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說無常經(二十三)
2009/03/21 11:04:35瀏覽1848|回應0|推薦1
佛說無常經

惟覺法師開示
(二十三)940529

眷屬皆捨去,財貨任他將,但持自善根,險道充糧食。
譬如路傍樹,暫息非久停,車馬及妻兒,不久皆如是。
譬如群宿鳥,夜聚旦隨飛,死去別親知,乖離亦如是。
唯有佛菩提,是真歸仗處,依經我略說,智者善應思。

  「眷屬皆捨去,財貨任他將」,每個人都脫離不了無常,都有生老病死。人到死的時候,什麼財產、貨物,所有一切名利富貴都帶不走,所以「財貨任他將」。「他」包括的非常廣泛,親戚、朋友,乃至於有因緣的人。所有有緣的人,看到你死了,會將你所有的財物通通取走;不但是財貨,就是最愛的親人,乃至於妻子都會分散,唯一只剩下「但持自善根」,所修的善法,如身口意三業的清淨功德,乃至於世間上所修的一切福德、福報。人死的時候,這一生所造的善業、惡業都會現前,這時所擁有的,只有這一生所修的善法、功德才是自己的,世間上的名利、富貴、財產、乃至於親眷,所有一切通通都會散掉、都會分離。

  「險道充糧食」,人死的時候四大分散,如果這一生沒有大善根,沒有福德,命終的時候,地大分散,就會看到天崩地裂;水大分散,就會看到遍地都是洪水;火大分散,看到遍地都是猛火;風大分散,看到遍地都是猛風在吹。如果有福德、有善根,這些境界就不會現前,只有福德、善根現前,才能離開險惡之道;險惡之道,就是指地獄道、畜生道、乃至於餓鬼道。「糧食」就是吃的東西、用的東西。人要旅行、要走遠路,必須要有資糧、要有盤纏,我們的資糧就是福德、智慧和善根。人死的時候,如果沒有善法、善根,色受想行識五陰境界就會現前。所以平時要多誦經、持咒、念佛、打坐,乃至於修六波羅蜜等善法,有了這些資糧,險道會變成平安之道、變成天道、變成淨土之道,否則就是非常險惡的路道,就沒有辦法得到解脫。所以有了善根、善法,這些險惡的境界就會轉識成智,變成光明、變成淨土。

  「譬如路傍樹,暫息非久停」,這個世間是無常的,好像是路傍樹,提供過路的人在樹蔭下暫時休息。既然是暫時休息,所以也不能始終停滯不前,因為還要到達的目的地。也就是說,世間的名利、富貴是讓我們暫時休息,在休息的時候要知道發善心、做功德。「車馬及妻兒,不久皆如是」,「車馬及妻兒」這一生所賺得的錢財、車、馬,乃至於嬌妻、美妾、兒女成群、兒孫繞膝,有這麼好的家庭環境、事業。但是「不久皆如是」,「如是」是指不久通通都要分散,因為人生是無常的,所以眷屬會捨去,財產、田園通通都會被大眾瓜分,誰也免不了。

  以上所舉的譬喻,佛陀怕大眾聽了還不夠深刻、不了解,所以再舉一個譬喻。「譬如群宿鳥」,是指親戚、眷屬成群,好像鳥一樣。因為一群群的鳥歇息在樹林裡,只是暫時相聚在一起,只要一聽到獵人的槍聲,牠們就會通通散掉,所以不管是白天或晚上,乃至於時時刻刻都是無常的。「夜聚旦隨飛」,「旦」就是天亮的意思;晚上疲倦了,大家共同在樹林裡面歇息,天亮了就隨各自的因緣,飛出去找自己的生路。因為鳥也要吃東西,所以要到外面去找牠的飲食,家庭也是如此,沒有飲食,家庭可能就會分散。

  「死去別親知,乖離亦如是」,「別」就是分別、離別。人到最後一口氣不來的時候,所有的親朋好友,所有的善知識、惡知識,不管是親、是冤,通通都會分離,所以說「乖離亦如是」。「乖」就是乖舛,「離」就是離別。每個人到死的時候,自己作不了主,就必須隨著自己所造的善業、惡業去受報,也必須與自己的親戚、朋友分離,除非是已解脫的行者,才能夠坐脫立亡、生死自在。但這是要靠修行的禪定功夫,沒有達到這個境界,自己作不了主,還是要隨業流轉。

  「唯有佛菩提,是真歸仗處,依經我略說,智者善應思」,什麼才是我們真正的歸宿?才是我們依靠、依仗的地方?只有菩提和涅槃才是我們真正的歸仗處。菩提和涅槃的境界,沒有生、老、病、死,也沒有三塗惡道,所以這個境界是最安穩的。菩提涅槃是要靠我們現在去努力,所謂「菩提覺法樂,涅槃寂靜樂」,菩提就是指這念靈知靈覺的覺性,涅槃是指這一念空性。所以「唯有佛菩提」,「佛」就是覺悟,只有這一念覺悟的菩提心、妙明真心,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眾聽法的這念心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這一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就是我們的覺性、我們的菩提心。這念菩提心要站得住、站得長才能作主,才是真正歸依的地方,所以要靠現在去努力、去養成。悟了這念心,就稱為悟道,悟了菩提心。

  菩提分為五個層次: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和究竟菩提。現在開始發心,要證到菩提心,這是「發心菩提」。由於發心希望證到菩提,所以這一念清淨心慢慢降伏自己的貪心、瞋心、癡心、慢心、疑心等種種煩惱、種種得失。佛法裡有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把這些煩惱慢慢降伏,就稱為「伏心菩提」。悟了這念心,悟到一切都是現成的,所謂「踏破鐵鞋無尋處,得來全不費功夫」,這就是「明心菩提」。第四是「出到菩提」,出就是出三界,到是到達薩婆若海,薩婆若就是實相。中道實相就是空性、就是覺性,最後漏盡無始無明、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菩提」,也就是「究竟菩提」。所以,唯有當下這念菩提妙明真心,才是自己真實歸依、依靠的地方,其他都是虛妄不實的。但是要悟到這個道理,要使這個道理時時現前,必須要有福報,沒有福報而想要達到伏心菩提,乃至於明心菩提、出到菩提,可能都沒有本錢。有了福德,然後再修這念心,就稱為「福慧雙修」。

  菩提涅槃是出世法,出世法也不能離開世間法,離開世間法要想求菩提、求涅槃也無有是處,也是很難的一件事。所謂「世間法」就是指我們行住坐臥、衣食住行、做人做事,這些是我們現在必須做的,離開了這些另外去找菩提,也很難找到。所以古德說:「有為雖偽,棄之則佛道難成;無為雖真,執之則慧性不朗。」世間法雖然是假相,離開世間法、離開假有、離開了俗諦,佛道也很難成就;雖然菩提涅槃是最真實的,可是執著菩提和涅槃,也沒有辦法去證悟到菩提涅槃。所以,在這個世間要不即不離、不出不入,修無修修、念無念念、言無言言。修了以後不執著能修、所修,修一切善法,不執著一切善法,就是菩提、就是涅槃,就是我們真正歸依的地方。

  「依經我略說」,馬鳴菩薩依佛所說的《無常經》,略略地提示大綱,把這些道理說出來。也就是說,佛所說的《無常經》是很長的,現在所看到的《無常經》是個「略說」,是在很長的《無常經》當中,提綱挈領地摘取出它的綱要,告訴我們要悟無常、要知道菩提、涅槃,證到菩提涅槃就能脫離無常。不管是詳說、略說,這些道理都是最真實的道理。「智者應善思」,智者就是有智慧的人;知道世間上所有一切諸法,乃至於我們的色身都是無常的,就是有智慧的人;聽到無常的道理、悟到無常的道理,依著去用功、思惟,就稱為「智者」。所以有智慧的人,應當善思惟無常苦空的道理,從無常中體悟不生不滅的菩提涅槃,才是我們真正歸依的地方。

【中台世界】>>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2766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