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說無常經(二十二)上
2009/03/19 20:06:44瀏覽1584|回應0|推薦2


佛說無常經

惟覺法師開示
(二十二)940522

  「造罪苦切身」,「切身」就是時時刻刻在我們身邊,如影隨形,逃也逃不了。生與死,都是自己造的惡業、罪過,只要有業報,就必須要受盡六道輪迴之苦。

  過去,有個男子娶了兩位太太:大太太膝下無子,小太太不僅年輕貌美,又生了一位容貌端正、模樣可愛的男嬰。由於丈夫非常喜歡小太太和小兒子,大太太因此心生嫉妒,意圖要謀害小男嬰。於是,大太太天天去抱他,並且對外宣稱自己疼愛這個小男嬰勝於自己的親生骨肉,因此家人們根本沒有起任何疑心。

  就在小兒子大約一歲時,大太太找到下毒手的機會:她用針刺入小男孩的腦門,並且深入顱內的皮肉。小男孩啼哭不止,也不再吃奶,一家大小都不知道原因,七天過後,小男孩便命終了。小太太傷心欲絕,肝腸寸斷,急欲找出原因,經過多方查證後,逐漸懷疑大太太是殺子的兇手。由於喪子之痛,加上有仇未報的感慨,尋即命終。心懷怨結而死的小太太,命終後,為報殺子之仇,便投生當大太太的女兒,不知詳情的大太太自然對她疼愛有加。然而,女嬰才一歲就命終,令大太太每日端坐不食,悲慟號哭更勝於過去的小太太,這就是所謂的「報應」,一方面來討債,二方面使自己的精神承受最大的打擊。

  往生後的小太太,連續七次投生為大太太的小孩,每次都活不到幾歲就往生。在最後一次投胎時,小女兒長得比以往更端莊,但是在十四歲那年,出嫁前的夜晚又不幸命終。大太太憂傷悲惱,終日啼哭,時時看著棺材中的屍體,不說話也不進食。奇怪的是,已死去的女兒,居然容顏氣色比生前更加煥發,使得大太太更是依依不捨。

  過了二十幾天,有位阿羅漢聖者,因與兩位太太有宿昔的法緣,知道這件事後,就藉此因緣度化二人。於是聖者前往這戶人家托缽乞食,大太太命令婢女盛一缽飯供養聖者,聖者不肯接受,並告訴婢女,希望能見到她的主人。大太太自認憂悲苦惱的模樣,無法見人,因此命令婢女供養後就請他離開。然而婢女數次請求,聖者仍不願離去,堅持要見主人,大太太知道後,雖感無奈,也只好請聖者進來。

  聖者看見大太太蓬頭垢面、憔悴不堪,於是問大太太:「為何如此?」大太太說:「我前後生了七個女兒,都非常黠慧可愛,卻一個個死去。最後這個女兒,在要出嫁時也死了,實在令我愁憂悲惱,痛不欲生!」聖者問道:「家中過去的小太太是因何而死?」大太太聽了非常震驚,心想:他為何會知道這件事?聖者說:「等梳理完,就告訴妳。」大太太迅速地梳理完畢後,聖者又問:「小太太是為何而死?」這時,她緘默不語,心中感到萬分慚愧。聖者說:「妳殺了小太太的兒子,讓她愁憂悲惱至死。因此,她前後七次投胎成為妳的小孩,成為妳的冤家,意圖也讓妳悲慟憂傷而死。妳現在可以再去探視棺材中死去的女兒,看看是否還完好如初?」大太太一看,屍身居然已經臭穢腐爛,令人難以靠近。聖者問:「如此不淨之身,妳何以貪戀不捨?」大太太感到慚愧至極,便立刻將她埋葬,並請求聖者為自己受戒。

  次日,大太太依聖者指示,前往寺中受戒,然而小太太卻化作毒蛇,擋在途中,想咬死大太太。由於毒蛇擋路,大太太無法前行,天色又已漸晚,不禁心生怖畏,心想:我要去受戒,這條蛇為何一直擋住去路?聖者知道後,立刻前往大太太的所在處,大太太一見到聖者,便歡喜地恭敬頂禮。聖者告訴毒蛇:「妳為報殺子之仇,前後投生作大太太的女兒已經七次,彼此互結冤仇,來生勢必又將互相仇害,如此相害無有窮盡。不過儘管如此,這些罪過猶可度脫,但如果妳現在障礙她受戒,障人受戒惡報甚大,將生生世世墮入地獄,無有出期!」毒蛇聽聞聖者的開示後,知道宿世的因緣果報,心中的煩怨委屈剎時冰銷,低頭思惟不已。

  聖者觀察他們得度因緣已經成熟,即為一人一蛇祝願:「由於宿世的業緣,互相惱害報仇。現在彼此應當解冤釋結,不要再惡意相向,過去所造的種種罪過,從此悉皆滅除。」最後,她們互相懺悔前愆,蛇因聞法功德,旋即命終捨去蛇身而投生人道,大太太則聽聞聖者開示後,心開意解,追隨聖者受戒,從此精進修行,證得須陀洹果。

  所以只要造了惡業,這個業是如影隨形。例如:琉璃王殺釋迦族時,神通廣大的目連尊者,將五百童男童女,送至天上避難,沒想到等到戰爭結束,將他們帶回人間時,這些童男童女早已化成血水,真正是「造罪苦切身」。不了解這些道理的人,認為台灣不安定,要移民,其實不僅台灣的人有貪瞋痴,全世界的人都有貪瞋痴,沒有不造惡業的地方。所以要想找淨土,在外東求西找是找不到的,而是要在自己這念心上返照,知過改過,眾善奉行,消除自己的惡業,心清淨,處處都是淨土,這才是真正的解脫。

  除了知過改過外,還要「當勤策三業,恆修於福智」。「當勤策三業」,「勤」是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長,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惡念令滅除,未生惡念令不生;「策」是鞭策、警策。所以「當勤策三業」,也就是時時刻刻以四正勤來策勵自己的身口意三業,不僅白天要精進,晚上也要精進,二六時中都要精進。並且能隨時檢討身、口、意三業是否清淨:心中只起善念、不起惡念,這是意業清淨;口不兩舌、不妄語、不綺語、不惡口,是口業清淨;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是身業清淨。修行若能隨時警策自己精進用功、三業清淨,這是屬於消極的層次。倘若能時時心生善法,勤修戒定慧,乃至於修六波羅蜜。如:口不但不說四眾過,還要弘揚佛法、普度眾生;身體不但不犯殺盜淫,還要修一切善、無善不修,度一切眾生、無眾生不度;所以不僅自利又能利他,進一步建功立德,這就是修行的積極層次。

【中台世界】>>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276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