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法法同歸不二門(二)
2014/02/05 20:36:56瀏覽438|回應0|推薦1

法法同歸不二門

惟覺法師開示

(二)

  我們可以反觀自己屬於哪一種心境,是用感應法門、方便法門、還是究竟法門來修行學佛?

  希望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和感應,祈求平安順利,就是「感應法門」。如果為了了生死,自化化他、弘揚佛法、護持三寶,就是一條正路、正因,更是菩薩行。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煩惱分分破,真如分分現」,就能由凡夫位到達賢位菩薩、甚至地上菩薩的境界,這就是「究竟法門」。


  一般人不敢肯定自己的佛性,認為「即心即佛」的究竟法門要靠自力,還不如靠他力――念佛求生西方才妥當,對自己沒有信心,不敢走這條大路。這樣的觀念就失之偏頗。譬如我們在社會上找工作,若智慧不豐富,缺乏專業知識、熟練的技能和良好的道德,如何在社會上生存?即使可以透過親友介紹、關照,都不是長久之計,也都靠不住,因為因緣是變化無常的。假使沒有實力和強健的身體,即使職位再好,也無法勝任愉快。所以,一切都得靠自己。


  佛法講因緣果報的道理,有自己的努力為「善因」,加上對外廣結人緣、廣結善緣,因緣和合,事業就很容易成就。所以佛法常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結人緣還是要靠自己;如果不努力,別人也沒辦法幫忙。修行也是如此,要先斷除自己的煩惱,修福德、慈悲、定力、智慧,能夠做到,心自然而然就定了,這樣就是行菩薩道。想要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也要靠自己念佛,觀照自心,精勤修定。假使自己不用功,即使十方諸佛也幫不上忙。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他力乃是自力的轉變。


  一般人對自己沒有信心,不肯定自己的努力,只相信外面的加持。既然如此,也不妨礙相信三寶的功德力,藉著仰仗三寶的前方便,不斷地修加行,等到業障逐漸消除,善根、福德增長,本具的定慧現前了,自然就會有信心。


  學禪、靜坐達到一念不生,為的是能夠究竟解脫。若認為自己根機、因緣不好,短時間不容易做到,也可以配合修方便法門——例如念觀世音菩薩,或是誦大悲咒、觀音靈感真言、準提神咒。但一次只宜修一個咒,修太多種咒,心容易雜亂,不會有感應。認真持誦,精進不懈,心自然就會定下來,心清淨就有感應。


  一般人只以為咒很靈,不知道這是由於持咒使「心定」的緣故。如果持咒很靈,應該任何人都會相同,但為什麼甲念咒很感應,乙念咒就沒感應?因為甲除了持咒,還有戒行、功德、信心;乙只知道持咒、有所求,卻不知道自己還要修行,修慈悲、功德和戒行,當然沒有多大感應。


  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不論修任何法門,信心最重要。沒有信心,就難以成就。修究竟法門也需要信心,才能與無為心相感應。「無為」是當下這念心無所住,不想過去、現在、未來,安住當下,心靜如止水,猶如一面明鏡,感應就現前了。因此,究竟法門與實相感應,與本心本性感應,這就是道。要達到這個境界,就要相信人人都有佛性,佛法所說的道理都是真實不虛,諸佛菩薩都是由此修行而成就。


  修方便法門也是一樣,要相信《佛說阿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具足「信、願、行」三資糧,以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生淨土需具備的三個條件:「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相信這就是因,因就是要去實行、努力。有淨土的因,將來一定感淨土的果報。


  修感應法門也要有信心,所謂「人有誠心,佛有感應」,求觀音菩薩,就要相信觀音菩薩有大慈悲、大神通,相信佛力、菩薩力不可思議,無所不在,則有求必應。不但要有信心,還要具備智慧。沒有智慧的信,就成了迷信。所以,信與智慧,二者都不可缺少。


  社會上有些人研究佛法,把佛法當作哲學來研究,講得頭頭是道,但是沒有信心、也不去實踐,而是以自己的意識心思惟、檢討、考證,很容易產生邪見。現在坊間到處都有佛法的小冊子,但內容不一定正確。


  反之,只有信心,沒有智慧也是問題。很多人信仰佛教十年、二十年,心裡的煩惱仍然很多,因為他是情感的信仰,並非智慧的信仰,因而禁不起考驗。一段時間之後,甚至認為學佛這麼久,事業還是不順,身體也不健康,覺得佛菩薩沒有保佑,心當中就起了無明和煩惱,這就是有信無慧。


  修行學佛,信心、智慧都要具備,如同鳥之雙翼,缺少一隻翅膀,就沒有辦法在空中翱翔。佛法上有一個公案:一位老和尚在外行腳,忽然看到山下有一道紅光直衝雲霄,想必有特殊因緣,於是前往觀看。原來是有一位老太太,在山腳下的茅棚裡修行。老和尚問她修行多久了,用什麼法門用功?老菩薩答:「我在這裡修行二十多年,專持六字大明咒。」老和尚說:「請妳念給我聽看看!」老太太就念:「嗡嘛呢叭咪牛。」老和尚便說:「老菩薩,妳念錯了,應該念『嗡嘛呢叭咪吽』才對,最後一個字不是『牛』!」老太太聽師父這麼一講,心生懊悔:「糟了!我二十年都白修了!」老和尚離開之後,走回山上一看,茅棚原本的光明沒有了,才知道他的一番話使老太太失去信心,所以持咒不再有感應。於是立刻回到小茅棚,向老菩薩講:「我剛才是考驗妳的,其實念『嗡嘛呢叭咪牛』才對。」老太太很高興地說:「師父,您真是作弄人。」又念起「嗡嘛呢叭咪牛」。老和尚再回頭一看,紅光又出現了。


  這個公案說明了無論打坐、念佛、持咒,如果有信無慧,不能善分別,就容易因他人的話語對佛法產生懷疑,失去信心。所以,修行一定要有智慧,智慧即是深信人人本具佛性,也就是師父說法時、諸位聽法的這念心,每個人都有。雖然都有,但因為我們心當中有煩惱,煩惱遮住了本心的光明。因此,修行就是要化掉心中的煩惱,心清淨了,光明自然就現前,如佛經講:「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這念心若達到絕對清淨,一定有感應。

【中台世界】>>導師法語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10665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