老師的手語與聾人文化的課堂上,我們要打出『為甚麼?』、『甚麼?』等問句時,我的表情很不到位,明明要以皺眉頭以示疑問,然而我眉毛附近的肌肉卻不聽話,臉上完全表達不了疑或的感䁷。我明白到即使比着正確的手部動作又何謂呢?

最後,我認為『臉部表情』就好比文字裡的標點符號,為話語增加語氣,讓人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