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六祖壇經坐禪品(一)
2011/12/12 07:54:26瀏覽721|回應0|推薦0

六祖壇經坐禪品

惟覺法師開示

(一)

  師示眾云:「此門坐禪,元不看心,亦不看淨,亦不是不動。若言看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看也。若言看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

  這一段是韋刺史向六祖大師請法。刺史是漢唐時代的官名,是州級的行政首長,職位相當於現在的市長。韋刺史就是當時的韶州刺史韋璩,是一位虔誠的佛弟子。

  這一品講「禪」的道理。無論大乘、小乘,都很注重「禪」,尤其是禪宗,更離不開「禪」。


  禪,翻譯為三昧,又稱為正念、正定、功德叢林。有世間禪、凡夫禪;有出世間禪、出世間上上禪。這裡所說的是如來自性清淨禪,是指我們這一念心。所謂「禪者,佛之心」,是指頓悟自心的禪,而不是漸修的禪。因此,打坐是禪,走路也是禪,穿衣吃飯、行住坐臥,都是禪。其他的禪,則屬於漸修。

  所謂「禪者,佛之心」,這個地方所講的禪,不是漸修的禪,而是講心性。悟到這一念心,就契入了最高的禪心世界。

  這念心有體、有用。用,就是心的作用,有善用、惡用,有染用、淨用。起貪、瞋、癡,是心的作用;修一切善,也是心的作用。

  這個地方,一方面是講心之用,一方面是講心之體。什麼是體?心還沒有作用的時候,那一念心究竟是在哪裡?那一念心究竟是什麼境界?明白這個道理,就能夠契入禪;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就屬於修。修什麼呢?修定。修定,這個禪只屬於一種定,有定而沒有慧,這樣一來,禪就有了次第,先定而後慧。這個地方所講的禪,是「禪者,佛之心」,定和慧是一個。

  「師示眾云」,「示」就是開示。「眾」,包括四眾弟子,有出家男眾、女眾,在家男眾、女眾,還有社會上的賢達之士,都稱為「眾」。佛經裡一開始就提到「眾」,一是講法之人,一是聽法之人,有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居士,還有天人,還有菩薩、阿修羅、非人等,表示除了說法之主以外,還有能聽之眾。

  這個地方也是一樣,六祖大師開示禪的道理,告訴大眾:「此門坐禪」,今天講的這一個法門,就是坐禪。一個是禪,一個是坐。坐在這裡就是禪嗎?如果坐在這個地方就是禪,身體在坐,身體就是禪;如果心在坐,心沒有形相,心要如何坐?所以,我們現在就是要研究這一個道理。

  「元不看心,亦不看淨」,這個禪不是返照自心。什麼道理呢?返照,還有能照、所照,還是一個方便。漸修的禪,開了一個方便,就是「看心」。看心,就是觀心。看淨,就是守著一個淨的境界。保持一個清淨的心,這還是方便。真正的禪不看心,為什麼?心有菩提心、肉團心、妄想心,這個地方講「不看心」,是指不看妄想心。

  什麼是妄想心?舉例來說,面前有一個茶杯,眼睛看到外在的境界,知道是一個茶杯,這就是一念心。這一念心是真的還是假的?是虛妄的!由於眼根對到這一個茶杯,所以產生出這一念心,是原來沒有的念頭。所謂「心因境有,境由心生」,由於外面有一個茶杯,所以我們才起一個心、動一個念,心當中才有一個茶杯,所以,這個心還是一個妄想,是相對的、緣起的。

  既然是妄想,我們就不要理它。「元不看心」,本來就是不要看心的。有些法門強調要看心,要注意這個心起的是善念還是惡念,這就是一個方便。假使起的是善念,就保持下去;假使起了惡念,就要馬上把它照破。為什麼說它是方便呢?因為我們要轉識成智,先把壞的心轉成好的心。如何轉?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就是想念。為什麼要念佛、法、僧?假使不念這些善法,心當中就是妄想、就有無明、就有貪心、就有瞋心,所以,時時刻刻心存善念,養成好習慣了,壞的念頭就不起來了,一起心、一動念,都是善念,這是第一步功夫。

  第一步功夫做到了,第二步,善念也不執著,歸於無念,所有的念頭都沒有了,也不看心,也不看淨。不但不起心、不動念,而且沒有昏沉、沒有瞌睡,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如不動,處處作主。這念心就是禪心,悟了這念心,就悟到佛心。所以,我們不要看心,心是一種生滅。我們看到茶杯,這是有生;既然這個心生起來了,最後一定會滅掉。所以,我們不看心,它來讓它來,它去讓它去,始終不理它。假使看心,能看這個心又是一個執著,又是一個注意,到最後,能看這個心還要放下,所以,不起心、不動念的這一念心自然就是不生不滅。

  「亦不看淨」,為什麼不要看淨呢?下面講得很清楚,「人性本淨」,本來就是清淨的,你看它作什麼?假使再看一個淨,就是頭上安頭,又起了執著。什麼叫作「看淨」?就是守著清淨的這一念心。只要起了妄想,照住妄想,然後把它照破,這就是一個方便。這一個方便,就是一個覺,覺察、覺照。起了善念就保留,起了惡念就把它照破,這都是一個返照。這個地方所說的是要悟到這念心,就不需要這些方便,因為這裡只談契悟,所以也不看淨。

  「亦不是不動」,我們告訴大家,打坐的時候不要動,修四禪八定就稱為不動行,孟子也說「不動心」。但是,不動也是業,什麼原因?因為心性本來就是不動,你再使它不動,這不動又變成動了。所以,這裡所說的禪,不看心也不看淨,又不是不動。

  「若言看心,心原是妄」,假使說禪是觀心、看心,那麼,看哪一個心呢?哪一個心是自己?所有的念頭都是虛妄不實的。佛經記載,人從早到晚有八億四千萬個念頭。無論看哪一個念頭,都是屬於生滅。既然是生滅心,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就像水泡一樣,管它那麼多作什麼?所以說「心原是妄」,不需要看它;假使要看,就是以妄制妄,能看的這個心也是妄、起心動念也是妄,都是虛妄不實的。心本來就是幻化不實的,所以也不需要去看心。

  「知心如幻,故無所看也」,起心動念的這個心,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念念都作不了主,都是虛幻不實的。既然是虛幻不實的,就不要理它。假使不明白它是虛妄的,就會去看。所以,打坐的時候,無論聽到什麼、看到什麼,看到佛也好、看到菩薩也好、看到光明也好,都要知道是打坐的一種境界,不要理它,也不要看它。

  「若言看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再進一步講,為什麼不要看淨呢?因為這一念心性本來就是清淨的。但為什麼現在不清淨了?都是由於過去的妄想,貪財、貪吃、貪名、貪利……使這念心成了一潭渾水,成了虛妄的水泡。我們現在了達一切都是虛妄的,因此,不要執著虛妄的境界,它來讓它來,它去讓它去,始終任心自在,堅住正念,我們的本心自然就清淨了。這必須要經過一段時間來磨鍊自己、來成就自己,第一個,在日常生活當中不打妄想,第二,知道妄想本來就是虛妄的,不理它。

【中台世界】>>導師法語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5922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