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六祖壇經》機緣品七──行思禪師(一)
2013/08/02 08:41:50瀏覽1298|回應0|推薦0

《六祖壇經》機緣品七──行思禪師

惟覺法師開示

(一)
  行思禪師,生吉州安城劉氏,聞曹溪法席盛化,徑來參禮。遂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師曰:「汝曾作什麼來?」曰:「聖諦亦不為。」師曰:「落何階級?」曰:「聖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師深器之,令思首眾。一日,師謂曰:「汝當分化一方,無令斷絕。」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紹化,謚弘濟禪師。
 

  這一章是敘述行思禪師悟道、弘法、住世的機緣。「生吉州安城劉氏」,州、路、府是行政區域劃分的名稱,每個朝代的設置都不一樣,唐朝設為州,明朝改為府,演變至今稱為省。吉州,乃唐武德年間所設置的州,相當於現在的江西省;安城,為現今安福縣。

  行思禪師俗家姓劉,出家以後的法名為行思禪師,籍貫為吉州,參訪六祖大師悟道之後,又回到青原山弘揚佛法,普度眾生,因此後人稱之為青原行思禪師,或簡稱為行思禪師。凡是青原,都屬於行思禪師的法脈。


  
「聞曹溪法席盛化」,「席」就是一個職位,是一種尊稱,例如:教席、首席、道席。稱讚別人、表示恭敬,稱為道席;弘揚佛法,稱為法席或法筵。

  行思禪師聽說六祖大師住持曹溪,弘揚頓悟法門度化眾生,參訪、聽法的人很多,道場日益興隆,法筵十分興盛。「徑來參禮」,「徑來」是指行思禪師生死心切,為了生死,立刻前去參訪六祖大師。


  
「遂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行思禪師一見到六祖大師就問:「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修行人應該要如何用功才不落階級?「階級」,就是指著有或著無。以小乘而言,用析空觀的方法,契悟到空;假使執著空,就是著無。小乘的位階有四果,要想達到初果,就必須經過初果向,然後是二果向、二果……依此類推一直到達四果。從漸教來講,修戒、修定、修慧、修六波羅蜜……都屬於階級。又如《楞嚴經》云:「因戒生定,因定發慧。」這也是階級,所以階級就是層次。

  「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修證阿羅漢果,最快需要三生,最慢必須六十小劫;修證佛果,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這實在是很長的時間。「當何所務」,用什麼方法、下什麼功夫、做什麼事情,可以不需要經過這些階段,而能很快契悟自己的本性,成道證果,達到解脫的境界?「即不落階級」,才可以不落這些階級?


  
「師曰:『汝曾作什麼來?』」六祖大師先問:「你曾經修過什麼法門?」過去是修漸修法門,還是頓悟法門?是專門誦經、持咒、禮懺,還是薰修某種法門?

  
「曰:『聖諦亦不為。』」「諦」就是真實的道理,簡稱為真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就是真理;四諦──苦、集、滅、道,六波羅蜜、戒定慧……都是真理。一種是世諦,一種是聖諦。世諦,就是世間上的真理。例如,儒家所說的「仁、義、禮、智、信」,「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尊師重道、孝順父母、恭敬師長……這些屬於世諦,或稱為俗諦。違背這些真理,家庭、社會就會混亂。

  所謂「聖諦」,就是希求解脫,希望證得無漏智慧、寂滅涅槃。以佛法來講,就稱為無為法。行思禪師說道:「我連想求佛道,斷惑證真、轉識成智,連這些聖諦、第一義諦的最高境界,我都不為。」佛法上有俗諦、真諦、中道第一義諦,這些都是解脫的境界。聖諦,就是不執著、不落兩邊,超越了俗諦及真諦;一般人都認為佛是最高的境界,行思禪師連佛都不執著。


  俗諦即「佛法不離世間法」,雖然是出世法,也離不開衣食住行、做人做事、穿衣吃飯、待人接物,這些既是世間法又是出世間法,是清淨的法。佛法講緣起性空的道理,小乘聖者破了我執,悟到我空、悟到真空,就是出世法,就屬於真諦。實相般若,則屬於聖諦。


  一般人都想求福報、求功德,歷史上有梁武帝問功德的公案。梁武帝問達磨祖師:「我一生積善,有何功德?」達磨祖師回答:「並無功德。」梁武帝又問:「在我面前的是誰?」達磨祖師回答:「廓然無聖。」心本來就是佛,再想去求佛,那就是頭上安頭、日中求影。所以說「廓然無聖」,心當中一法不立,凡也不可得,聖也不可得,這就是聖諦,是最高的境界。最高境界也不能執著,所以說「聖諦亦不為」,不但不著有為法,甚至無為法等一切境界也都不執著,亦即禪宗祖師所說:「有佛處亦不住,無佛處急走過。」《金剛經》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心當中一法不立,這就是最高的境界,不可思、不可議的境界。


  
「師曰:『落何階級?』曰:『聖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師曰:『落何階級?』」行思禪師回答:「聖諦都不為,哪裡還有什麼階級、層次?」佛法當中有凡位、賢位、聖位,凡位還分外凡、內凡。超越內凡,就是賢位;賢位再提升,才是聖位。心當中聖諦都不為,不但是魔不可得,連佛也不可得,心當中一法不立,心境清清明明、了了分明,不想過去、現在、未來,心就像虛空這麼廣大,甚至連虛空也不執著。如此,心當中就沒有階級、層次可言,戒、定、慧皆不可得。因為心本自具足戒定慧,所以沒有階級,這是最高的境界。由此可見,行思禪師已經了達、契悟實相的境界,這就是如來的境界;因為恐怕自己弄錯方向或是錯認消息,所以專程來請六祖大師印證。

  禪宗祖師說:「有一些些,還有一些些。」行思禪師現在心中連一絲一毫的東西、一法都沒有,就證明他的知見、所契悟的境界,與六祖大師所說頓悟自性的道理完全相同,正確無誤。


  不但是世間法不可得,出世法也不可得。出世法中的漸修法門必須修戒、定、慧,誦經、持咒、背誦等,從日常生活中去實踐;而頓悟法門則是無一法可得,不但是染法不可得,連清淨法、出世法也了不可得。一般人都執著清淨的境界,但清淨的境界還是屬於法執、我執,所以連清淨法、善法都要捨得乾乾淨淨,心當中一塵不染,沒有明、暗,沒有善法、惡法,沒有世間法、出世間法,也就是六祖大師向惠明上座所說:「不思善,不思惡」,一念不生,不想過去、現在、未來,當下即是,動念乖真。這念心之體,沒有階級。悟到心之體,就是悟到心的根源,好比找到水的源頭一樣。

 

【中台世界】>>導師法語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8043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