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說無常經(二十二)下
2009/03/20 20:48:21瀏覽830|回應0|推薦3


佛說無常經

惟覺法師開示
(二十二)940522
  「恆修於福智」,「恆修」就是時時刻刻修福修慧,持之以恆。做任何事情有恆心是很重要的,否則一曝十寒,始終很難成就。所謂「精進心易發,長遠心難持」,因為精進心遇緣則生,但要保持長遠心,就必須要有恆心。像釋迦牟尼佛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恆修福德與智慧,不論順境、逆境,白天、晚上,二六時中時時刻刻廣集福慧資糧,時時刻刻不離開善法。現在一般人沒有這種大願,心想修行都已三、四年,卻還有那麼多的煩惱,不但沒有證到三昧,也沒有成道證果;或者出家沒幾年,就覺得時間太長了,這都是沒有恆心。所以修行要有恆心,才不會起無明、生煩惱,修行若沒有恆心,只想要速成是很難有成就的。禪宗雖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都只是契悟這念心。契悟了,還要保任,要使身口意三業清淨,就不是那麼簡單了。

  因為過去造了很多惡業,心當中有很多習氣、妄想,所以要一下子不想,偏偏會想;有些事情,告訴自己要放下,偏偏就放不下;告訴自己要精進,偏偏就想偷懶;告訴自己不說他人過失,偏偏要說,這些都是習氣。所以修行就是要去除心當中的習氣,生處轉熟、熟處轉生,要想達此目的,絕不是一兩天就能改過,所以《楞嚴經》云:「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在理上可以頓悟,頓悟了以後,要乘悟併銷,因為習氣煩惱很多,必須要因次第盡,慢慢從日常生活中薰習,無明、煩惱才會慢慢轉識成智。佛法裡有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見惑很快就能斷掉,但是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就要慢慢在日常生活上磨鍊,所謂「靜中養成,動中磨鍊」,真正的菩薩行,就是藉外面的境界來磨鍊自己、成就自己,這就必須要有恆心。

  有些人今天修完明天就不修了,認為已經發心過了,為什麼還要再發心?要知道發心就是善法,修善法可增長自己的福報,天天發心,才能廣積福德資糧,就好比世間人喜歡銀行裡的存款愈多愈好。所以時時刻刻要起善念,要念念不斷,不是今天拜佛,明天就厭煩了,明天念佛,後天就厭煩了,這就是沒有恆心。如果懂得這些道理,就要有恆心。像普賢十大願,一為禮敬諸佛,怎麼禮敬?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禮乃盡;而虛空界、眾生界,無有盡故,我此禮敬亦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盡虛空、遍法界,乃至於眾生界無有窮盡,自己禮拜、懺悔亦無有窮盡。常隨佛學也是一樣,學佛的身口意,學佛的因、果、事、理,學佛的定力、智慧、慈悲,就能廣集福慧資糧。所以佛菩薩要度盡眾生,我們也要廣集福慧資糧度盡眾生,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乃盡,虛空界、眾生界無有盡故,我此隨學亦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樣子發願,就是持之有恆,所以菩薩是以誓願持身。

  「恆修於福智」,「福」就是善法,「智」就是智慧,福慧雙修,福慧圓滿,就能圓成佛道。理上是知道,但事上的行持,離佛的福德和智慧還差得非常遙遠,所以不要認為自己已經修了很多福報,而是要時時與佛菩薩看齊,檢討自己究竟有多少福德?所以除了修戒、修定、修慧外,還要修福德,修福德就是要修善法,有善法才有福報。福報善法從哪裡去求?在道場當中、在眾生身上、在工作當中去求,所以人就是要有工作才會有福報。百丈禪師說:「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釋迦牟尼佛雖然福慧已經具足,卻還是幫盲眼比丘穿針、補衣服,所以不要嫌福報太多,而要覺得福報不夠,有了福報自己不用,還可以布施給更多人,使大眾都能沾到自己的光明,所以要恆修於福智。

  無論是世間上的善法、出世間的善法,都要積極去修。古德說:「不因善小而不為,不因惡小而為之。」所謂「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小兵立大功、小錢做大事」,福德是從一點一滴積聚起來的,由小善變成大善,來成就福報。例如:要建大寺廟需要很多錢,就要由許多人出錢出力,隨喜讚歎,點點滴滴發心才能完成,等道場建好了,也就成就了一個很大的福報。可知福報是從小善聚集而來,故「不因善小而不為」,小小的善法積多了就是光明。相反地,「不因惡小而為之」,如古人說:「滴水可以穿石」,一點一滴的小水滴,可以穿透大石。同樣地,雖只是小小的過失,累積起來就會失去光明,心當中就會變成黑暗,黑暗久了就成地獄。而小小的善法累積愈多,愈走就愈光明,就是淨土,最後必能得到解脫,所以善法是無窮盡的,必須「恆修於福智」。

  「智」就是要修智慧,有世間的智慧和出世間的智慧,所以佛法不但要淨化三業,長養慧根,還要修習世間上的方便智慧。方便智慧是從經驗、學習當中得來的,而本具的清淨智慧,是不斷地回光返照,使心清淨,所以是從無漏當中得來的。除了本具的智慧以外,世間上的智慧也很重要,所以菩薩向五明處學,所謂五明:有內明,是屬於本具的佛性、慧根,這是出世間的智慧;另外是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和聲明,這些都是世間上的智慧,用世間上的智慧,也能成就出世間的道業、功德。

  佛法中有俗諦、有真諦,福德是屬於俗諦,智慧則是屬於真諦,所以人也不能離開俗諦。佛經說:「有為虛假」,雖然我們所作所為都是屬於有為法,都是假相,但是若離開它,佛道也難成。例如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穿衣吃飯,誦經拜佛,乃至於研經判教,這些都屬於有為法,都是一些假有,但若把這些有為法通通捨掉,要想成佛、成道是很難的事情。

  無為法是真空涅槃、無上菩提、中道實相,雖然是實實在在的,但若執著了,則大道難行。想要求真空涅槃、無上菩提,若成執著,也很難契入大道。總之要恆修於福智,細水長流,廣積福慧資糧,因緣成熟了,自然而然就成就道果,這是修行的一種觀念。這種觀念一定要建立,建立了這種觀念,在修行路上遇到障礙,很快就能突破,假使沒有這種正確的觀念,在修行上便容易產生煩惱、困難,只要有一點點不如意,就會退失道心、退失菩提心。 

【中台世界】>>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2765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