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細說文法手語(Y05):造詞的問題
2015/09/02 21:40:36瀏覽1121|回應0|推薦3

「文法手語」這一系統的手勢當然是人為的「研發」,它的方法(或稱策略)至少包括了:

  • 表意直接取用自然手語裡已有的詞組,如「一般(A)」(word)、「掛號」(phrase)。
  • 表形模擬空書漢字的全字或其偏旁,如「悲」。
  • 贅加:如「中風」(除了自然手語已有的「中風」外,再於前面加「中」字)、「感冒、傷風」(除了自然手語已有的「感冒」外,再於後面加「病」字)。

現在,讓我們從「中文教案」的角度來觀察,以一組相似或相近的詞作為探討的例子。

悲傷、哀傷、憂愁、哀愁、悲哀、傷心

首先,悲傷、傷心、憂愁,這三個詞在 iSign 線上詞典有收錄。

  

仔細察看,「常用手語辭典 APP」的造詞規則如下:

  • 哀:【像】@額頭 →【呂】
  • 憂:【同】@額頭 →【萬】
  • 愁:【七】@額頭 →【鴨】

然後,透過中文方塊字的排列組合,造出「悲傷、哀傷、憂愁、哀愁、悲哀」五組詞兒 (其中「哀愁」的圖形無誤,影片打成「哀憂」)。而「傷心」取用自然手語的「受傷」 + 「心」(= 心受傷了)。事實上,這六個詞意思極為接近,一般聽人要應用得得心應手,十足描述寫文之時的心情,並不容易,何況是聽覺有困難的學生。

以我的認知而言,悲傷、哀傷兩詞是有差別的。「哀傷」帶有無奈、茫然無助的心情,而「悲傷」,不只茫然無助,眼淚都快掉下來了。「憂愁、哀愁、悲哀」則有程度上的差異。我們的辭典 APP 沒有說明(不論是中文字或自然手語的說明,意思大概是請特教老師自己處理吧?)

現在,我站在特需生家長的立場來參與檢驗這個「文法手語」的策略是否真正起到教導聽障生學到了中文的作用。過去三、四十年可能沒有家長出面參與評估,反正學得好就好,不好也算了,而以台灣人逆來順受的習性,也沒人會去怪罪政府(這是指過去,以後不知,萬一太陽花那類的學運渲染到特教,到時情景會如何轉變,難以預測。)

我覺得簡單一句話即可顯示我的懷疑--以「哀憂」為例,在應該嚴謹為之的錄影、編輯之時都搞錯了,學生們能搞懂這些【像】→【呂】、【同】→【萬】、【七】→【鴨】的組合嗎?

看官您不信?那您自己試試看。

再來是贅加的問題。

既然如「一般(A)」、「掛號」可以直接取用自然手語已存在的 word 或 phrase,為什麼「中風」要在前面加「中」字、「感冒、傷風」要在後面加「病」字。

不知道。

用這種策略來學中文,好嗎?如果看官您也是特需生家長的身份,以談論特教理論時琅琅上口的「同理心」而言,這套系統的設計者「同理心」了嗎?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thena2007&aid=29291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