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四〉233.:倫理、道德、因果、哲學、科學,
2011/03/13 10:13:34瀏覽4971|回應0|推薦4

233. 佛法的教育把它分為五大類:倫理、道德、因果、哲學、科學,這五大類都講到究竟圓滿,很不容易!
234. 
我們是在接受釋迦牟尼佛,對這個宇宙萬事萬物、佛法裡所分的所謂性相、理事、因果通達明瞭,這是佛法,這叫學佛。
235. 
佛法講什麼?性相、理事、因果,講六個字,性、相、理、事、因、果,它就講盡了,萬事萬法總不出這六個字的範圍,佛法講的是這個。
236. 
《華嚴經》上講的體、相、作用,一即是三,三即是一,這三個根本離不開的,一體,你看體、相、作用。真實之際是體,真實智慧是相,真實利益是作用,自行化他,得大自在。
237. 
學佛,對於人事物至少要看八面(體、相、用、因、緣、果、事、理。)
八面先看體、相、用,這是三面,佛經上常講的,一切法都有體相用三面;再看因緣果三面,有因、有緣、有果;最後看事、理這兩面。修行人是從戒、定、慧,定慧圓融,觀察的是遍法界虛空界,愈深入愈清楚,諸法實相參透了。
238. 
佛法稱為內學,它是開發自性的,它是不求他悟的,是從自己內心去求,持戒、修定、開智慧,它這麼來的。真正開悟之後,這才出去參學,參學是什麼?成就後得智,增廣見聞。
239. 
大乘是智慧。大乘,總而言之,我們用一句話來解釋,它的內涵是什麼?「真誠慈悲」,這就是智慧。內裡面真誠,表現在外面慈悲。慈,愛人,幫助眾生得樂;悲是憐憫,幫助眾生離苦。慈悲就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要用智慧。慈悲是真的愛,永恆不變,它真的!所以佛教用慈悲,就不用愛。
240. 
「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這個話說得好,遍法界虛空界跟我是一體。「三世一切諸佛,皆無所有,唯依自心」。老子所說,「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邊見破了。
241. 
慈悲心自然流出來。這個慈悲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是沒有條件,愛一切眾生沒有條件,一體。眾生有苦難,全心全力去幫助他離苦得樂,這叫大悲。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在所有宗教經典裡面就講的愛心。
242. 
在這個世間什麼最重要?愛。 制之一處,無事不辦。 一切法得成於忍。
243. 
如何才能心量廣大呢?諸葛亮說:「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244. 
《地藏經》:是時如來含笑,放百千萬億大光明雲:所謂大圓滿光明雲,大慈悲光明雲,大智慧光明雲,大般若光明雲,大三昧光明雲,大吉祥光明雲,大福德光明雲,大功德光明雲,大歸依光明雲,大讚歎光明雲。
245. 
世尊在《大集經》上說,「正法時期戒律成就」,真正持戒就能夠了生死出三界;「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現在是末法,「末法時期淨土成就」,就是念佛求生淨土。
246. 
我們今天講全世界。「即住於須彌山四方之四大洲:一南瞻部洲(即地球)。二東勝神洲。三西牛貨洲。四北鬱單洲。故知一天下即一大洲。
247. 
「大雄寶殿」,它的建築,外面看是兩層,裡面是一層,這是教給我們隨俗,「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內心要平等;外面兩層代表社會秩序,可以不平等,因為外面平等了,社會秩序就破壞了
248. 
佛的名號是完全代表性德,自性性德,菩薩的名號代表修德,我們怎樣修因證果。佛的名號代表果德,自性德能無量無邊、無數無盡。
249. 
供養佛菩薩像,用意也是如此。
釋迦牟尼佛代表仁慈、清淨。
彌勒菩薩代表的是「歡喜心」。
「韋馱菩薩、伽藍菩薩」佛教寺院的兩大護法神。
佛法講「平等、慈悲」,生平等心,成喜悅相。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心要平,色要端莊、歡喜。這是教我們如何與大眾相處,全是表法。在中國,佛教是以四大菩薩做代表,
第一位是九華山的地藏菩薩,代表孝親。
第二位是普陀山的觀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
第三位是五台山的文殊菩薩,代表智慧。
第四位是峨嵋山的普賢菩薩,代表行。
用四大菩薩來代表整個佛法,也代表了佛法修學的次第。
阿彌陀佛代表的是《無量壽經》,觀世音菩薩代表的是《普門品》,普賢菩薩代表的是《行願品》,文殊菩薩代表的是《般若經》,地藏菩薩代表的是《本願經》。
250. 
四大天王:
東方持國天王,在中國寺院,常見造型為身穿甲冑、手持琵琶。
西方廣目天王,在中國寺院,常見造型為常手纏一龍,為群龍領袖、左手持珠、腳踏惡鬼背上、開口怒目以震攝群魔。
南方增長天王,常見造型為手持寶劍,揚眉笑懷視眾生。
北方多聞天王,造型多為頭戴毗盧寶冠、一手持傘、或坐或站、腳下踩有夜叉鬼。
251. 
大乘經裡面跟我們講十法界的因緣,十法界從佛、菩薩到地獄,緣,因緣很複雜。複雜因緣裡面第一個因素是什麼?佛給我們拈出來了。
佛的心是平等心,平等心是佛;
菩薩的心是六度心,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菩薩心;
緣覺的心是十二因緣;無明 名色 六入 老死
聲聞心是四諦,苦集滅道;
天人的心是慈悲喜捨;
人的心是五常,仁義禮智信,在佛法裡就是五戒;
修羅的心是五戒十善裡面有傲慢心、有嫉妒心,那就變成修羅;
畜生心是愚痴;
餓鬼的心是貪婪,貪心到鬼道去了;
地獄的心是瞋恚。
大乘教裡頭無量因緣裡面提出最重要的一個因緣,我們要知道。我們學佛,那你就記住,我們用心要用平等心,平等普照。
252. 
娑婆世界的天有二十八層,欲界六層天,色界十八層,無色界四層。
253. 
香代表「戒定真香」,燃香供佛,就要發願「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戒定慧是我人自性真心之香。供佛最重要的是水,水代表清淨心、平等心,看到這杯水要想到「我的心是不是像水一樣乾淨,一塵不染?是不是像水一樣平等?」所以,水代表清淨、平等,提醒我們要修清淨心、平等心。
254. 
唵嘛呢叭咪吽。什麼意思?唵是身,嘛呢是蓮花,我們經上有,嘛呢也是蓮花的意思,叭咪是保持,吽是意。一個字一個字分開來,身、蓮花、保持、意,這是印度的文法,西藏文是從印度變化出來的。中國的文法就不會這樣,中國人一定是保持身意像蓮花一樣,就這個意思任何人對我們的批評,我們都樂意接受,認真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嘉勉。
255. 
佛像,都畫個圓光,佛頭上一個圓光,圓光上面有三個字,「唵、阿、吽」,是梵語。唵是身三業,阿是口業,吽是意業。
256. 
修行的次第,就是孝親、尊師、慈悲、理智、平等,是同時修的。
257. 
《維摩詰經》,「直心是道場」。「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258. 
「佛果十力」一覺是處非處智力。二業智力。三定智力。四根智力。五欲智力。六界智力。七至處智力。八宿命智力。九天眼智力。十漏盡智力。
259. 
《大智度論》四種智(四無所畏):一切智、漏盡、說障道、說盡苦道,
260. 
菩薩十力:一修調行力 二慧清淨力 三過清淨法力 四法身之力 五諸法土力 六法明曜力 七法情之力 八無所壞力 九善行修力 十修勤入力
「四無所畏」一能持無所畏。二知根無所畏。三決疑無所畏。四答報無所畏。。
261. 
煩惱這三大類:妄想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就是見思煩惱。見思煩惱斷掉證阿羅漢,塵沙煩惱斷掉成菩薩,無明煩惱斷掉成佛。
「四大煩惱常相隨」。我見、我愛、我痴、我慢,這就是末那識,末那叫意根。
262. 
《三藏法數》〔出大智度論〕二種病:
一、先世行業病:謂因先世好行鞭杖、拷掠〔音略,拷打〕、閉繫種種惡法,惱害眾生,故感今世多病,是名先世行業病。
二、現世失調病:謂因冷熱風雨,不知將養其身,及飲食不節,臥起無常,以是事故,得種種病,是名現世失調病。
263. 
摩訶止觀八曰、病有六緣:1.四大不順 2飲食不節 3坐禪不調4鬼神得便 5魔神相擾 6惡業所起
「惡業所起」者:〈一〉殺起肝眼病〈二〉盜起肺鼻病〈三〉婬起腎耳病〈四〉妄語起脾舌病〈五〉酒起心口病〈六〉犯五戒起五臟五根病〈七〉持戒亦動業成病,人中輕報。 此是業欲謝故病也。
業病多種,須細心尋檢,知病根源,然後用治。
貪瞋痴慢疑是一切病因。怨恨惱怒煩是一切病緣。
臟腑失調天地變異是一切病果。疾苦短命自然災禍是一切病報。
悲惱傷肺、怒火傷肝、煩恐壓力傷腎、恨傷心、怨傷脾胃。惡念不善起災
貪起水災。瞋起火災。痴起風災。慢起地震。疑起山崩地陷、陸沉地陷。
仁義禮智信、五戒十善、六和、念佛,是一切病藥。
264. 
起心動念貪瞋痴慢疑,情緒是怨恨惱怒煩,身體在造殺盜淫妄酒(五惡)感來的災難。殺盜淫妄酒,一切惡業,惡因是貪瞋痴慢疑,不善的情緒是怨恨惱怒煩,這個東西我們要把它要減輕、要放下。殺盜淫妄酒是惡業,貪瞋痴慢疑是惡因,怨恨惱怒煩是業緣,這個業、因、緣混合起來,果報就現前。
265. 
老祖宗、古聖先賢告訴我們,五常是仁義禮智信就是五戒,「仁養肝」;仁慈的人沒有瞋恚,仁是不殺生,怒火傷肝,對外面五官,眼睛不好「殺起肝眼病」。「義養肺」;義是循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合情合理合法養肺;義是不偷盜,盜感應的是肺、鼻有病,「盜起肺鼻病」。「禮養心」;心平氣和;禮是不邪淫,淫感得腎病,對五官是耳病,「淫欲起腎病、耳病」。「智養腎」;智是不飲酒,「飲酒過度容易得心臟病、得口病」。「信養脾胃」;信是不妄語,妄語感應的是脾臟,脾胃跟舌病,「妄語起脾臟發病、舌根生病」。就五戒。仁義禮智信,這對內。《左傳》「人棄常則妖興」。人要能夠守持五戒,遠離貪瞋痴慢疑這五毒,你決定健康長壽。
266. 
災難,在佛法裡面講,根源是貪瞋痴慢疑;貪瞋痴慢疑的反面,實在講,就是中國古人講的仁義禮智信。佛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貪婪對外面的感應就是水災,海水上升,海嘯,江河氾濫,這是貪心所感的;瞋恚感的是火災,地球上的火山爆發,地球的溫度上升,跟這個都有關係;愚痴所感的是風災;傲慢感的是地震,傲慢是不平;懷疑所感的是地質鬆散,山崩地陷,出現這些問題。
267. 
淨宗裡頭有頓有漸,完全看你的功夫,功夫就是離欲。五欲六塵它是障礙,所以,五欲六塵愈淡薄愈好。
268. 
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告訴我們,聽經、讀經的三個原則,即「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離欲深正念」。你真正把欲望放下,這功夫十足,你可以一生成佛。不用心意識就自然超越了。
269. 
心是什麼?起心動念;意是什麼?意是執著;識,識是分別。離心意識就是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純是真心。
270. 
《楞嚴經》楞嚴會上二十五圓通,「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擺在最後。地、水、火、風、空、見、識這七個,叫七大,六根、六塵、六識、七大,十八加七,二十五。用這二十五條,把宇宙之間所有一切法,無論是精神現象、物質現象、還是自然現象,統統都包括了。《楞嚴經》二十五圓通,最精彩的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27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自在、隨緣是我們的生活態度,決定不能有絲毫勉強。
272. 
「滿招損,謙受益」。凡是有傲慢這個習氣,真的,孔子所說的,,假設有個人,「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則不足觀也」。人一定要學謙虛。孔老夫子說的這句話是真理,超越時空,永恆不變。
273. 
「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這是什麼?這就是萬緣放下了,一心就向無上菩提。
274. 
佛家講的慈悲,儒家講的忠恕,道家講的忠信。
275. 
淨土門所說的三個忍:喜忍、悟忍、信忍。
276. 
善導有一句名言,「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
277. 
祖師大德常講:「愛不重不生娑婆」,這是愛欲;「念不一不生淨土」,這真叫一語道破世出世法的根源,我們要想超凡入聖、轉惡為善、轉迷為悟,關鍵都在此地。
278. 
「可憐憫者」,為什麼?「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
279. 
「子不教,人心壞了;家不齊,社會亂了」。
280.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281. 
《法華經.勸持品》:「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
282. 
宗教:宗是什麼意思?宗是主要的、重要的、尊崇的;教,教是教育、教學、教化。這兩個字合起來,是人類主要的教育、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4975051
 引用者清單(1)  
2014/09/30 03:14 【udn】 我還找到這個網頁!西藏 諸障 慧香 臥香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