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六〉「持戒念佛」:老實、聽話、真幹。
2011/03/10 21:03:25瀏覽3319|回應0|推薦1


 

 

「持戒念佛」:老實、聽話、真幹。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一法句者,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再歸結就是一句

 

「南無阿彌陀佛」。

 

 「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這是什麼法?就是十善業道。「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這樣就能永斷惡業,惡道就沒有了。

 

「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

 

萬緣放下;一向專念,正是淨業綱宗。「受持讀誦,為人演說」。

 

於無量劫,積植德行。不起貪瞋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行寂靜行,遠離虛妄。依真諦門,植眾德本。不計眾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羣生。志願無倦,忍力成就。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和顏愛語,勸諭策進。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諂曲之心。莊嚴眾行,軌範具足。觀法如化,三昧常寂。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由成如是諸善根故,所生之處,無量寶藏,自然發應。

 

1.        人一定要知道,活在這個世間為什麼這麼苦?總的原因就這一個字,欲望。人要把欲望放下就沒有苦,有欲望得不到,苦;得到之後放不下,更苦。這個字是禍害之根,自性裡頭沒有這個東西,清淨心裡頭也沒有這個東西。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叫性德,如來智慧德相沒有欲這個東西。欲是總的名詞,細分貪瞋痴慢疑都屬於欲。

 

2.        決定求極樂世界,這個世間一切都可以隨緣,沒有絲毫執著,統統能放得下,這真念佛人。望西師又云:離欲就沒有貪心,善正念就沒有瞋恚,淨慧就不愚痴。所以總而言之一句話,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要離貪瞋痴慢疑,要把這五大類煩惱斷掉。不接觸外頭境界斷不了,在境界當中就是磨鍊這個。用禪宗的一句話,「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禪宗要覺,我們提起佛號就是覺。

 

3.        念頭雜,事情多,障礙修行。我們的目標不是名聞利養,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我們只求念佛往生,不求別的。

 

4.        無論處什麼環境,再不好的環境,心裡還要有怨、還要有恨,那就錯了,你完全是凡夫。連儒家都說,「君子憂道不憂貧」,不怕貧賤,貧是沒有財富,賤是沒有地位,這個不要緊,這不在乎,問你有沒有道德;也就是說,譬如五倫有沒有做到?五常有沒有做到?禮義廉恥有沒有做到?孝悌忠信仁愛和平有沒有做到?這些東西做到,你成就了,你是聖賢君子。

 

5.        今天社會大眾競爭,不擇手段的競爭,我們要做個什麼樣子?忍讓,不念舊惡,不憎惡人,我們要落實。毀謗我們的人,侮辱我們的人,陷害我們的人,我們對他尊敬,決定沒有一絲毫的怨恨;有一絲毫的怨恨,我們就不是世尊的學生。在順境裡面不起貪愛,逆境裡面不起瞋恚,常常保持自己的清淨平等覺,以真誠慈悲處事待人接物,這是佛教我們的,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6.        想想經教裡,佛常說:「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

 

7.        清淨心從哪裡來?持戒就能得到,真能,我們不肯。持戒怎麼持法?放下萬緣,放下身心世界,信願持名,這就是教你持戒,你有沒有做到?你果然做到了,行,你清淨心現前,清淨心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分三品,上中下三品,上品,理一心不亂;中品,事一心不亂;下品,功夫成片。只要功夫成片,你就決定得生。功夫成片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心裡面善惡是非統統清除得乾乾淨淨,都沒有了,只把阿彌陀佛請來,我心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這叫清淨心。

 

8.        正四句法即:有而非空,空而非有,亦有亦空,非有非空」,就這四句,這是佛門的術語。我們看整個宇宙萬事萬法,佛教給我們這四種法,哪些是空、哪些是有。性空相有,理空事有,這是一般人的看法。深入一層看法,一切萬法亦空亦有,從相上看,事相上看亦空亦有,從理上看非空非有,這就深一層了,一般人看不到。亦空亦有,性空相有,非空非有,空不當作無講,能生萬法。能生萬法就是亦有,但是體不是法,體裡頭一法不立,它是空的。空有是一不是二,有是空之有,空是有之空,你才真的把真相看出來了。

 

9.        修行修什麼?在哪裡修?就在生活當中,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眼睛看的,耳朵聽的,就在這上練,這是真正的禪定。諸位一定要曉得練什麼?練不起心、不動念。這個做不到,做不到練什麼?練不分別、不執著。這個也做不到,做不到也得要做到。換句話說,你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執著一年比一年輕,分別一年比一年少,這就叫有功夫。在哪裡修?在生活當中修,工作當中修,處事待人接物當中修,學了真管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學習,六根聰敏看得清楚、聽得清楚,不分別、不執著,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10.   儒講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後頭有篤行,這真幹。大乘裡面講信、解、行、證,我們從老師那裡學只學到信解,行證全靠自己。立定方向、立定目標,不學教也能成就,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也有大成就。

 

11.   自己真想成就不難,六十歲還來得及,六十歲真幹,七十歲成名。決定要知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決定要知道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求什麼?求開悟,求明心見性,求見阿彌陀佛,十年下來肯定見佛。

 

12.   法身無始無終,不生不滅,報身有始無終,應化身有始有終。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應化在十法界、在六道,這個身有始有終。

 

13.   范仲淹說過:「留財給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留書給子孫,子孫未必讀,留德給子孫,代代相傳。」

 

14.   《華嚴經》上釋迦牟尼佛說清楚了,「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是惠能大師講的本自具足,本自具足如來的智慧、如來的德能、如來的相好,統統具足。智慧、德能、相好落實在哪裡?落實在一個愛,在愛裡面顯示出來了,展現出來。這個愛是沒有念頭的,如果起心動念,那個愛變質了,那不是第一義。

 

15.   愛就是真心,就是父子有親,它是真性、是真如、是法性,愛就是本性本善、純淨純善,愛就是真理、真諦、生命、永恆,愛就是神聖、上帝、真主、聖靈。愛孕育出宇宙萬物,天地萬物無一不是從愛心而生而長,愛是萬德、萬能、萬福的根源。

 

16.   以佛家因果論,若子孫不肖,祖先還庇佑子孫,不是助紂為虐嗎?若人生前為富不仁,死後還佔地為王,更是罪加一等,遑論庇佑子孫。

 

17.   子孫有子孫的福德和因果業力,哪是往生長輩能扭轉的。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

 

18.   修行修什麼?簡單說就是修正念頭,念頭修正,一切法相統統正。心正一切法正,心邪一切法都邪,我們的心不正,有偏有邪,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邪正的標準,就是經上給我們講的德目,自性本具的德能。譬如佛給我們講的十善業,這就是德目,五戒是德目,六波羅蜜是德目,六和敬是德目,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是德目。

 

19.   圓修圓證,一修一切修,一證一切證。修的是什麼,不能不知道,證的是什麼。修的是放下、是看破,看破是修正我們的觀念,放下是對治我們的業障。證什麼?清淨心、平等心,就證這個東西。清淨心是小乘所修的,平等心是大乘所修的。清淨心現前,證偏真涅槃;平等心現前,證大般涅槃,叫究竟涅槃。

 

20.   『於無量劫積植德行,不起貪瞋癡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前二句,萬緣放下;後二句,一向專念,正是淨業綱宗。這是不可思議無上的開示,四句話能幫助我們消除過去、現在、未來無量劫的業障。怎麼個念法?怎麼個憶法?用真心不用妄心。真心是什麼?貪瞋痴欲反過來就是真心,有這些念頭是妄心、妄念,沒有這些念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這是真心,這是真念。

 

21.   大乘法裡面講,「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又跟我們說,「哪一法不是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妖魔鬼怪也是佛法。佛是什麼?覺的意思,你只要通達明瞭覺悟了,這個法就叫佛法;你要是不明瞭、不覺悟,迷在其中,經典、《大方廣佛華嚴經》也不是佛法,要明白這個道理。

 

22.   俗話說:「行善如春日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相反地,「作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減,日有所損」。

 

23.   儒家說,人皆可以為堯舜;佛法說,眾生皆可成佛;現在一般人說,每個人都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佛經裡面講:「沒有天生的釋迦、自然的彌勒」,佛也是一步一腳印行菩薩道而成就的。所謂「一枝草,一點露」,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世間沒有僥倖的成功,一切都要靠現在努力。了解這個道理,就找到正確的方向了,一步一腳印,這一生步步都是光明。

 

24.   中國古老的諺語:「福至心靈」,福是福報,善的果報,善的果報現前,心也就開竅了,也就靈了,聰明起來了,智慧現前。所以佛教我們「福慧雙修」,把福放在前頭,沒有把慧放在前面,不是說慧福雙修,而說福慧雙修。

 

25.   古人講得好,「憂能使人老」。人為什麼會老化?憂慮的事情太多了;換句話說,不快樂。歡喜,人就年輕,天天生活在歡喜裡頭,人就不容易衰老。為什麼?沒有想到老。老的時候就想病,病從哪來?想來的。有病的時候就想到死的可怕,所以他非死不可。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沒有想到死,不會死;沒有想到病,他不會病。我們天天造的是正業,佛法的正業是誦經、念佛、坐禪、教學,這是正業。離開正業,那叫不務正業,搞其他的,錯了。正業會使你身心健康,幸福快樂。自行化他,隨緣,利益一切眾生,不攀緣,就得自在。

 

26.   「依何義名為清淨」,什麼叫清淨?「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叫清淨。「真實智慧者,實相智慧也。實相無相故,真智無知也」。這個話我們很難懂,真智無知,體無知,真的是無知,它起作用,無所不知。於是我們就明白了,佛法求什麼?求無知。世間人求有知,有知起作用是有所不知,他不知道東西太多了。無知是真心、是自性,是清淨心的本來面目,就是真心。

 

 佛教有世界公用的教旗,教旗裡頭有六種顏色,第一種藍色,表布施波羅蜜;第二種黃色,表持戒波羅蜜;第三種紅色,表忍辱波羅蜜;第四種白色,表精進波羅蜜;第五種是金色,表禪定波羅蜜;第六是這五種顏色混合在一條,般若波羅蜜。前面五樁都是有相,是事,般若是理、是智慧。紅、黃、藍、白、黑,叫正色,叫五種正色。

 

 佛法裡面講的禪定裡頭是有觀的,也就是說定中它有境界。 「止觀」是佛家修行總綱領、總原則,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都離不開止觀。我們念佛法門也是修止觀,念佛堂常常提示大家「放下萬緣」,那是止,「提起佛號」,這就是觀。

 

 《金剛經》,眾生者,即非眾生,是名眾生;如來者,即非如來,是名如來。智慧的語言,這是真實智慧,念頭才起就掃乾淨了,真正叫不執著。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4967276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8 21:55 【udn】 我還找到這個網站!現在 過去 覺悟 來得及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