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六祖壇經》機緣品──懷讓禪師(二)
2013/04/18 08:08:34瀏覽1531|回應0|推薦0

《六祖壇經》機緣品──懷讓禪師

惟覺法師開示

 

(二)

  懷讓禪師又答:「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心性是絕對的,悟就是要悟到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是「誰」在聽法。「修證即不無」,心可以修證只是方便說法,以究竟的角度來講,既沒有修也沒有證。如《四十二章經》所說:「修無修修,念無念念,言無言言。」修了以後,不執著能修與所修,最後達到絕對的、無修無證的最高境界,無修、無證,都是指這念心。

  修行之初,為了要修心,就必須起心動念,打坐、返照、誦經、持咒、檢討反省、慚愧懺悔……這些都是修,都是一種方便。證悟是證自己的本分,在自己的心上去證,而不是在心外去證。既然不是在心外去證,為什麼還要講修證?因為眾生的心總想要有所得,所以方便說「有所修證」,眾生才會歡喜、才會修行;假使說無所得、無修無證,凡夫眾生會覺得:「既然什麼都得不到,還要修什麼?」所以,只要不執著修證,這念心也不妨礙修證。每天念佛、誦經、持咒……,就是修。修了以後,沒有能念之心,沒有所念之佛,最後又歸於無修的這念心,這就是「念無念念」。修,屬於有為;無修,屬於無為,不執著有為即是無為,不執著有修即是無修。所以佛法是靈活的,一定要了解漸修與頓悟這兩種道理,否則便容易批評別人是有為、是著相。如果有為是著相,那麼誰在成道?沒有開悟的人,就回答不出來。釋迦牟尼佛一降生便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可見並不是什麼都不存在。

  「污染即不得」,心性是沒有辦法去染污的。從方便的角度來講,說有染污;但從究竟的觀點來看,自性本來清淨,如何染污呢?佛是從體、用,因、果,事、理,或因果同時、事理一如等角度來闡釋佛法,所以講出來的道理都不一樣。明白這些道理了,就不會排斥「污染即不得」的說法。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這念心法爾如是,本自具足,染污不得。

  既然染污不得,為什麼還要修?所謂「煩惱即菩提」,頓悟就是悟到「煩惱心即是菩提心」。漸修法門要轉煩惱、斷煩惱,而「污染即不得」的意義,就是「煩惱即菩提」,屬於頓悟法門。不起煩惱心,就是菩提心。假使這念心不起煩惱,又如何染污?以何染污?這些都要靠自己去體悟。

  「師曰:『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六祖大師即為懷讓禪師印可,說道:「你悟到法爾如是、不染污這念心,心不起貪瞋癡,即是不染污,和我所悟到的道理是相同的。」換言之,懷讓大師悟到的「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和六祖大師徹悟時所說的「何其自性本來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萬法」,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十方諸佛皆講「只此不污染」的道理。《阿彌陀經》中提到,念佛即為諸佛之所護念。所謂「護念」,「護」就是保護,保護當下這念心,就稱為「護念」。念「阿彌陀佛」,心靠在「阿彌陀佛」的佛號上,即為阿彌陀佛所護念;念「釋迦牟尼佛」,即為釋迦牟尼佛所護念;念「觀音菩薩」、念「八十八佛」,即為觀音菩薩、八十八佛所護念……依此類推,諸佛無量無邊,念佛即為「諸佛之所護念」。因為念佛是將心靠在佛號上,不想過去、現在、未來,用這一句佛號使我們沒有妄想、顛倒、昏沉,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安住正念,這念心當下即是佛。這念心從現在開始,不起貪瞋癡,不造殺盜淫,就是不染污,就是「諸佛之所護念」。

  只有能念之心、所念之佛,沒有妄想、昏沉,心要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時時刻刻安住在這念心上,你是這樣,我也是這樣的。從前是師度,現在是自度,善護念此心就是自度。道也好、佛也好、淨土也好,無量無邊的功德,都得靠自己善護念。能夠知道護念就是真正的見佛、見法、見僧,一切具足,功德圓滿,亦即密宗所說的大手印、大圓滿、大威德。反之,如果不知道護念,則佛在外面、法也在外面、心也在外面。因為過去、現在、未來都不離當下這念心,心能夠安住正念、安住實相,即「為諸佛所護念」,亦即禪宗祖師所說:「挑柴運水,都是神通妙用。」

【中台世界】>>導師法語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7502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