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說無常經(二十五)下
2009/03/24 20:04:14瀏覽1870|回應0|推薦0


佛說無常經

惟覺法師開示

(二十五)940612
  「菩提妙華遍莊嚴」,一個是事、一個是理,在事上來講就是「以萬善之因華,莊嚴無上菩提之果海」,就是「修一切善、無善不修;斷一切惡、無惡不斷;度一切眾生、無眾生不度」,這就是菩提妙華。「遍莊嚴」就是能夠通達事和理、因和果。不能執事廢理,也不能執理廢事,這樣就不周遍,事理一如才是周遍。因心即是果覺,果覺不離因心,所以這一念因心和果覺能夠周遍過去、現在,乃至於十方三世都不離開當下這念心,有假有、又有真空、又有中道實相,這就是遍莊嚴。莊嚴假有、莊嚴真空、莊嚴中道實相,都是靠現在這念菩提之因華、妙明真心。「菩提」就是我們的覺性,就是指念念分明的始覺之智,有了這念始覺之智就是開因地之華,將來就會得到無上菩提之果海。

  善有假觀善、真空善和中道實相善。不要因為是假有而不去修一切善,也不要認為是真空而執著真空,所以要修一切善不執著一切善,能契悟到假有,又能契悟到真空,又能契悟到中道實相。所以這念覺悟的智慧、菩提的智慧,觀空不著空,捨假不離假,這念心要能得自在,等於《金剛經》裡面提到: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以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樣子就是「遍莊嚴」。如果執著假有,就屬於眾生境界;執著真空,則屬於二乘境界;所以要不即不離、不出不入。要修一切善,無善不修,成就世間上的一切假有功德;執著假有的功德又成了生滅,所以要了解一切假有都是緣起、都是性空,當下契悟真空;入了真空又不執著真空,這念心不執著假有、又不住在真空,就稱為「中道實相」。這念心假也假得、空也空得、中也中得,就等於天台宗所說,這念心有假觀、有真空觀,乃至於有中道實相觀,這念心具足「一假一切假,一空一切空,一中一切中,即假即空即中」,這就是真正的「一法具足一切法」,一切法不離當下這一念心。

  「菩提妙華遍莊嚴」,這念心周遍假有、周遍真空、周遍中道實相,所謂「佛智照假、佛智照空、佛智照中」,最後又不執著假有、也不執著真空、也不執著中道,就稱為「遍莊嚴」,所謂「一乘任運,萬德莊嚴是諸佛」。「一乘」就是菩提妙華,「一乘任運,萬德莊嚴」就是修一切善,無善不修;斷一切惡,無惡不斷;度一切眾生,無眾生不度,就稱為「以菩提之因華,莊嚴無上菩提之果海」。真正到達這個境界,這念心就能得自在,就能「隨所住處常安樂」。

  「隨所住處常安樂」,無論走到什麼地方,我們這念心都是平平安安、了了分明,都能夠得自在;住在假有的地方也能得自在,住在真空也能得自在,住在中道實相上也能得自在。一般人沒有契悟到假有、真空和中道,所以退而求其次,「隨所住處」就是在順境時,穿衣吃飯、行住坐臥,一切都是稱心自在,也能夠「常安樂」;在逆境時,吃也吃不好、住也住不好、穿也穿不好,到處都是障礙,一切都不得自在,也能夠「常安樂」。

  「常安樂」是指這念心,時時刻刻都安住在菩提、涅槃上的意思;在順境上不貪著,在逆境上也不煩惱。如果契悟到菩提和涅槃,乃至於有了戒、有了定,這念心安住在戒上、安住在定上,無論是什麼地方、什麼處所,都能夠安穩、快樂。等於儒家所說的君子,無論是在富貴、在貧賤中都能得自在,所謂「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假使不了解這個道理,有了富貴,就會得意忘形,之後就會樂極生悲,這樣就不能常安樂。一般人在貧窮、不得意的時候,經常會處心積慮,患得患失、怨天尤人,也得不到常安樂。看到人家富貴、自在,而自己沒有富貴、不能得自在,吃也吃不好、住也住不好,就要想辦法得到錢財,於是去偷、去搶,這就違背因果,就會墮落,就會犯法,這也不能得自在。

  了解這些道理以後,無論順境、逆境,這念心都能夠安住在定慧上面,或者至少要安住在善法上面。順境現前,知道這是三寶的慈光加被,是大眾的發心,乃至於是過去生中所修的善法,不要貪著,要繼續用功、繼續發心;處於失意、逆境的時候,要知道這是過去的惡業所感,現在要慚愧、忍耐,更要修善法,這樣就是「隨所住處常安樂」。明白了這個道理,這念心安住在定慧上面、安住在中道實相上面,就真正是無時無刻都在淨土上面。如同陶淵明所寫的一首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就能了解一切事情都是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安住這念心才是最重要的。

  世間上有世間上的哲學,也就是所謂的「人生哲學」。人生哲學就是要看得破、放得下,就是一般人所謂「隨遇而安」。隨遇而安,要安住在哪裡?眾生不知道安住在戒法上面、安住在定法上面,更不知道安住在中道實相上面,眾生的隨遇而安只是一種豁達空,生活一天算一天,馬馬虎虎,就這樣混混沌沌過一生,稱為「達觀主義」,這樣子就不是「隨所住處常安樂」。雖然不是常安樂,可是至少這種人不會做錯事情,能夠知足。

  知足常樂的人,也能夠知道「隨所住處常安樂」。明朝朱元璋在年輕的時候,到處飄流、落難,吃也吃不好、住也住不好,出家當沙彌時,有次回寺太晚,於是就露宿在寺門外,一般人可能會覺得悲傷,可是他有他的哲學,因而作了一首詩:「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天為羅帳地為氈」就是雖然睡覺時沒有蚊帳,但我以天空為羅帳,睡在這麼大一個羅帳裡面;雖然沒有好的床鋪、好的毯子來作床墊,但我有這麼好的一塊土地來作為我的床氈。「日月星辰伴我眠」,一般人睡覺是嬌妻美人來陪伴,達官顯貴還有很多侍者、隨從前呼後擁來陪伴,我不要嬌妻美妾來陪伴,也不要種種隨從來陪伴,因為天上有這麼多的星星,這麼好的月亮在這裡陪伴我睡覺,這是他的人生哲學,心裡不僅看得開,還有遠大的胸襟。「夜間不敢長伸足」,因為晚上很寒冷,如果睡覺時,雙腿伸直會很冷,所以兩腿曲捲起來睡,可是他不這麼想,因為「恐怕踏破海底天」,我一撐開兩腿恐怕會把山河大地通通給破壞了,這是他的人生理念。因為他有這樣遠大的胸襟,所以他的功業才能夠成功,才能夠成就統一中國的大業。因此不要看輕世間上的一切偉人,他們都有他們的人生哲理、看法和理念。

  過去陶淵明的生活很苦,因而作了「東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願鳥遷」等的詩句。「東方有一士」,東方就是指中國,中國有這麼一位隱士;「被服常不完」,無論是穿的、用的都非常地欠缺;欠缺到什麼程度呢?「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一個月有三十天,只有九天才能吃得到東西;他戴的帽子,十年都沒換過。由此可知他的生活實在是很辛苦。「造夕思雞鳴」,到了晚上是凍得要死,所以會想怎麼雞還不趕快啼叫,還不趕快天亮;「及晨願鳥遷」到了天亮,沒有吃的、沒有穿的,又凍、又餓,心中又想怎麼天還不黑呀!白天的時候希望趕快到晚上,到了晚上又希望趕快天亮,所以這種日子是很苦的,可是陶淵明他卻還是很自在,這個就是「隨所住處常安樂」。

  我們更進一步,在靜的時候不貪著靜境,藉靜境來學習、來用功、來養道;在動的時候也不厭煩,於動境勤修善法,廣結善緣,無論是靜、是動,都能靜也靜得、動也動得,最低限度要做到這個境界。假使不了解這個道理,就會靜也靜不得,動也動不得,也就不能隨所住處常安樂。

  有善法、有戒、有定來資身,依著佛法來回光返照,愈走就愈光明,最後一定能夠達到菩提涅槃的果報。現在雖然沒有契悟到菩提、涅槃,就是安住在佛法上面、安住在善法上面,無論動靜閒忙、順境、逆境,也都能夠產生一種快樂,都能夠常安樂,所謂「禪悅為食,法喜充滿」。最後就是要靠我們自己發大願,「願諸世界常安穩,無邊福智益群生,所有罪業並消除,遠離眾苦歸圓寂。恆用戒香塗瑩體,常持定服以資身,菩提妙華遍莊嚴,隨所住處常安樂。」

  這一段是一個總結,《無常經》非常地好,是非常完美的一部經,所以在佛世的時候,出家眾都要經常誦《無常經》。因為怕忘記,所以將它編輯成韻,當作歌來唱誦,時時刻刻念法。我們現在能夠誦《無常經》,研究《無常經》,確實是最大的福報、最大的功德。所以每一個人都要背誦《無常經》,要時時刻刻念茲在茲,才能夠提醒自己不要迷失,知道世間一切都是無常,要趕快用功,如果能夠契悟菩提和涅槃,就可以脫離無常殺鬼。菩提涅槃具足常樂我淨四德,這是每一個人所追求的,所以能誦、能研究《無常經》是最大的功德,這部經也是最上一部經典之一,希望每一個人要發心、要珍惜,了解了《無常經》的道理,就能「隨所住處常安樂」。 一(完結)

【中台世界】>>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2778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