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六祖壇經》機緣品──智常禪師(五)
2013/04/09 08:21:53瀏覽6507|回應0|推薦0

《六祖壇經》機緣品──智常禪師

惟覺法師開示

 

(五)

 

 

  智常一日問師曰:「佛說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願為教授。」師曰:「汝觀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具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義,不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也!一切時中,自性自如。」常禮謝,執侍終師之世。

  

 

  悟了以後不是什麼都知道,許多人不了解,認為:「既然悟了,應該什麼都了解!應該有大神通!」悟,只是悟這個理;悟了以後,還要保養;保養成功了,才真正和釋迦牟尼佛那念清淨心、那念菩提心有一樣的功德。

 

  「智常一日問師曰」,有一天智常法師問六祖大師。「佛說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願為教授。」「佛說三乘法,又言最上乘」,佛說了三乘法──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大乘),為什麼還要說最上乘?現在六祖大師所說的,就是最上乘。乘,就是指我們這個心乘。「弟子未解」,弟子不了解,為什麼在三乘之外,又加一乘?不了解這是什麼道理。「願為教授」,希望祖師為我指點迷津。

 

  「師曰」,六祖大師說:「汝觀自本心,莫著外法相。」現在告訴你,從今以後只在心地上用功,時時刻刻返照,心不要跑掉了,假使跑掉了就要收回來。什麼叫作跑掉?例如,現在在這裡聽經,忽然想到其他事情,就是跑掉了;現在在打坐,忽然打瞌睡,心也跑掉了。所以「人在哪裡,心在哪裡」,就是要作主,念念分明。「莫著外法相」,所有一切都不要著。

 

  「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佛所說的法,沒有一乘、沒有二乘、沒有三乘、沒有四乘,法本來就是一個,但是佛說這些道理,是因人而異、隨機施教,每個人的心迷悟的深淺不一樣,差別在這個地方,所以說「人心自有等差」。迷失輕的人,心很清淨,有智慧,很聰明,覺照稍微高一點;迷失重的人,什麼都不知道,迷迷糊糊的。所以,法沒有這麼多,「人心自有等差」。

 

  「見聞轉誦是小乘」,我們現在還在見聞覺知上用功,是小乘的境界。現在一般人修行,執著今天念了多少佛、誦了多少經、做了多少善事……執著那些功德,執著這些法相,就屬於小乘。為什麼?有能有所、有我執、有法執,所以屬於小乘境界。

 

  「悟法解義是中乘」,進一步悟到佛法,了解這個深義、了解第一義諦,就屬於中乘。「義」就是義理,有俗諦、真諦、中道第一義諦。「解義」,研究這些道理,了解這些道理,悟到這個法,在這個道理上用功,進而宣揚佛法,這樣的行為、這樣的行徑、這樣的活動,屬於中乘。

 

  「依法修行是大乘」,現在再進一步,「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的道理完全了解了,也能落實這些道理,能所俱空,就是「依法修行是大乘」。六波羅蜜不是嘴巴說說而已,而是要去做,要「口而誦,心而惟,身而行」,如法修行,行解並重,不但說得到,而且做得到,這就是大乘。假使只能說,不能做,言行不一致,就不是大乘。

 

  「萬法盡通,萬法具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所謂「萬法盡通」,一切法都歸於實相,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事理無礙、事事無礙,這樣通達無礙,俗諦就是真諦、就是中道第一義諦。所以「萬法具備」、「一念三千」、「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生萬法,萬法不離當下這念心,一切法都是現成的,就是「萬法具備」,都在我們這一念心當中。「一切不染」,色、聲、香、味、觸、法,所有一切都不染著。我們在色、聲、香、味、觸、法當中,大作夢中佛事,又不染著、不貪愛名利財色。所謂「見境不生貪愛,於理不生分別,不於理中生分別,是故其中最吉祥」,無論是世間、出世間,無論是名、利、財、色、勢,一切都不染著,如《華嚴經》云:「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又如禪宗祖師所說:「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蘇東坡說:「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在世間而不著世間之相,一切不染。在有也不染著,但是也不離開有;居空也知道是空,而又不住於空。

 

  「一無所得,名最上乘」,最後悟到這個道理了,一切都是自己的東西,一切都是現成的,一切都是本具的,並沒有得到一絲一毫,「一無所得」。假使有所得,就是執著。「一無所得」,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要,這樣一來,什麼都有。

 

  初初修行的人,貪著很多法,這個也學,那個也學,就像猴子去偷農夫的香蕉,看到一整片香蕉園黃澄澄的,每一根香蕉都很好、都很香,拔了一個夾在腋下;看到第二個很大、很黃,又去拔一個,再夾在腋下;看到第三個又覺得不錯,又想拔一個,手一張開第二個香蕉就掉了,於是再把第三個夾在腋下……整個香蕉園都拔光了,最後還是只得一個。

 

  修行什麼都不需要,這才是我們的本心,本心是無所得的,得到什麼都是生滅。假使什麼都要,心當中就有個東西存在。有東西存在,有得就必有失,有此則有彼,所以要「一無所得」。打坐的時候,什麼都不要,「一無所得」,就是我們的本具心性,本來如是,蓋天蓋地,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世界都在這念心當中,還要得個什麼?一切法界都在現前這念心當中,這就是「最上乘」,不但悟到這個道理,而且真正證到最上乘心法。

 

  「『乘是行義,不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也!一切時中,自性自如。』常禮謝,執侍終師之世。」智常真正是開悟了,悟了以後,在六祖大師身旁「執侍」。「執侍」,就是在左右當侍者,一直到六祖大師涅槃為止。「乘是行義,不在口爭」,要落實,時時刻刻安住本心,這就是「乘」。「乘」就是大乘心,就是我們中台山所提倡的:「安住大乘心,善開方便門」,假使沒有方便,就沒有辦法弘揚佛法,沒有辦法普度眾生,沒有辦法建設道場,所以要「善開方便門」。開了方便門以後,不要執著,「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最後安住本心,「自性自如」。

 

  本自具足的心如如不動,法爾如是,不在言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開悟的人必須要保任,無論是順境、逆境,白天、晚上,一年、兩年、十年、二十年……這就是真修實悟。「汝須自修,莫問吾也」,自己要去用功,不需要問我。問,只是口頭上說一說,說出來也不是你的東西,而是我的,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一切時中,自性自如」,必須在一切時中,正智如如、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寂照一如,這個就是自己的家珍、自己的東西、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這個就是出世,這個就是涅槃,這個就是無上菩提,這個就是淨土,不要另外去求,求不到的!自性具足一切萬法,這個就是佛、這個就是法、這個就是僧。「自性自如」,一切都是現成的。「常禮謝,執侍終師之世」,智常法師聽到這些道理,真正是感恩不已,就隨侍六祖大師,一直到六祖大師涅槃為止。

【中台世界】>>導師法語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745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