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適應多元文化
2009/12/23 15:39:59瀏覽248|回應0|推薦1

適應多元文化

  友訊科技(D-Link)的總經理廖志誠發現,台灣的經理人到海外,常有兩種極端的現象。其中一端是面對各國人就主動產生自卑感,即使自己很熟悉的業務,到了海外就手腳施展不開。另一端則是無法適應差異性很大的環境,很容易回到自己的舒適圈(comfort zone)裡,認為過去的做法也可行,卻和當地文化產生很大落差,廖志誠舉了他在德國的經驗說明。

  有一陣子,友訊在歐洲的同事最大的困擾,是很難和德國人溝通。「常常同一件事講了兩、三次,你已經認為自己的邏輯、架構都很清楚,足以說服他們,但後來發現德國人又回到最初爭論的原點,」廖志誠表示,當時有人感覺很挫折,甚至覺得德國人很驕傲、自行其是。直到廖志誠到德國住了一年,才發現真相並非如此。

  「德國人非常守法,要說服他們,必須遵循他們的邏輯,絕不能創造一個新的邏輯,」廖志誠說,德國人寫e-mail,很習慣把一件事清楚地分點說明,而且每一點都具有前後的邏輯關係,「回信給他們,絕對不能自己前因後果講清楚就好,要針對每一點進行答覆,才有辦法說服對方。」

  這樣的做法需要耐心,但廖志誠認為,在商業環境裡,當兩個人出現不同的意見,「並非誰比較聰明誰比較笨,而是你們做決策的資訊不一樣,假如有足夠的溝通,了解彼此為什麼這麼想,那彼此的智慧應該會得到相同的結果。」
廖志誠表示,溝通就像瞎子摸象,如果每個人不把自己摸到的部分講出來,討論、拼湊出完整的圖像,那誰也不會了解真相。因此絕對不能感受到溝通的落差,就躲回舒適圈裡。

  看過不同國家的人才,面對變異的環境,廖志誠歸納出結論是:即使人有不同的差異,但在管理差異上,有兩件事是可以走遍世界都不變的。
第一,不管到哪個國家,人性都一樣。每個地方都有誠實的人,也有投機取巧的人,「絕對沒有阿拉伯都是騙子,英國都是gentlemen(紳士)這種事,」廖志誠說。

  在工作中,有些人希望付出更多,但也要得到更多;有人習慣默默耕耘;有人愛偷懶。「但員工要怎麼被激勵?主管能給他什麼?在各個環境裡,其實都一樣,國外和台灣沒有太大分別。」

  第二,走遍世界各地,管理的原則都一樣。人都希望得到舞台,也希望付出有回報;需要老闆的鼓勵,也需要朋友,「所以從找人、用人,到了解員工的優缺點、激發潛力,即使派任到不同的地方,管理的原則卻都是一樣的,」廖志誠說,「如果員工沒有好表現,那是老闆的問題,因為老闆沒有把他放在能發揮的位置上。」只要是願意成長的人,有了舞台和資源,通常都能把事情做好。

  廖志誠並非不認同文化差異的存在,只是他認為「我們太常把人『定型化』,認定日本人就是那樣、中國人都是這樣。」即使只在台灣,每一個人的價值觀也不一樣,經歷過各種不同文化背景的環境。廖志誠表示:「我學得最多的,是能找出差異,並且尊敬這些和自己不同的差異;嘗試去了解對方,並且在和對方想法不同時,也嘗試去表達出來,說服對方。」

  在工作上表現優秀的人,才有機會被拔擢為主管,可是主管的挑戰,不在於自己可以做得多好,而是如何讓部屬有生產力。廖志誠說明,一位主管花5分鐘就能做好的事,可能底下的人用了兩、三天還搞不清楚狀況,但如果主管每件事都跳下去親手做,那只是靠一個人的力量撐起組織,是沒辦法長久持續的。

  有一次,歐洲的區域經理們問廖志誠的工作是什麼?他回答:「我的工作要丟掉自己的工作,把工作丟給你們。」主管的責任是讓部屬能有他的視野,做主管能做的事,廖志誠說,「什麼事都親自動手,那你就還只是『個體工作者』(individual contributor),能匯集其他人的成功變成自己的成功,才是一個『經理人』(manager)」

-摘自「適應多元文化」 劉揚銘 文 經理人月刊2007/10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thurnote&aid=361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