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細說文法手語(Y06):「口手語」的省思
2015/09/09 12:00:19瀏覽765|回應0|推薦3

想把聾人變成聽人,一旦孩子們能聽能說,老師教起來不再辛苦,也期盼孩子們長大後進入社會的生活會比較輕鬆如意。 --這是我想像的「口手語」之所以出現的原因。

以下兩頁是取自余我老師編著的《聽障人的生理、心理及教育之研究》。余我是台灣聾教育在光復後的第一代較後期的老師,他在民國 52 年 9 月進入台南啟聰學校服務。據其書所述,他原本不會手語,因為教學環境的關係,不久也精通了手語。那時的手語,當然是自然的台灣手語,因為「文法手語」還沒出世。

余老師這本書出版於民國 79 年初,那時教育部的
手語畫冊(一)67 年出版,
手語畫冊(二)76 年出版,
手語畫冊再修訂 87--88 年,
六冊一套的「手語研習班教材」91--93 年,
「常用手語辭典」於 97 年出版,
「台灣常用手語辭典」APP 於 104 年 8 月上線。

依照以上事件的時序推斷,余老師任教時,根據教育部聽障特教課綱施行的「口手語混合法」很可能是.自然手語不然,余老師應不會說「相當不容易也是了不起的」(參見下圖第一張)。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因素是,手語畫冊的年代,雖然主持者發展出「文法手語」的概念,但仍僅止於文字的敘述:「建議在表形、表意、表情時,使用自然手語,在表字、表音及表達人名、地名、專有名詞、學科名、機能語、外國語時,則利用文法手語。」雖有解釋文法手語是「依據國語的文字排列法重組了自然手語的語序,將手語的單字或詞套在中文文法結構上」,但是,文法手語的打法開始流行,應是在民國 94 年附有光碟示範的那六冊一套的「手語教材」問世之後。聽人看了模特示範之後,依樣畫葫,終於成就了文法手語的氣勢。

101 年,我去中聰學手語時,看到學校的主任、老師個個來教室(在簡報室)時都打得一手流暢的口手語,當時心裡好生羨慕,心想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學到像她們那麼厲害。

可是,這幾年的深究、省思之後,認為,「口手語」實在有點阿Q,不過是聽人片面的想像。正如余我老師所言,聽能不佳的聽障生

  • 聽,但零零碎碎,這樣學得好中文?而其他學科呢?
  • 看,有兩個條件。如果教師打自然手語,OK,可是現在能打自然手語的老師好像很少了。如果教師打文法手語,那麼學生須先懂得中文文法,這裡就出現矛盾了。

看官們,請您說句公道話。這麼小的聽障學童,老師又說(口語)又比(手語),那是要學童聽,還是看。他們有能力同時又聽又看嗎?這不是折磨人,那什麼才是折磨人?

我漸漸朝向二分法。亦即,

  • 藉輔具之助,聽能可以接近聽常者的水準的--直接以口語學習就好。如果家長思慮較週全,讓小朋友學些基本的自然手語,在輔具取下時,可以進行基本的溝通。
  • 全聾或戴上輔具仍然聽得辛苦的--直接攻自然手語,學到精通。至於中文,另找文法手語以外的方法去學習。根據的是,美國哥立德大學不只用美國(自然)手語教英文,還用以教其他的學科,出了一大批博士人才。

PS: 三年前的舊文《手語劄記(X10):從「口手語」到「手口語」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thena2007&aid=29607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