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說無常經(二十)下
2009/03/16 20:03:21瀏覽1431|回應0|推薦0

佛說無常經

惟覺法師開示

(二十)940508
  
  打坐也要有正知見,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五陰境界是我們的險城,所以打坐不能貪著境界,凡是所看見、所聽到的都不可執取,修行才能成就。這裡是指一般的行入險城中,如四大分散,或見到種種親人,其實並不是親人,是怨家變現的,乃至於看到種種險惡、恐怖的境界,是自身地大、水大、火大、風大變化出來的業識幻現,如果不知道這是業障,就會跟著這些境界受報去了。

  「親知咸棄捨」,死亡時,所有認識的親戚、朋友,無論是遠親、近親,通通會捨棄、遠離自己。為什麼?因為聞到人死亡後所發出的臭氣,看到死亡的恐怖面孔後,即使再親的人、再愛的人、再要好的朋友,通通會捨棄自己。「任彼繩牽去」,這時候沒有別的,所看到的境界就是業。「繩」,稱為業繩,是比喻業就像繩子牽著你,要你東就東,要你西就西。像牛的氣力很大,什麼都不怕,就怕穿條繩子在牠鼻孔上,即使是小孩子牽到這條繩子,要牠東就東,要牠西就西。這條業繩也是一樣,無論你有多大的權力、威勢、富貴,都會使你不得自在,該到地獄就到地獄,該到畜生道就到畜生道,該到人道就到人道;到人道,要你到貧窮下賤的地方就要去,要你受生成六根不具的也是要去,無法作主,任彼繩牽去。

  不只是一般的眾生,天人也有業繩,天上的男眾稱為天子,天上的女眾稱為天女,管理天官的最高統治者就是天王。佛經記載,有位善住天子,五衰現前,不久將亡。所謂五衰:第一,他頭上戴的冠花自然枯萎;第二,兩個腋下自然流汗;第三,身體臭穢;第四,天衣自生垢穢;第五,不樂本座,而且還會看到旁邊有一個天人在等候他的寶座。天人有天眼通,佛陀時代,善住天子看到自己死後將到舍衛城投胎成一隻癩子豬,身上長滿癩痢、惡瘤,於是心生恐懼,馬上去找釋提桓因為他想辦法。釋提桓因就說:天上的人都是如此,誰也逃不過死亡這一關,不過你還是很有福報,釋迦牟尼佛在善法堂為母親說法,你趕快去求佛陀,或許能有一線生機。於是善住天子就去見釋迦牟尼佛,請佛陀救他,佛陀對他說:只有受三皈依、受五戒的方法,想再進一步,就要修禪定,入甚深禪定,才可以超越死亡。天人生活很快樂,要他修行打坐是很難的事情,善住天子為了不墮惡道,就對佛陀說:世尊,只要能讓我不墮惡道,做什麼都沒有關係。於是佛陀馬上為他受三皈依,其餘的佛法都還來不及說,善住天子就命終了,真正是時不待人,死刀隨業下。

  因為受三皈依的功德,所以善住天子沒有墮入惡道,轉而投胎到舍衛城裡一位宰相家。由於善住天子害怕受畜生報,所以心很專注,時時刻刻都在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死的時候也是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念心堅住不動,把心靠到三皈依上,就轉人身當了宰相的兒子,出生的時候還在唸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所有宰相府的人,看到嬰兒一出生就會講話,都認為是妖怪,不吉祥,後來宰相知道了,去看個究竟,一聽,原來是在唸三皈依,就告訴大眾:「你們這些人實在很愚痴,都七老八十的人還不知道三皈依,這嬰兒剛剛出生就在唸三皈依,是很有善根的人。」

  這小孩長到七歲的時候,在外面玩,遇到了目連尊者,就上前問訊說:「目連尊者,您還認識我嗎?」目連尊者搖搖頭,表示沒有見過。小孩子就說:「以前世尊在天上為母親說法時,您也在天上,所以我見過您。」目連尊者用神通一觀,這孩子的確是天人來轉世。小孩就說:「我以前叫善住天子,由於世尊為我受三皈依,使我不墮惡道,轉世來到宰相府,為了感謝三寶的恩德,所以請目連尊者轉邀請釋迦牟尼佛到宰相府慈悲應供。」於是目連尊者將話稟白佛陀,小孩也回去跟父親說明原委。宰相感到很光榮,準備了許多豐富的齋飯供養佛陀及眾比丘僧,佛陀也藉此因緣開示四諦法門,這小孩即得淨法眼藏,證到初果。善住天子因為三皈依,解脫了畜生道的業繩,一般人不知道受三皈依,也不知道修一切善法,所以將來必定是隨業受報,被業繩牽著走。

  這一段是告訴我們要時時刻刻警惕自己人命無常,要修一切善法,要用功、要修行,而且要了解除了世間上的善法外,還有真空善、中道實相善。悟到真空善就能住到真空涅槃,契悟到實相善,就能成就佛的智慧。古德有這麼一首詩:「有形皆歸壞,不滅為真空,但見曹溪水,門前坐春風。」要逃離無常,就必須要契悟真空善、中道實相善。《金剛經》提到:「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這個角度來看,世間善是件福報,不執著這些善事、福報,就能得到解脫。所謂不執著,不是不去做善事,而是必須發廣大心積極去做善事,但是做了善事又不執著、不生罣礙,這樣才能得到解脫,才能契悟到本心本性。所以除了世間上的善法外,還要修真空善、中道實相善,修戒、修定、修慧,這樣不但能保全性命,而且能夠真正脫離無常,脫離眾苦。  

【中台世界】>>師法語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275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