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31 20:26:17瀏覽6218|回應0|推薦1 | |
62. 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63.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64.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原來退步是向前。
65. 大寶積經卷九十六:
「閻羅常告彼罪人,無有少罪我能加,汝自作罪今自來,業報自招無代者。」
66. 神秀大師:諸惡莫作即是戒,眾善奉行就是慧,自淨其意就是定。
67. 六祖大師: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亂自性定,心地無癡自性慧,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68. 《華嚴經》:如來智慧無邊際,一切世間莫能測,永滅眾生痴闇心,大慧入此深安住。
69. 前進三步想一想,再退後三步再想一想;瞋心一起時要好好思量,那熄下怒火是最吉祥。
70. 一念心 是一顆種子 一念心 是菩薩的心 繫緣修心 藉事鍊心 隨處養心 唯有一心 一心不亂才能明心又見性
71. 學佛三皆段:隨便 隨緣 隨喜 蕅益大師:「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
72. 心有生住異滅,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壞空。
73. 純淨純善 「處逆境隨惡緣,無瞋恚業障盡消」
「處順境隨善緣,無貪癡福慧全現」
「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
「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
74. 太上曰:福禍無門,為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75. 為惡之人必有餘殃,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福雖未至,禍已遠離。
76. 業因果報叫絲毫不爽,善有善果,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辰一到,一切總報。古人的話,我們要常常記在心裡。
77. 一切都是命, 半點不由人。命運怎麼可以改?命運是你前生造的因,注定在今生,如果你今生能夠斷惡修善,改邪歸正,天天懺悔,積功累德,就超過了。所以理由就是唯心所現,我們的心要好,心不能邪,不能歪了,不可以有偏心,不可以有邪念,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與性德相應。
78. 往生最大的障礙,就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
79. 佛說的空是什麼都有,不是沒有。什麼都有,為什麼說它空?因為它了不可得。
80. 放下身段、無我相,以『真空』的無所求心境付出,能得到『妙有』的歡喜。
81. 華嚴經: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真的,這叫一真法界。
82. 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是淨念。「心淨則佛土淨」。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83.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84.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85. 身體的病痛不一定是苦,心不平安是真正的苦。
86. 生命無常,慧命永存;愛心無涯,精神常在。
87. 佛氏門中,有求必應。財富是果報,財布施是因,智慧是果報,法布施是因,健康是果報,無畏施是因。 「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
88. 凡夫起心動念都是妄念,都是分別、都是妄想、都是執著。
89. 《地藏經》「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業、相、念都是從心生的,所以心是主宰。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90. 慈悲是宇宙生生不息的秘密 心存善念就會有不同結局
91. 「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
在有情眾生叫做佛性,在無情眾生叫做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
92.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93. 不要封閉自己,你要先愛別人,別人才會愛你。
94. 佛云: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95. 清淨平等覺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96.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滿招損,謙受益
97. 佛陀教導我們「以戒為師,以苦為師
98. 疾病三大類:生理病、業障病、宿業病。
99. 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
100. 內能自謙即是功,外能禮讓就是德。
101.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的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102. 一真法界:有法身、般若、解脫自性三德,三德也各有常、樂、我、淨,這個時候才真正把「我」找到了。
103. 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得多,而是因為他計較得少。
104.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105. 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106. 一念覺即超出三界,一念迷即墮入輪迴。
107. 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108. 人身難得今已得,要懂得珍惜自己及身邊所愛的人事物,更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人生才不會留下遺憾。
放下,不等於是放棄,放下是以「佛法」去重新認識這個世間,隨心自在。
109. 若欲求佛,心即是佛。若欲會道,無心是道。
110. 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111. 究竟法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112. 唯證方知」人生最幸福:安心睡、快樂吃、歡喜笑、健康做。
113. 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 一歷耳根,永為道種。
114. 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敬人者人恆敬之。
115. 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把握當下,恆持剎那。
116. 人生沒有回程票,親情沒有隔夜仇。
117. 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118.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
119. 佛十大名號:名世間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120. 華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
121. 三惑: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
122. 大三災:火災、水災、風災。小三災。刀兵劫、瘟疫、饑饉。
123. 三輪體空:無物相、無人相、無我相。
124. 福田種類繁多:恩田、敬田、悲田。
125. 四緣:因緣、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
126. 四魔: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
127. 四重恩:父母之恩、老師之恩、國家之恩、眾生之恩。
128. 四悉檀:一世界悉檀、二為人悉檀、三對治悉檀、四第一義悉檀。
129. 五逆:殺父、殺母、破壞僧團、害阿羅漢、出佛身血。
130. 五乘: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即如來乘)
131. 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132. 五見:身見、邊見、邪見 見取見、戒禁取見
133. 五毒:貪 嗔 癡 慢 疑(惡見)
134. 五欲:財、色、名、食、睡。
135. 五蘊:色 受 想 行 識。
136.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137. 三綱者,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138. 三藏:經、律、論。(悟空、悟能、悟淨)
139. 五常:仁 義 禮 智 信。
140. 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141. 五德:溫和 善良 恭敬 節儉 謙讓
142. 五福: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
143. 五眼: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
144. 五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
145. 六根:眼 耳 鼻 舌 身 意。
146. 六塵:色 聲 香 味 觸 法。
147. 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148. 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
149. 七聖財:信財、精進財、戒財、慚愧財、聞捨財、忍辱財、定慧財。
150. 懺悔興七心:一者慚愧 二者恐怖 三者厭離 四者發菩提心 五者怨親平等 六者念報佛恩 七者觀罪性空 眾生垢重 何人無罪 何者無愆 凡夫愚行 無明闇覆 親近惡友 煩惱亂心
151. 八相成道:降兜率 入胎 出胎 出家 降魔 成道 說法 涅槃。
152. 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
153. 八風;稱、譏、毀、譽、利、衰、苦、樂。
154. 九結:愛、恚、慢、無明、見、取、疑、嫉、慳等。
155. 三明:宿命明、天眼明與漏盡明
156. 六通: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盡智證通。
157. 十煩惱:貪、嗔、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十種。
158. 十二因緣:無明 行、識 名色 六入 觸 受 愛 取 有 生 老死。
159. 極樂世界:「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三根普被,萬類齊收」。
160. 「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老實、聽話、真幹。【信受奉行,為人演說】
161. 真誠 清淨 平等 正覺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隨緣 念佛
162. 【淨土宗】
所標榜的戒律就是五個科目:第一個淨業三福,第二個六和敬,第三個戒定慧三學,第四個六度,六波羅蜜,第五個普賢十願,這是我們的戒律。
163. 「淨業三福」: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第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第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164. 六和敬:
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
165. 「戒定慧三學」:
「戒」是不起心動念,守住本分,戒掉一切名聞利養的貪念。
「定」是遇到任何困境,都能守持志節、臨危不亂。
「慧」是能運心轉境,於平靜中突破重重困難。
「善護三業」,戒學;「觀法如化」,慧學;「三昧常寂」,定學。
166. 「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放下貪欲,以布施開闊心胸 放下惡行,以持戒護道修行
放下瞋恚,以忍辱堅定意志 放下懈怠,以精進步步增上
放下浮躁,以禪定持守正念 放下愚痴,以智慧明心見性。
圓融六度 方能成就佛道。
167.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
一者禮敬諸佛 二者稱讚如來 三者廣修供養 四者懺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
六者請轉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 八者常隨佛學 九者恆順眾生 十者普皆迴向
168. 【六 度】 「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一、 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度慳貪。
二、 持戒: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度毀犯。
三、 忍辱:生忍、法忍、無生法忍,度瞋恚。
四、 精進:斷精進、修精進、求化精進,度懈怠。
五、 禪定:身定、口定、意定,度散亂。
六、 般若:生空智、法空智、一切智智,度愚癡
169. 學佛、修行學什麼?心包太虛 量周沙界。明瞭事實真相,這叫看破,這是智慧。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叫修行,這叫功夫。
170. 平等一如,自性空寂,萬法幻有,性相俱不可得,這叫事實真相,這叫真平等。只要有所得,就不會平等。
171.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真實之際,真實智慧,真實利益。
觀法如化,三昧常寂;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
「無相無為,無縛無脫,無諸分別,遠離顛倒」。
『隨經約令,不敢蹉跌,若於繩墨』這十二個字,學佛的人要常常放在心上。「廣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進,慈心專一,齋戒清淨」
「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十二光佛:是故無量壽佛。
亦號無量光佛。亦號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等光佛。亦號智慧光。常照光。清淨光。歡喜光。解脫光。安隱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
佛所行處 國邑丘聚 靡不蒙化 天下和順 日月清明 風雨以時 災厲不起 國豐民安 兵戈無用 崇德興仁 務修禮讓 國無盜賊 無有怨枉 強不凌弱 各得其所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