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走在歷史的軌跡之上──關於鄉土文學論戰
2007/01/02 03:23:44瀏覽2747|回應0|推薦10

本報告以聯合知識庫所載的《聯合報》文獻為考察對象,勾勒當時鄉土文學論戰的情形。

一、鄉土文學的四個階段[1]

思兼在〈從批評原理論鄉土文學問題〉將鄉土文學分成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大多數人以1977年四月,《仙人掌》雜誌所刊載的「鄉土文學專輯」為鄉土文學論戰的起始點。該刊,王拓〈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銀正雄〈墳地裡哪來的鐘聲──從王拓的一篇小說談起,兼為「鄉土文學」把脈〉、朱西甯〈回歸何處?如何回歸?〉等篇目,為人所矚目。

王拓〈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2],以政治、經濟和社會現象的分析,來闡述何以形成當時文學書寫原因。在政治上,以197011月,開始的釣魚台事件、197110月,退出聯合國、19722月,美國尼克森總統訪問北平、19729月,中日斷交,在在都影響了當時社會廣大民眾和青年學生,一股愛國的熱切,為眾人所共同體認。[3]在經濟上,因為財富不均的社會現狀,「人們很容易地,就可以從這些以鄉村社會和鄉村人物為題材的(鄉土)小說中,滿足他們民族主義和社會意識的感情。」正因為如此,引起人們「對社會上比較低收入的人賦予更多的同情和支持」,導致對鄉土文學的熱烈喜愛。[4]認為不管是鄉村會是都市,都有文學作者所要瞭解和關心的人事物,因此應用「現實主義」的文學稱之,而不是「鄉土文學」。[5]

銀正雄〈墳地裡哪來的鐘聲──從王拓的一篇小說談起,兼為「鄉土文學」把脈〉談到鄉土文學的「變質」傾向,並懷疑起鄉土文學作家的創作動機,憂心「變成表達仇恨、憎惡等意識的工具的危機」,同時提出這樣的文學和1930的中國普羅文學有什麼不同?且丟出一個問題:「回歸什麼樣的鄉土?廣義的鄉土民族觀抑或狹隘的鄉土地域觀?」

朱西甯〈回歸何處?如何回歸?〉,談到「片曾被日本佔據經營了半個世紀的鄉土,其對民族文化的忠誠度和精純度如何?」質疑鄉土文學是否流於地方主義。

第二階段,以彭歌〈不談人性‧何有文學〉、余光中〈狼來了〉為代表。

同年八月,《中央日報》總主筆彭歌在《聯合報》發表了〈不談人性‧何有文學〉,直接點名批判王拓、陳映真和尉天聰三人,指責他們「不辨善惡,只講階級」,大大撻罰之。余光中〈狼來了〉則驚心於「工農兵的文藝,台灣已經有人在公然提倡了!」認為。「『工農兵文藝』,正是配合階級鬥爭的一種文藝;政治才是目的,文藝云云不過是一種手段」。

第三階段,同年十一月,青溪新文藝學會,編印了一本「當前文學問題總批判」,收錄了七十多篇文章,二十餘萬字的討論,分為「慎防文學統戰陰謀」、「鄉土文學如何鄉土」、「邪惡的工農兵文學」、「文學歪風不容滋長」等六輯,對少數鄉土文學的偏差,大加抨擊。[6]由此可見當時的論戰引起相當大的迴響。

第四階段,是十一、二月以後,夏潮與中華雜誌刊出多篇對余光中、彭歌、孫伯東、瘂弦……以及聯合報的攻擊文章,以十二月間大漢出版社印行陳鼓應著「這樣的詩人余光中」小冊子,指斥余光中「散播頹廢思想」、「傳播色情主義」為代表。[7]

二、論戰的討論重點:

1. 從「正確反應社會內部的矛盾」,到惡化「社會內部的矛盾」,強調社會的黑暗面。

王拓以筆名李拙發表在《中國論壇半月刊》,第四卷第三期,〈廿世紀台灣文學發展的動向〉一文。其中論及「正確反應社會內部的矛盾」,為他人所討論的重點。彭歌〈不談人性‧何有文學〉批判了有些鄉土文學作品,是惡化「社會內部的矛盾」。

《聯合報》社論〈當前的文藝路線〉指出:「我們贊同作家反映現實,但是,不贊同把反映現實變質為有意鼓吹社會內部對立的手段。」[8]

2.      提倡「工農兵文學」。

余光中和青溪新文藝學會的《當前文學問題總批判》,皆有所討論。

王文興在〈談文學的社會功能與藝術價值〉[9]談到,「提倡關心勞苦大眾的文學本來無可厚非,誰都可以提倡任何題材、形式的文學,提倡這種主張的人,最大的問題不在於為勞苦大眾說話;而在於排斥其他一切的文學思想和形式,我個人最反對的就是專橫、霸道的態度,也就是那種『勞苦大眾文學』至上的『沙文主義』,這種『勞苦大眾』的唯我獨尊思想,壓抑了其他思想和其他藝術文學的自由發展,勞苦大眾沙文主義只容許一條路線發展,這條路線既偏狹,又簡短。」這樣的說法,筆者相當認同,因為文學若是狹隘了只會走上死亡的道路,很難有更多的發展。

3.「鄉土文學」廣義的鄉土民族觀抑或狹隘的鄉土地域觀?

銀正雄和朱西甯,皆出疑問。

對於上述,筆者有以下幾點看法:

第一,站在一個文學創作者和閱讀者的角度,我很清楚地知道,在書寫鄉土為的是希望鄉土更好,就算偶有出現批判的字辭,莫不是希望這一塊土地可以更好,因為親土的情懷是難以割裂的。不必要為了某些意識讓大家分裂而形成對立。姚一葦先生當時針對文學界提出三個原則性的期望:「以創作代替理論,以鼓勵代替指責,以團結代替分化。」[10]

第二,文學的疆界究竟為何?關於「鄉土文學」是廣義的鄉土民族觀抑或狹隘的鄉土地域觀?筆者站在廣義的鄉土民族觀,在書寫的範疇裡,我們不能畫地自限,假若為自己貼上標籤,是跨不出自我設定的鄉土地域觀,一旦視野狹小了,沒有新血注入,從自體繁衍的機會不是沒有,但是往往會有後繼無力之感。當面對異地文化的影響,自然會接枝而成另一個樣貌,如此才會生生不息。

第三,許多批判的種種言論,不管接納與否,都可以用開放的心胸面對,參考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不妨當成觀點的交會,會爆出什麼樣的火花,難以預料。我想尋求最大的公約數,並對於少數意見給予尊重。

   

雖然未能親自参予當時的論戰情形,透過史料的觀看,似乎還可以感受到批判的濃嗆火藥味。

陳芳明老師常在課堂上強調:「當某些觀點被彰顯的時候,表示也有某些觀點是被遮蔽的。」我們從史料可以看出哪一些不一樣的端倪?有沒有其他解說的可能性?也或者,有哪些觀點視角是被忽略的,經過史料的探討,把各方觀點匯集,我們可以形成什麼樣的問題意識?這是筆者在本次報告的些許感受。我們用文獻建構出歷史,有哪些是我們所想像的?或是我們所強調和忽略的?面對時代的轉換,我們在歷史中,看到現在的某些片段,因為這都是歷史的痕跡。

我們很幸運,我們是後人,可以站在遠處觀看。在我看到彰顯的樣態,也會提醒自己,有什麼是被忽略了。我想,這是筆者在學問之路上,必然需要不斷用心領受以及實踐的思索過程。衷心期許自己在這道路上,能默默耕耘並勇往直前地面對。

                     

 

※參考文獻

1.      彭歌:〈不談人性‧何有文學〉(1977-08-17~19 / 聯合報 / 12 / 聯合副刊)

2.      王拓:〈讀彭歌先生:「不談人性‧何有文學」的感想〉( 1977-09-10 ~12/

聯合報 / 12 / 聯合副刊)

3.      余光中:〈狼來了〉(1977-08-20 / 聯合報 / 12 / 聯合副刊)

4.      王文興:〈談文學的社會功能與藝術價值〉(1977-08-24 / 聯合報 / 12 / 聯合副刊)

5.      〈當前的文藝路線〉(1977-08-29 /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6.      魏子雲:〈拒狼與防疫­­──「前當文學問題總批判」讀後感〉(1977-12-08 /  聯合報 / 12 / 聯合副刊)

7.      彭歌:〈狼號了〉(1978-01-27 / 聯合報 / 12 / 聯合副刊)

8.      朱西甯:〈鄉土文學的真與偽〉(1978-02-04 / 聯合報 / 12 / 聯合副刊)

9  思兼:〈從批評原理論鄉土文學問題〉(1978-02-16 ~17/ 聯合報 / 12 / 聯合副刊)

10.  殷豪飛:〈台灣文學主體性之探求〉《台灣民俗藝術彙刊》(1994.10)



[1] 思兼 :〈從批評原理論鄉土文學問題〉(1978-02-17/ 聯合報 / 12 / 聯合副刊)

[2] 王拓:〈讀彭歌先生:「不談人性‧何有文學」的感想〉( 1977-09-10 ~12/ 聯合報 / 12 / 聯合副刊),在此引述自己所寫的〈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回應彭歌對他的誤解。

[3] 王拓:〈讀彭歌先生:「不談人性‧何有文學」的感想〉( 1977-09-11 / 聯合報 / 12 / 聯合副刊)

[4] 王拓:〈讀彭歌先生:「不談人性‧何有文學」的感想〉( 1977-09-12 / 聯合報 / 12 / 聯合副刊)

[5] 思兼:〈從批評原理論鄉土文學問題〉(1978-02-16 / 聯合報 / 12 / 聯合副刊)

[6] 同註1

[7] 同註1

[8] 〈當前的文藝路線〉(1977-08-29 /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9] 王文興:〈談文學的社會功能與藝術價值〉(1977-08-24 / 聯合報 / 12 / 聯合副刊)

[10] 王拓:〈讀彭歌先生:「不談人性‧何有文學」的感想〉( 1977-09-10 / 聯合報 / 12 / 聯合副刊)

 

 

 

 

 

 

 

 

 

 

 

 

 

 

 

 

 

 

 

 

 

 

 

 

 

 

( 創作文學賞析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sunny33&aid=627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