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三〉172修行最高指導原則。
2011/04/10 08:13:15瀏覽2174|回應0|推薦2

172. 修行最高指導原則。經文是「無相智慧,植眾德本,身心清淨,遠離分別,求生淨剎,趣佛菩提,當生佛剎,永得解脫」。前面六句是修行最高指導原則,後面兩句是講果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宗而修,故當生佛剎」,當生是決定得生,「永得解脫」,我們的問題全解決了。

173. 淨宗修行之綱要:「常念不絕。則得道捷。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來所行。亦應隨行。種修福善。求生淨剎。」實為全經《無量壽經》之總結,也就是淨土宗修行,最重要的、最高的指導原則。

174. 念佛十種心《大寶積經》

一無損害心。二無逼惱心。三樂守護心。四無執著心。五起淨意心。

六無忘失心。七無下劣心。八生決定心。九無雜染心。十起隨念心。

175. 《阿彌陀經》六朝襄陽石刻本云: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176. 末法時期,只有淨土能成就,為什麼?它不需要斷惑、斷煩惱,不需要,不需要消業障。那業障、煩惱不斷怎麼能成佛?這裡頭有個祕訣,有個祕密。祕密是什麼?就是那聲佛號,你念這一聲佛號,就是斷煩惱、消業障,在佛號裡頭,你只認真去念佛,煩惱不斷自然斷了,業障不消自然消了。所以妙絕了!淨宗把斷煩惱、消業障跟持名念佛融在一起,一樁事,修學其他的法門那是兩樁事,不是一樁事。

177. 這個經《無量壽經》的好處,不需要斷煩惱,不需要消業障,叫帶業往生。它的條件很簡單,第一個,你真正相信,沒有絲毫懷疑;第二個,真正發願,我要求生淨土,我要親近阿彌陀佛;第三個,一心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行了,「一聲佛號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178. 當行正信,歸心正道,生智慧之善心。斷一切惡,不著斷惡的相;修一切善,不著修善的相,這叫真念佛。

179. 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無有一切身心憂苦,唯有無量清淨喜樂」。

180. 念佛人,你的目的是想求生極樂世界,你一定依實相理。實相理是什麼?在淨宗法門裡面三個條件,信、願、行。?「信為道元功德母」,關鍵在這個「信」字,真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它的資糧是四個字,信、願、持名,持名就是念佛。「故須截斷狐疑,老實念去,驀直念去,拚命念去,直拚到死,花開見佛,悟無生忍,如是才是大善」。信願就是無上菩提心,持名就是一向專念,正是《無量壽經》修行的最高指導原則。

181. 《大勢至菩薩圓通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也。「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淨宗的修行就這八個字。

182. 《華嚴經》上講得清楚,這一念心是什麼?就是《還源觀》上的「自性清淨圓明體」,這是一念心。要用這個心來念佛,那個果報就太殊勝,那就是淨宗裡面所講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那一點不假,你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搭上線,真的就通了。回過頭來想想,我們現在用什麼心?用妄想心,用雜亂的心,這個心念頭太多了。一念是定,沒有一個雜念,就是大勢至菩薩要求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句話就是大勢至講的這八個字,那哪有不成就的道理!都攝六根就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叫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清淨的念頭,淨念是什麼?不懷疑、不夾雜就淨,這就是一念心。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自性,自性裡面沒有這些東西。相繼就是不間斷,念念不間斷。這是如是我聞。

183. 福報怎麼修?念阿彌陀佛就是修福。最大的福報、圓滿的福報無過於念佛,世間很多人不知道!以為念佛不是修福,一定要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不知道念佛的福報比什麼樣的善事都大,而且都圓滿,圓修圓證。不論做多大的好事,比不上念佛,這個道理、這樁事情必須要知道。我們才真正感覺得念佛太重要!不念佛就沒福報,愈念福報愈大。佛這個福報裡頭還帶著智慧,只要念佛,福慧雙修。世間修財施只能得財的福報,有限!世間修法布施,得聰明果報也有限,都比不上念阿彌陀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184. 執持名號,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幹什麼?斷煩惱、消業障、開智慧、積功德,就這一句佛號。「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深信切願,持佛名號」。必得往生,萬修萬去。

185. 行人果能真實發心,老實念佛,唯此一句,念念相繼。則必定如染香人,身有香氣。臨命終時,佛來接引。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決定往生,逕登不退。圓生四土,究竟涅槃

186. 覺悟的人應該追求這個生活,『萬法一如,染淨平等,身心清淨,一切皆如』,這四句。這個境界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只要你放下分別執著,現前就是。「再者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勢至菩薩說的。「都攝六根」,所以你身心清淨,「淨念相繼,自然遠離分別」。

187. 真正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苦從哪來?苦從迷來的,什麼都不知道,這個苦;樂從哪裡來?樂從覺悟來的。破迷開悟是要戒定慧三學,我們覺得這個東西困難,困難你就一心念佛,一心念佛符合戒定慧三學。真信、真願、老實念佛,這就是戒;心裡只有一句佛號,沒有雜念、沒有妄想、沒有懷疑,這就是定;定久了,定有一定的功夫了,像前面所說的,不定什麼時候豁然大悟。縱然不能夠徹悟,大悟肯定有,大悟就能解決問題。「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

188. 《遊心安樂道》「無始惡業,從妄心生;念佛功德,從真心起」。真心如太陽,妄心如黑暗。「真心暫起,妄念即除。如日始出,眾暗悉除」。

189. 《往生論》的一法句,極樂世界三種莊嚴(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功德成就,莊嚴菩薩功德成就。)一法句是什麼?「住真實慧,即入一法句。一法句者,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再歸結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190. 「著相修福,難免輪迴。離相求生,永得解脫」。

191. 般若經: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根本智,知道無。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是諸法實相」這叫根本智。無所不知是後得智;由識轉智。

192. 八識:眼 末那 阿賴耶,八識轉為四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六識是功能,和外面的境界相緣;七識是作用;八識就是已經成了種子。第九識阿摩羅識。

193. 大乘教裡頭常教導我們,教菩薩轉識成智,怎麼個轉法?八識,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轉。換句話說,前五識跟阿賴耶它是果上轉的,因上轉不了它,因是第六、第七,第六、第七轉了,五、八跟著就轉了。

194. 心有所念,這一念裡頭,有幾念、幾相、幾識,佛問這個問題。彌勒菩薩回答,說一彈指,一彈指時間很短,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這是自然現象,念念成形,形是物質現象,形皆有識,每一個物質現象裡頭都有受想行識,物質是色,色受想行識。「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彌勒菩薩把物質現象用色來代表,受、想、行他用念來做代表,受想行是屬於念,那個識是阿賴耶識,末那識、第六意識,第六識是分別,末那是執著,阿賴耶是記憶,就在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裡頭完成的,五蘊統統具足,八識統統具足;八識就是五蘊,五蘊就是八識,不可思議!

195. 色如聚沫不可撮摩,受如水泡不得久住,想如陽炎從渴愛生,行如芭蕉都無有實,識如幻境從顛倒起。-《方廣大莊嚴經》-

196. 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由能量產生信息,由信息產生物質。受想行識是精神現象,色是物質現象,從受想行識裡面產生物質現象。

197. 受想行識裡面有苦、樂、憂、喜、捨,有這麼多受,五種受,那就是凡夫。根塵相接觸沒有受,清淨心就現前。

198. 無論對什麼人,無論對什麼境界,所謂善緣惡緣、順境逆境,無不皆大歡喜。為什麼?知道所有境緣都是假的,相有性空,事有理無,皆不可得。心裡是什麼?心上是清淨平等覺,他怎麼會不歡喜?這是修行真正功夫到家了,這個到家了就是到初地。

199. 學佛:身體健康,法喜充滿,快樂人生,這種身心的快樂與富貴貧賤不相干,只要肯學,就是真正的幸福美滿的人生。

200. 修一切善,無善不修;斷一切惡,無惡不斷;度一切眾生,無眾生不度 

201. 於人無爭,於世無求 (人到無求品自高)。

202. 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203. 法在聞思修中,剎那恆持有法度。

204. 一性圓明,佛性在佛不增、在凡不減,人人本具有佛性!

205. 佛法三個階段:

棄惡揚善「斷惡修善」 改邪歸正「破迷開悟」 端正心念「轉凡成聖」。

206. 學佛發心,要能夠「發心如初」,那就「成佛有餘」。

207. 自性佛是慈悲 自性法是智慧 自性僧是自律。

208. 心去轉境 稱做智慧 讓境轉心 叫做煩惱

209. 學佛一年,佛在眼前,有道心,真的;學佛二年,佛在天邊,遠了,距離就遠了;學佛三年,佛化成雲煙。

210. 《還源觀三種周遍》周遍法界、出生無盡、含容空有。

211. 四淨德:隨緣妙用,威儀有則,柔和質直,代眾生苦。 

212. 隨緣妙用。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緣隨變,不變不隨緣。所謂進可以

兼利天下,退可以獨善其身,那就是遇緣。隨緣,恆順眾生,妙用是什麼?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妙!它的作用完全是智慧的流露,所以能感人。

213. 心不住相。這個方法妙,造惡不住造惡的相,修善不住修善的相,永遠讓自己的心清淨,這是什麼人?菩薩!隨緣妙用,妙用就是不著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214. 放下,要放下自己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而隨順經典的教誨。

215. 一生無所求,一切隨緣,隨緣你就自在,所謂「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這個殃就是災難,不要再做惡事,不要再感召災難,一切隨緣。隨緣當中修善積德,福報當然也跟著提升。

216. 外面不管是順境、是逆境,善緣惡緣,都不放在心上,你的心才是清淨平等覺。不能把清淨平等覺,搞成苦樂憂喜捨,就錯了。所以放下便是!孟子:「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

217. 一個人一生的際遇,生生世世的際遇,不能怪別人,無不是自作自受。

218. 唯有上智下愚不移。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219. 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 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

220. 三聚淨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各具足有一千功德,所以這成為「三千威儀」。            三昧(禪定):正受、正定、正行。

221. 業力:共業,別業,宿業,引業,滿業。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222. 蕅益大師所說的六種信心:「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

223. 修無法師:「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224. 清涼大師說:「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

「解」是看破,「行」是放下。解行相應,就是中道。

225. 《楞嚴經》云:「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這用來解釋《華嚴經》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八字,意義格外明顯。「唯證方知」?放下妄想分別執著。

226. 「佛法不離此時、此地、此人。」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

227. (知恥近乎勇)改過必須具備知恥心、畏懼心、勇猛心,具此三心,改過猶如春冰,遇到太陽就融化了。

228. 『從今日起,願身口意業所起一切言行、心行,悉求解脫,不求生滅的福報。』     「我今既已懺悔,當改往修來、勤修福慧,早求解脫生死輪迴之苦,生生世世無有疲厭!」

229. 《觀經》菩提心。「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起信論》云(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

230. 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阿賴耶的境界相就是物質現象,阿賴耶的轉相就是今天科學講的心理現象,阿賴耶的業相就是自然現象,這三大類的現象全是由波動頻率產生的。

231. 三細:業相;能見相;境界相。阿賴耶的見分、相分、自證分。

232. 六粗相: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繫苦相。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507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