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四十二章經(五十五)我空怖滅
2012/01/22 07:33:50瀏覽679|回應0|推薦0
 

佛說四十二章經 

惟覺法師開示 

四十二章經(五十五)
第三十二章 我空怖滅 
於自由時報90.11.24()刊載


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本章的主旨說明:捨離欲望,即能免除得失的憂怖。

  一般人都有憂愁和煩惱,這是源於內心希求財色、名利的欲望而起,佛法稱為「求不得苦」。《大智度論》云:「諸欲求時苦,得之多怖畏,失時懷熱惱,一切無樂時。」求不得是苦,然而一旦獲得後,卻又擔心害怕會失去一切,仍是憂愁怖畏。憂和愛是相對的,有愛即有憂;無愛即無憂。假使沒有貪愛,憂愁和煩惱無由而生,心中即是一片光明寂靜。   

  佛法分析「憂」有七種:一體弱之憂,二壽命之憂,三疾病之憂,四罪惡之憂,五殃禍之憂,六別離之憂,七死亡之憂。例如,父母耽憂兒女的健康以及學業、事業是否順利,學生耽心考試不及格,戀愛中人害怕對方移情別戀,富貴人家憂心被綁票勒索,百姓畏懼國局動盪不安、經濟不景氣,開車時怕出車禍,年老時恐懼死期的到來……。種種的憂慮,皆源於對自身乃至名利財色的堅執不捨。   


  明朝憨山大師曾經遭受朝廷小人誣告侵吞國家庫銀,神宗皇帝大怒,下旨予以逮捕。大師的老母親聞訊趕緊到南京,訣別之時,卻始終保持歡喜平常,而且音聲清亮,胸中沒有絲毫的窒礙。兒子問母親:「當您聽到兒死生之際,難道不會擔心憂愁嗎?」老母親說:「死生是由業力而定,我自己的死生尚且不憂,何況是你的呢!」母子倆就這樣坐談到天亮。最後,老母親囑咐:「你應善以大道自愛,不用替我擔憂,今天我也與你長別了!」老母親說完,頭也不回地上路去了。大師望著母親遠去的背影,心中感慨萬千:「天下父母若都能如此,豈不可以頓盡生死之情了嗎?」


  人的愛欲有如小偷,防不勝防;又如水銀瀉地般,無孔不入。心中充滿愛欲,便會耽心得不到或者害怕失去,因此時時籠罩在憂掛恐懼的氛圍中,心即無法安定、清淨。白楊禪師警示大眾:「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時。」因此,若能迴轉貪愛的心,當下轉煩惱成菩提,了盡一切生死,何憂何怖? 

【中台世界】>>導師法語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6052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