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4/22 09:22:31瀏覽20868|回應0|推薦2 | ||
淨空法師法語“人生為什麼這麼苦? “就是因為你把假的當成真的,然後你又苦苦地去追求它。追求到了也苦,追求不到也苦。” 佛說十善業道經,人生為己,天經地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時時示世人,世人常不識。” “是稱性而談,坐下就會說。”要想今生成就,必須知足、無求!如果你知足了,你無求了,你就入三昧了。 不争論,不討論,不辯論,不解釋。 是非只為多開口 ,煩惱皆因強出頭。 「眾神一體,宗教一家,平等對待,和睦相處。」 《彌陀疏鈔》「明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道綽大師於《安樂集》亦論十念往生云:「汝謂一形惡業為重,以下品人十念之善以為輕者,今當以義校量。輕重之義者,正明在心,在緣,在決定。不在時節久近多少也。把輪迴心換成佛心。 一、云何在心?謂彼人造罪時,自依止虛妄顛倒心生(依妄心而生)。 二、云何在緣?謂彼人造罪時,自依止妄想,依煩惱果報眾生生。 三、云何在決定者?彼人造罪時,自依止有後心、有間心生。 此十念者,依善知識方便安慰,聞實相法生。真心,念這十句阿彌陀佛,發個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是真心,不是妄心。 「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 貪、瞋、痴、慢、疑、惡見,(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合稱為六個根本煩惱。 佛遺教:「以戒為師;依四念住處為安住;惡性比丘默擯(不與語);在經典前冠以「如是我聞」令人證信。」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佛在心中、佛在口中、佛在我們的行為中」,「看別人不順眼,就是自己業障現前。」放下了有限,就擁有無限。【如佛無礙智。所行慈愍行。】 念念在一切時、一切處都要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外聖易信,己靈難明」。 《楞嚴經》云:「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眾生因愛欲垢重,耽染五欲,遂致迷糊顛倒,縱有持戒功德,然欲心不除,亦不免墮落三塗。 知止復知足,無求得解脫「世味哪有法味濃」「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修持淨土法門,阿彌陀佛聖號早晚不斷,老實念佛,道心堅固,於世無爭,於人無求,淡泊名利,寬厚待人。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面對境界,就是修行在哪裡修?六根六塵不起六識,這就是真修行。正像《楞嚴經》上所說的,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真修行。一般人根塵接觸當中就生識,識就造業。「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修行的方法:「專念阿彌陀佛」;「放下便是」。 「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 「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轉凡成聖。」 家和萬事興,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比什麼都重要。 「為人要和善寬厚,千萬可別做惡造罪!」 絕招,就是孝順父母,尊敬老師,改自己缺點,把人做好,再加上念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無上醫王。捨此不念,非痴即狂。」 修行的 修行,是生命中點點滴滴修正所累積的功德;學佛當學佛的身口意,以清淨身口意為因,步步皆是清淨光明的果報。 六祖惠能大師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相左。” 南嶽慧思禪師示眾曰:「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不真。」看破、放下,看破是觀照般若,放下是實相般若。 “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概括的說是什麼?” 一個字:就是“心”。把輪迴心換成佛心。 兩個字:就是“放下”。 三個字:“無所得”。 四個字:“回歸自性”。 五個字:“清淨、平等、覺”。 佛法說一個字,心;說二個字,放下;說三個字,無所得;說四個字,回歸自性。五個字:清淨、平等、覺。 大乘佛法的祕訣確實就是布施、忍辱,布施就是放得下,萬緣放下,不去計較,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忍辱確實世出世間法裡面第一重要, 一切時一切處都要忍耐。忍決定有好處,把自己傲慢、嫉妒這些習氣統統會淘汰乾淨,這是真正的功德。 《金剛經》上佛說「一切法得成於忍」,忍才能真正得到利益,不能忍不行,大難大忍,小難小忍。海賢老和尚忍辱的功夫高,什麼都能忍,沒有怨恨心,沒有煩惱,天天法喜充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真放下,對人肯定像菩薩、像阿羅漢一樣,能夠做到與人相處的十樁事『修菩薩行』。希望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做人要有這個標準。「感謝恩人,原諒仇人,幫助苦人,救濟窮人,調伏狂人,啟導愚人,感化惡人,鼓勵善人,警策懶人,醒覺迷人」。這十句話,希望我們每一句都能做到,對我們往生好處很大。十樁事情你自自然然會做到,這叫修行。 風燭殘年,緣未成熟,力不從心,一心只在念佛,我要趕緊念佛,求阿彌陀佛來接我;年紀大了,再不走,會給人多添麻煩啦。 我此大願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楞嚴經》上所說的「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為佛法、為眾生,不為自己,你的一生佛菩薩替你安排,無論順境逆境全是佛安排的,你自己不用操心。 「圓滿的人生」。我們要怎麼來成就圓滿的人生?將來能夠成佛的話就是最圓滿的人生了。怎麼成佛?要「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深信切願,持戒念佛」,這四句話我們要能徹底做到,就能成就圓滿的人生。 聖經上說:「神愛世人」,又說「要愛你的敵人」,惟有真誠的愛心才能化解仇恨,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時候,祂心中並沒有仇恨,而是原諒,祂說:「主啊!請原諒他們吧!他們並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於是神的愛才能遍佈全球。 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所說的: 「父親哪,赦免他們,因為他們不曉得自己在做甚麼?」(路加福音廿三:34) 「心理有『生住異滅』的變化,生理有『生老病死』的痛苦,物理有『成住壞空 』的無常。人身體 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 有成住壞空, 〈七〉知止復知足 無求得解脫 一切法是由心想生,一切法原來「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中觀論》所講的「八不」,這個時候你才真正體會得。《中論》裡頭講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佛法云:「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循環不空」、「相續不空」,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離因果。 http://classic-blog.udn.com/arongshu9/6114129
我弟子某某,代過去、當前父母師長、冤親債主,以及一切有緣眾生,禮佛三拜求生淨土。 阿彌陀佛聖號,十念法 recite Amitabha Buddha(the way master 印光 teach )
四字阿彌陀佛佛號http://edu.hwadzan.com/play/61/71/1/74218 『從今日起,願身口意業所起一切言行、心行,悉求解脫,不求生滅的福報。』 「我今既已懺悔,當改往修來、勤修福慧,早求解脫生死輪迴之苦,生生世世無有疲厭!」 我今稱念阿彌陀。真實功德佛名號。 惟願慈悲哀攝受。證知懺悔及所願。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應勤修行,隨順我教,當孝於佛,常念師恩, 當令是法,久住不滅,當堅持之,無得毀失, 無得為妄,增減經法,常念不絕,則得道捷, 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來所行,亦應隨行, 種修福善,求生淨剎」 知止復知足,無求得解脫「世味哪有法味濃」「學而習之,不亦說乎」。 「佛經哲學」:「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講完了。什麼是佛法、什麼是大乘?這兩句話就圓滿了。一切法歸納為五大類,這五大類是名、是相、妄想、正智、如如,就這五樣。三自性,遍計所執性,遍計所執性就是妄想,根本沒有這個事情,自己執著以為有這個事情。名是遍計所執性,相是依他起性,眾緣和合的,是依他起性。自性是圓成實性,那是永恆不變的,叫圓滿,真的。八識是妄心。二無我,人無我、法無我。 五法即名、相、妄想、正智、如如。 三自性為妄想自性(遍計所執性)、緣起自性(依他起性)、成自性(圓成實性)。 二無我是人無我、法無我。 八識即前五識、六意識、七識(末那識)、八識(阿賴耶識)。
1. 佛不在世間,我們依誰為師?我們向誰請教?佛傳給我們的四依法,而且還特別提到,佛不住世,「以戒為師」,又補充了一句,「以苦為師」。佛教導我們持戒,修苦行,苦是老師,苦是真的老師。為什麼?人能夠吃苦,就不會有妄想,就不會有爭執,跟人競爭,不會有這個念頭,就能夠知足常樂,安心在道上。道是佛指導我們修行證果的道路、方法、原則,這是道。我們有沒有做到?四依法我們有沒有守住?守住四依法就不會被外面魔王外道所動搖。 2. 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章嘉大師勸我出家,勸我學釋迦牟尼佛,讀釋迦牟尼佛的經典。看懂、看明白、看清楚了,這個路好,一生一世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這多自在!這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還有求,我無求了;你還有爭,我無爭了。有求有爭,你還沒有圓滿;我無求無爭,我圓滿了,圓滿了智慧福德,圓滿了本然清淨,圓滿了清淨法身,到清淨處了。清淨處在哪裡?無處不是清淨處,無時不是清淨處。你為什麼得不到?你沒有放下,你還有爭,你還有求。智慧從哪裡來?從清淨心來的。心裡有妄想、有雜念,決定沒有智慧,只有煩惱,沒有智慧。 3. 我們一走進佛教道場,第一個看見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的笑臉,教你笑面迎人,大肚皮教你量大福大,要懂得包容,這是生活教育。四天王:持國天王教你負責盡職,增長天王教你求進步,廣目天王教你多看,多聞天王教你多聽。多看、多聽、少說,「多說一句話,不如少說一句話;少說一句話,不如無話」,心地清淨自在。覺明妙行菩薩忠告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4. 古德說:「生者決定生,去者實不去。」此話非常難懂。現在科學講的是不同維次的空間,我們將之比喻為電視螢幕的不同頻道。佛家常說十法界,「一法界現,九法界隱」。就像電視螢幕一樣,有十個頻道,我按一個頻道,這個頻道的相現前,其他九個頻道都隱沒了;換一個頻道,那個頻道的相出現了,剛才的相又隱沒了。其實都在一起,沒有分開,十法界、百法界、千法界是一個法界。我們從這個比喻,才懂得「生者決定生,去者實不去」。這就是轉換空間的維次,將人間的空間轉變成華藏空間,轉變成極樂世界的空間,就像換頻道一樣。按鈕在哪裡?按鈕在起心動念,從心想生。我們現在藉這些科學工具來理解,能逐漸體會到經上講的宇宙人生真相,所謂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能通達明瞭。 5. 我們學佛求什麼?求覺悟,求正覺,求正等正覺,求無上正等正覺。佛在此地告訴我們,覺悟是從善法做起的。諺語所謂「福至心靈」,福是福報,善的果報;善的果報現前,心就開竅、靈了,智慧就現前。因此,佛教我們「福慧雙修」,把福放在前頭,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一定要行善修福。 6. 對於諸法實相能完全了解,不迷惑的,法法皆如,法法皆是,無有一法可得;世間法不可得,佛法也不可得。佛法是因為世間法而生起的,沒有世間法哪來佛法!世間法好比生病,佛法好比是藥,有病才有藥;病要沒有了,藥就沒有了,是這麼個道理。 7. 聖人之教,是勸人寡欲、節儉、忍讓、布施、供養,而今人之教則與之相反,提倡競爭。競爭,世界焉能無災難!世出世間的聖賢典籍裡,都是教人忍讓、奉獻,絕不與人爭。命裡面有,丟都丟不掉;命裡沒有,求也求不來。《了凡四訓》將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講得很清楚。佛也跟我們講,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自始自終教我們要自求多福,爭是爭不到的,有種因才能得果,不種因豈能有果!譬如,財富是果報,財布施是因,布施的愈多,得到的也愈多。 8. 人活著不僅是為了自己,更重要的是為社會、為苦難眾生,絕不為自己。自己要知足常樂,一日三餐,有衣服能保暖足矣!將多餘的布施給需要的人。世出世間聖賢都教導我們,「於世無求,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寡欲、知足,知足者常樂。「於人無爭」,不爭名逐利,清靜淡泊,過悠閑自在,進德修業的生活。競爭是自找苦吃,愈競爭生活愈苦悶,精神愈空虛。 9. 真正相信就要認真努力學習,徹底改正過去不善的行為、習氣。改正就是修行,把錯誤加以修正。凡夫不易發現自己的過失,反而容易見別人過,所以古德教我們見別人過,立刻要回頭觀照自己,是否也犯同樣的過失。知道自己的過失,佛法稱為「開悟」。凡夫不曉得自己過失,就無法改正過失,這是一般修行功夫不得力的原因。觀察別人,立刻返照自己,這是智慧。將他人之過放在心中,自己是罪上加罪,那就錯了。再者,讀聖賢書也容易發現自己的過失。 10. 佛家言:「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轉變不空,相續不空,循環不空。了解善惡決定有果報,你就決定不會作惡。不管遭遇什麼艱難困苦,也不起惡念,來生有大福報。這一生的時間短,來生的時間長,聰明人要有遠大的眼光,這絕對不是消極。來生大福報成就,這一生晚年福報亦會現前,即佛家講的「花報」;你修積得太厚,不等來生受福,這一生就現前。花報殊勝,果報就可想而知。所以,福決定是從善心善行修積而來,我們要深信不疑。 11. 在中國,中國人信奉的四大菩薩,這四大菩薩第一個是地藏,第二個是觀音,第三個是文殊,第四個是普賢。地藏代表什麼?孝親尊師,所以《地藏經》是佛門的孝經。地是講心地,藏是寶藏,像大地裡面有金銀七寶,得要把它開採出來。地藏表我們的心地有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用什麼把它開發出來?用孝、敬,孝親尊師就能把心地寶藏開發出來,是這個意思。心地寶藏開發出來幹什麼?第一個是自利,第二個是利他,自利得到了,要想到利益他。自己脫離六道輪迴,證得菩薩果位,要想到還有許許多多人在迷惑顛倒,要去幫助他。所以要學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慈悲要依智慧,沒有智慧就變成禍害,所以下面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慈悲裡面充滿的是智慧,沒有情執、沒有好惡、沒有自私自利,也沒有是非人我,沒有智慧不行。普賢菩薩代表實踐,也就是說把孝親、慈悲、智慧統統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在工作裡面、用在待人接物,這叫普賢菩薩。大乘在中國。彌勒菩薩,布袋和尚,出現在宋朝宋高宗的時代。 12. 所以中國塑造彌勒菩薩的像,都是用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現的這個相是接引眾生。我們怎樣幫助別人進佛門,引導他進佛門?要學布袋和尚那個樣子,滿面笑容,心量廣大,能包容一切。量大福就大,不能包容的人沒有福報,能包容一切的人福報大,這個道理中國古人都明白。 13. 我們修行在哪裡修?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如何把情識轉變成四智菩提,轉阿賴耶為大圓鏡。「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大圓鏡。真誠心包太虛、周法界,清淨心包太虛、周法界,乃至於自在包太虛、周法界,隨緣也是包太虛、周法界,這是大圓鏡智。轉末那為「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這個「智」的量都是包太虛、周法界。 14. 在什麼地方轉?就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中,做一個大轉變,決定不自私自利;順境不起貪愛,逆境不起瞋恚,我們就止於至善。與一切眾生接觸,起心動念無不是善,與十善業相應,果報是稱性的,所以『常富財寶,無能侵奪』。稱性的財寶,沒有人能侵犯、奪取,而且愈施愈多,永遠不斷。 15. 菩薩六條修行原則(六波羅蜜)是有次第的,決定不能顛倒。第一布施,是教你放下;你不能放下,就不會守規矩,守規矩是持戒;不能守規矩,決定不能忍辱;不能忍辱,決定不會有進步,精進是進步;沒有進步,怎麼可能得禪定?這六條就跟上六層大樓一樣,沒有下面一層,決定沒有上面一層。我們要怎樣修法?要從布施修。真正放得下,真正守規矩、守法,絕對不可以把自己塑造成一個特殊的人物。為什麼?離開群眾就得不到群眾的幫助;換言之,你變成孤立了,無論世出世法一事無成。 16. 「觀心無常」就是《金剛經》講的「三心不可得」;「觀法無我」就是萬法皆空,《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又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諸法緣生,緣生無性,沒有自性。這一切法的現象,真相就是緣聚緣散。緣聚,現這個現象;緣散,這現象就消失。真正看清楚了,緣聚,諸法不生;緣散,諸法不滅。它沒有生哪有滅?如果你真正通達這個道理,你的心就清淨,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17. 中國古人說一句話說「家和萬事興」,不求別人跟我和,要求我怎樣跟別人和,求人難,求自己容易。特別是看不慣的人,心裡要想著那是阿彌陀佛。我看不慣他怎麼辦?阿彌陀佛能看得慣我,我怎麼能看不慣他?所以還有這些煩惱習氣,全是障礙,障礙往生,甚至於什麼?障礙善道。來生到哪裡去,全在最後一念。最後一念是佛,你到極樂世界去;最後一念是善,三善道往生;最後一念是貪瞋痴慢,三惡道往生。決定在最後一念,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18. 十善是希求福報,五戒不是福報,這裡頭不一樣。五戒求的是什麼?求的是得清淨心,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形式上是一樣的,目的、方向迥然不同,一個是希求福報,一個是希求定慧,這是戒跟善有差別。五戒一定要在佛菩薩面前受,十善不必要。所以同樣修學這幾個科目,用意在哪裡?目的在哪裡?自己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法,清淨心比什麼都重要,戒能斷「貪瞋痴慢疑」,善沒有這種能力,用意也不在此。所以這是最基礎的,引導人向善。 19. 古大德講:「無為而無所不為,無所不為而無為。」「無為」是寂靜、寂然,「無所不為」是調順,所以無為是自受用,無所不為是他受用;無為是不變,無所不為是隨緣。佛菩薩應化在十法界,《楞嚴經》云:「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是無所不為。雖然無所不為,他的心確確實實常住在無為,「常住真心」,他還是用真心沒有用妄心,學佛要從這些地方學。 20. 今天世界雖然亂,我們認真努力修學,你會有信心幫助社會,幫助這些苦難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不要以為我們個人修持這個力量太渺小了,那我們是不了解真相,了解事實真相,你就不會有這種分別執著。我們一個人認真修行,縱然一點作為都沒有,但是潛移默化,這個力量還是不可思議,會影響你周邊的人,會影響世界,會影響後世。一個人的修持,功德之大,我們要不深入經藏,沒有法子了解,總認為一個人修行,有什麼了不起?一個人造罪業,有什麼了不起?一個人造罪業,連累社會,連累後世,過也是沒有法子說的。必須要把這些理事搞清楚,斷惡修善,破迷開悟。 21. 遇到佛法,大家都希望在這一生中成就,這並非難事,確實每個人都能做到,關鍵就在覺悟。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是覺悟;將毛病改正,這是修行。要是不知道自己的毛病,就無從改起。但一個人要知道自己的毛病很難,他總以為自己樣樣都對。而凡夫之所以為凡夫,就是不知道自己的過失,自以為是。菩薩與凡夫不同之處,就是菩薩沒有「自以為是」的觀念,只知道自己毛病太多,天天反省,天天改過,這是覺悟的人。 22. 一切法是由心想生,你把心想止住了,然後你見到一切法的真相,一切法原來「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中觀論》所講的「八不」,這個時候你才真正體會得。 23. 《華嚴經》上有句話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到如來,常寂光平等了,萬法一如,一切法如如,平等。 24. 佛在圓寂之前,阿難提出來疑問,佛滅度之後,我們依誰為老師,聽誰的?佛告訴大家,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依照佛的戒律,就跟佛在世沒有兩樣。 25.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佛的法運,用現在的話來說,佛陀四十九年講經教學,他的影響,在空間,影響整個世界;在時間是一萬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 26. 「故經云:有心皆苦,無心即樂」,這兩句話重要。我們要想離苦,得無心才行,無心就樂,有心就苦。這個心是什麼?妄心,妄心頭一個,自私自利,這是眾苦的根源。 27. 古人講得好:「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你有過失,你肯改過,諸佛護念,天龍讚歎。 28. 轉惡為善,善性跟惡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為什麼會有善惡?在迷悟,悟的時候純善,迷的時候純惡,是這麼回事情。但是本性上沒有迷悟,本性上沒有善惡,善惡是從迷悟上分的,這才重視轉迷為悟的教學。 29. 真心叫見聞覺知,真的。妄心叫什麼?叫受想行識。受想行識從哪裡來的?從見聞覺知來的,見聞覺知是它的根本,受想行識是妄心,變質了,變成受想行識。受想行識加個色,叫五蘊。 30. 丈夫稱妻子為太太,太太什麼意思?太太是最偉大的。太太是從周朝來的,周朝開國聖人文王、武王、周公,全是大聖大賢。文王的祖母太姜,他的媽媽叫太任,他自己的夫人叫太姒,這三個女人,三個女聖人都是太,太太從這來的。這三個女人紮根,周朝在中國歷史上最長,八百年。希望婦女統統學三太,是這麼個意思。現在還有叫太太的,但是太太什麼意思不知道了,完全不懂。真的太太一定家和萬事興,太太有智慧,太太有德行,德行裡面特別是忍耐。一家和睦,鄰里鄉黨和睦,社會哪有不和諧的?國家哪有不太平的? 31. 阿賴耶的物質、精神、自然現象全是生滅法;極樂世界所現的相是法性,法性是不生不滅。惠能大師開悟的五句,在極樂世界完全看到了。第一個是清淨,沒有絲毫染污,極樂世界沒有灰塵,極樂世界沒有細菌,真正清淨。第二個,不生不滅,不是生滅法,我們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現象剎那生滅,極樂世界不生不滅。第三個,本自具足,我們現在學的這個,就是本自具足。第四個,本不動搖,自性本定。我們修禪定,修定,修定最高的目標就是回歸到自性本定,這個禪定就達到圓滿。它起作用能生萬法,整個宇宙是它變現出來的,自然的。能生萬法就是自然中自然相,前面四句是自然中,後面能生萬法就是自然相。它裡面沒有任何意思在裡頭,所以它不是造作的,它是自然的。 32. 一向專念。一個方向,西方;一個目標,極樂世界;一個願望,親近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去成佛去了。 33. 《楞嚴經》云:「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眾生因愛欲垢重,耽染五欲,遂致迷糊顛倒,縱有持戒功德,然欲心不除,亦不免墮落三塗。 34. 求福、求慧、求生淨土,一生就求這三樁事情。求這三樁事情,必須要遵守三皈、五戒、十善,認真把這些德目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落實在起心動念之處,你就有福,你就有智慧,就能往生淨土。 35. 孔子也說,《論語》第一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悅就是喜悅,就是歡喜,一定會得到歡喜。歡喜要學而時習,著重在時習,時習就是時時刻刻都能夠落實,都能夠把所學的做到,所學的這些道理、教訓都變成日常生活,就歡喜了。這也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就是法喜充滿,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充滿了歡喜,這是真正得受用。 1. 《華嚴經》上有一句偈子說得好,「諸佛一似大圓鏡,我身猶若摩尼珠」。大圓鏡能照,摩尼珠也能照,他照我、我照他,他的鏡中有我,我這個珠中有他,自他是一不是二。「諸佛法身入我體,我身常入諸佛軀」,這個佛軀就是佛的法身,沒離開。完全是真相、是實相,是事實。「是知諸佛眾生,本來不二。名為見佛,實無見者。何以故?不可於一體中互相見故」。自己不能見自己,自己眼睛見不到自己的眼睛,道理就在此地。但是這首偈子非常妙!諸佛不是一尊佛,不是說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沒有一個是例外的,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2. 諸佛菩薩、大聖大賢沒有一個不是在自己心性上下功夫的,這叫「內學」。如果一切都看到外面、看到別人,這叫「外道」。佛家講內學、外道,是從這裡分的。我們自己學佛,千萬不要學成外道。「外道」是什麼?「心外求法」叫外道。處處看到別人不是,這是外道;念念反省自己的不是,這是學佛。 3. 「再者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話《楞嚴經》上大勢至菩薩說的。觀世音菩薩就是用這個方法,他用耳根,「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法身菩薩。
我此大願,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風燭殘年,緣未成熟,力不從心,一心只在念佛,我要趕緊念佛,求阿彌陀佛來接我;年紀大了,再不走,會給人多添麻煩啦。 知止復知足,無求得解脫「世味哪有法味濃」「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相由心生,境隨心轉。 「為人要和善寬厚,千萬可別做惡造罪!」 「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轉凡成聖。」 家和萬事興,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比什麼都重要。絕招,就是孝順父母,尊敬老師,改自己缺點,把人做好,再加上念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無上醫王。捨此不念,非痴即狂。」 修行的方法:「專念阿彌陀佛」;「放下便是」。 修行的佛法是:『心、放下、無所有、回歸自性。』必須要用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 大乘佛法的祕訣確實就是布施、忍辱,布施就是放得下,萬緣放下,不去計較,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忍辱確實世出世間法裡面第一重。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時候,祂心中並沒有仇恨,而是原諒,祂說:「主啊!請原諒他們吧!他們並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於是神的愛才能遍佈全球。 「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 《金剛經》上半部佛教我們「離相」,離相是離執著;下半部教我們「離見」,離見是離分別。你能夠離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六道輪迴就沒有了,超越了;雖超越,他還有分別、還有見。如果把四見也離開了,「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他就超越十法界;四聖法界超越了,這樣才能夠證得一真法界。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自然就覺悟了。古德曰:「養成大拙方為巧,學到真愚始知賢。」 中國古人自古以來讀書求智慧,不是求知識。知識這種記問之學,孔子都說過,「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也」。不重視知識,重視覺悟、智慧,重視倫理、道德,真實智慧,它管用。所以在中國千萬年來,這個社會長治久安,出現太平盛世,靠什麼?靠倫理、道德,真實智慧。 親近老師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真誠;第二個條件清淨,清淨心不能有疑惑,疑惑,心不清淨;第三個恭敬。有這三個條件,真正能得法益,這三個條件少一個都不行。 世尊法運一萬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如果依照我們中國過去祖師大德的記載,世尊出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年,圓寂是在周穆王五十二年。中國的歷史記載得非常清楚,要依照這個記載,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是三千零四十一年。跟外國人說的不一樣,外國人說只有二千五百多年,相差六百年。我們對於中國古代這些祖師大德所說的我們有理由相信,為什麼?中國人非常重視歷史,尤其是年代的考據,很認真,不是隨便記載的。 末法一萬年已經過去一千年,第一個一千年過去了,現在是第二個一千年,第二個一千年的開端才四十一年,【二○一四年三月二十九日】我們生在這個時代。「眾生福慧淺薄」,確實如此,我們跟上一輩的人比就差很遠。 菩提心,第一個是「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代眾生苦,你沒有這個心,你沒有辦法提升自己。可是這一句非常難,眾生沒有邊際,眾生太苦,你怎麼去幫助他?為了要滿這一願,你必須修德,你要先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你煩惱不斷,你自己成就不了,怎麼能度眾生?煩惱裡面第一個是身見,執著身是我,從這裡面生起自私自利,這是六道輪迴的根。所以,學佛的人首先要破身見,要捨身。因為身不是我,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樣,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別人有需要,我衣服可以給他。 好好念佛,成佛是大事,其他啥都是假的! 無住就是心地清淨,清淨平等覺是無住,生心就是做出好樣子來普度眾生。在今天,讓一切眾生對正法生起信心、願心,一向念佛求生淨土,功德就圓滿了。不生別的心,就生這個心,讓眾生看到、聽到、接觸到,產生信心、願心、念佛心、求往生的心,目的全達到了。 惠能大師說,「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調心不調身,愚人調身不調心」。《佛名經》云:「罪從心生,還從心滅」,由是之故,知道善惡一切皆是由於自己的心,所以心是根本。 《大毘盧遮那經》「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 『修菩薩行』。希望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做人要有這個標準。「感謝恩人,原諒仇人,幫助苦人,救濟窮人,調伏狂人,啟導愚人,感化惡人,鼓勵善人,警策懶人,醒覺迷人」。這十句話,希望我們每一句都能做到,對我們往生好處很大。這些有關係的人,包括冤親債主,都不會障礙我們。我們成佛之後,首先這些就是我們度眾生的對象。 《普賢菩薩行願品》:「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這段經文,常常念一念,特別幫助自己萬緣放下。 胸有菩提何必臨時抱佛腳,身無俗念自然極樂在心頭。 心至虛時能受益,事非經過不知難。學道當知心是佛,修行應以戒為師。 信大道至簡,生佛不二,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如是而已。 危危身軀無常生,只為眾生示法演,竭盡全力潑甘露,但願眾生悟真源。 道不遠人,切忌認影迷頭向外尋覓;心原是佛,但向迴光返照直下承當。 隨俗入緣,恆順眾生,像一碗清水,照人照物,潤人心田 《楞嚴經》上所說的「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為佛法、為眾生,不為自己,你的一生佛菩薩替你安排,無論順境逆境全是佛安排的,你自己不用操心。
面對境界,就是修行在哪裡修?六根六塵不起六識,這就是真修行。正像《楞嚴經》上所說的,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真修行。一般人根塵接觸當中就生識,識就造業。
27. 【李敖的七段話,值得回味】!
1、氣質是你一生最好的名牌。一個人若有氣質,遠比穿一身名牌更美,更受人肯定。想擁有氣質你甚至不必花一毛錢,只需注意自己的脾氣、端正自己的品格、淨化自己的思想、充實自己的內在,無形之中,你的談吐、態度、舉止都會烙印上一股清新而脫俗的標籤。
2、不要過分在乎身邊的人,也不要刻意去在意他人的事。在這世上,總會有人讓你悲傷、讓你嫉妒、讓你咬牙切齒。並不是他們有多壞,而是因為你很在乎。所以想心安,首先就要不在乎。你對事不在乎,它就傷害不到你;你對人不在乎,他就不會令你生氣。在乎了,你就已經輸了。什麼都不在乎的人,才是無敵的。
3、活得糊塗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煩惱。這是因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較真,生活中便煩惱遍地;而糊塗的人,計較得少,雖然活得簡單粗糙,卻因此覓得了人生的大滋味。
4、欲成大器,先要大氣。大氣之人,語氣不驚不懼,性格不驕不躁,氣勢不張不揚,舉止不猥不瑣,靜得優雅,動得從容,行得灑脫。大氣之人,能安安心心做好本分的角色,認認真真干好手頭的事情,不為名利而爭鬥,不為錢財而糾結。大氣之人能讓自己的世界海闊天空,即便一時失意,終得大器晚成。
5、人生的忠告:再長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邁開雙腳也無法到達。不要讓太多的昨天佔據你的今天。重複別人走過的路,是因為忽視了自己的雙腳。貪婪是最真實的貧窮,滿足是最真實的財富。經受過嚴寒的人,才知道太陽的溫暖;飽嚐人生艱辛的人,才懂得生命的可貴。
6、放下你的浮躁,放下你的懶惰,放下你的三分鐘熱度,放空你禁不住誘惑的大腦,放開你容易被任何事物吸引的眼睛,放淡你什麼都想聊兩句八卦的嘴巴,靜下心來好好做你該做的事,如果你也覺得自己該努力了的話。
7、愛人是路,朋友是樹,人生只有一條路,一條路上多棵樹,有錢的時候別迷路,缺錢的時候靠靠樹,幸福的時候莫忘路,休息的時候澆澆樹。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