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節要:第94--96集
2010/07/19 07:49:32瀏覽356|回應0|推薦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節要

淨空法師開示

94集:【09-23-094

【必須盡空諸相,剿絕情識,方足語於性相一如。倘有微細分別執著,便是業識,何云觀相即是觀性乎。】

【一如平等,惟有諸佛方能究竟。】

【必須既不執實,且虛相亦泯。】

【直下一念不生,並不生亦無,方是一如而不異。】

【直須雖一如平等,而亦無所謂一如平等,乃為真一如,真平等。豈業識未空者,所能妄以自負。】

【今云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明明存有能觀、所觀。】

【業識宛然】

【乃云如是如是。殊不知早已非如,毫無一是矣。】

【古今多少行人,粗念稍息,便謂已證三昧。習氣仍在,輒云任運騰騰。是皆以混濫為圓融,鮮有不墮落者。】

【此是行門歧途,必須識得,以免誤墮。】

【意顯非絕對不可】

【若其情識已空,則有相等於無相,無相何妨有相。】

【而非少有情識者,所應混濫也。故曰不應。】

【此語正是切誡學人者】

【佛說一如平等,是令一異皆不可執。】

【今以相觀性,明明執一。】

【尚得曰一如乎】

【轉輪聖王,以十善化世,為人世第一大福德人。具三十二相,由有漏福業而成。不同佛之由無漏法身而現者也。】

經【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爾時二字,是令學人應與上段經文同時體會。】

【因偈中所說,正是所破所解之所以然。】

【色,統指一切色相,三十二相當然包括在其中。】

【兩我字,指如來言,即是性也。】

【正謂不可執取上來一如平等諸說】

【若以色見】

【以音聲求。顯然業識用事,執著六塵境相。故斥之曰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是則欲觀一如,非盡空情識不可。】

【佛經中每令人觀佛相好,須知此是方便。】

【故令捨染觀淨】

【所以《十六觀經》中,最要者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數行文。】

【明得一切唯心,則知雖觀相好而不執實,其分別執著之情識遣矣。】

【念佛人雖觀見彌陀現前,極樂世界現前,亦不可著也。】

【上來遣相已遣至極處】

【因少有所取,便著色相。】

【便是向外馳求】

【便非正知正見】

【便是法執我執】

【便與空寂之性相違】

 

 

 

 

 

1995.5 95集:【09-23-095

經【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段經文】

【不但在後半部中,有萬鈞之重。即開經以來,所說不應取非法、非非法,以及說即非、是名等義,直到此處,方說明其所以然。】

【前半部是對初發大心者說。空有皆令不著,以合中道。凡說即非、是名處,語氣大都兩邊兼顧,既不著有,亦不著空。是名,含有名相雖假,未嘗不是之意。】

【後半部是對已發大心】

【發大心、修大行】

【並能不取一切法相者說,但恐其獨獨取著菩提法相,則終為空寂之累。】

【而此執甚細,最為難除。】

【故後半部所說,皆向著有邊痛遣。】

【雖即非、是名並說,含有法相雖是,終為假名。空有不著。】

【性是一切法本體,相是表面。】

【要想證性,既不應執取相,亦不應斷滅相,此一定之理也。】

【言如來,言具足相,顯性雖無相,而亦無不相。說一具足相,聞者可以領會句中影有修福德。是證性者,必不斷滅相,且修福德廣度眾生。】

【無上正等正覺,可為性德如來、果德佛之統稱。】

【此中舉之為顯二義】

【因上句顯說具足相,隱含修福德二義,故宜用兼含性果二德之稱。又欲藉果證以明因心也。】

【前所謂無法者,是二邊不著,法與非法皆無。如此,方是發菩提。】

【若但會得不取法一面】

【豈是發無上菩提。此中得發並說,故與前說相映成趣之要旨也。】

【觀則不應取相,得則不應廢相。修觀重在見性,觀相豈能見性。】

【如義,雖不廢相亦須不取相,方名為如。】

【今著一邊,不名如也。】

 

 

 

 

 

1995.5 96集:【09-23-096

【此段不說觀而說得者,是約修因證果說也。亦即約性相相得說也。性相不相得,不名證果。意顯若能不著於相,相亦何礙於性,故相得也。性是裏,相是表,約表裏言則非一。表是裏之表,裏是表之裏,合言之則性相非異也。】

【若體會得,自能不取相,亦不取非相。】

【又行布施,又能圓融。】

【事事皆合中道,法法不違自性。】

【前說觀,是約因說。明修因不可取相,不可修有漏之福。】

【證果不廢相,修因亦不廢相。】

【亦廣修福德,但不可取著耳。】

【修福不修慧,不能得無上菩提果。此節文切誡莫作不修福得菩提之念。】

【修慧不修福,亦不能得無上菩提果。】

【前偈中明見性不應取相,此明見性亦非廢相。合而觀之,已將理、性、事、修,以及性相非一、非異、行布、圓融,之因因果果,說得細密之至矣。】

【相與非相,福與非福,兩邊不著,為正觀念也。】

【若但取一邊,即非正觀正念。】

【三十二相不應取,可知具足相亦不應取。】

【具足相不應滅,可知三十二相亦不應滅。】

【分而說之者,但為便於顯明非一非異之義耳。】

【當知具足相,是由福慧雙修來。修福時不著相,便是慧也。因此,乃能成具足相,得無上菩提。】

經【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這一節經文,正是說明前面一科標示切誡意思之所以然。】

金剛經講義節要 作者 淨空法師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網站>淨空法師報恩講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4067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