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0/07/16 07:58:42瀏覽470|回應0|推薦3 |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節要 淨空法師開示 第84集:【 【眾生處處執著。能執,無非妄想。所執,便是諸法。佛以誠言告之曰:汝以為有能執者耶?心行不可得。能執之意,當下即空。又告之曰:汝以為有所執者耶?諸法緣生,所執之法,當體是空。如此開示,正是將眾生執見,從根本上推翻。】 【緣生與不可得】 【皆明即空之義】 【妄念為成凡之由】 【將欲了生死、證聖果,必須斷念。】 【當知一切法,只是緣生,本來是空。既已緣生,不無假相。故法與非法,皆不應取。以一切法,雖絕非真實,而事相儼然。行人亟應覺悟,空有不著,離相離念。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耳。】 【若不離念,寂且未能,遑論乎照。】 【故學人於此行門,必須空有不著,而於觀門,則須一空到底,此理不可不知也。】 【用功當以離念為主】 【念佛即是離念】 【離一切妄念,離一切三界輪迴念。】 【迨至往生見佛,自然圓離矣。】 【真心不但真空,且是真有。】 【真空,離名絕相故。真有,常恆不變故。】 【一切緣生之法,本無是物,但假現相而已。乃是真空假有也。】 【或曰:心外無法,心生則種種法生。此心指妄心而言。然則佛菩薩既無妄念,而能現種種境相,不知何由而成。】 【佛菩薩實無有念】 【種種境相,乃留惑潤生,亦實由心而現。】 【此則由於因地發大悲願,隨緣度眾。】 【故證果後,雖不起念,而藉夙昔悲願薰習之力,便能隨機感緣,現諸境相。】 【西方淨土,亦彌陀因地大悲願力所現者也。】 【我等修因時,必須悲願具足,深觀諸法緣生之義,使薰習成種,乃能於大定中隨緣示現耳。】 【開佛知見一大段,這是一大段經文,實為全經最要部份。】 【前後所說,無非開佛知見。】 【信者信此】 【解者解此,修者修此,證者證此。合信解行證,方將開字功夫做了。】 【信是初開】 【而解、而行、而證,乃究竟開。】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經【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此是總明緣生之義。從布施因緣說到福德。布施,因也。福德,果也。因緣所生,因果無盡。布施等。】 【為佛門大事,尚不離緣生,不離因果,則其餘一切法可知矣。】 【前半部中,長老答辭,多言不也。】 【後半部惟開佛知見中】 【答如是最多。】 【表諸法一如、一切皆是之義,是明融相會性。】 經【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因為福德是緣生法。一切眾生,但能布施六度,深植因緣,則因緣聚會,福德便生矣。】 【表面說福德,實是說布施,實實在在是講布施。若不修布施之因,那來福德之果?故如來不說得福德多。正因福德當體即空而無實,乃是因緣生法,故欲得果者,但修其因。若勤修布施,則福德自至,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法法莫非因緣所生】 【福德布施亦是緣生】 【福德之因緣為布施。布施之因緣,發心是也。】 【欲布施不著相,必先於福德不著相。布施之所以著相,無非為貪求福德,則大誤矣。】 【其所得者,不出三界,終是苦因。】 【觀一切法空,無福德之念。但為利益眾生,修離相之三檀。則是福慧雙修,悲智具足,必得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故依如義說其得福德多矣哉。】 【佛經所說因果道理,徹底圓滿,極其精微,廣大圓妙,世出世法,所莫能外,然後始知因果可畏,始知佛法為人人所必需。】 【欲真明瞭世間法,不能不先明佛理。】 【然後始知離相離念,關係重大。】 【決不致漠視,決不敢畏難。乃能發大心、修大行、證大果也。】 【總之,佛說因果,能令人成世間善人、賢人、聖人。】
1995.5 第85集:【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具足,圓滿之義。指功行圓滿,萬德莊嚴之報身。色身名為具足者,正因其諸相具足。故色身為所莊嚴,諸相為能莊嚴。分而說之,意在顯其有能有所,正是緣生法耳。】 【法身報身,不一不異。】 【若會歸不異之性,則可見。若執著不一之相,則不可見。上言不也,下言不應,意顯無所謂可不可,但不應耳。】 【必深解緣生道理,而兩邊不著,然後性相圓融而不異,則見相便是見性。】 【無相無不相】 【見性的人,他所見的是如實空、如實不空之全性】 【心有所取,由其動念。】 【欲一無所取,惟有離念。】 【離念不能,則唯執持彌陀名號,一心稱念,而離一切雜念。】 【以彌陀名號,能導入真實報土故也。】 【佛說諸法緣生之宗旨,在令人體會即假即空、即空即假道理。】 【知一切法本無可執,亦不必執,以離念耳。】 【修離念之因,必獲無念之果。】 【仍不外乎緣生法也】 【無念者,所謂佛智也、真如也。】 【世出世法,莫非緣生,即莫非因果。】 【無智慧者,以惡因招惡果,以善因招善果。以小因招小果,以有漏因招有漏果。】 【若開佛知見,則能以殊勝因招殊勝果。】 【謂證無念真如之果】 【此經難講,前後不異。】 【只能帷燈取影,不能暢所言。】 【後面的難處,難在理深境細。】 【言語不易形容,且處處要顧到離名絕相。雖可暢所欲言,卻不可說煞一字,塞人悟門也。弘宣此經應知。】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自經初至此,舉身相問答已三次。而每次所明之義不同,一層深一層。】 【初次,在第十九節。佛問: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這個地方所講的身相,是指一切身相,非專指佛身。如來指自性。】 【第二次在六十九節。佛問: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這是專指佛之應身】 【問具足色身】 【具足諸相,是約佛之報身。】 【前曰身相即非身相】 【這個意思是顯相皆虛妄,故不應住。】 【又即非是名並說】 【顯約性則非,約相則是,兩邊不住。】 【又即非是名雙舉】 【以顯緣生之法,空有同時之義。】 【不住,謂於相上即見其非相,便是不住,便能見性。非謂壞相而後見也。身相如此,諸相皆然。】 【離名言相,謂應知性非名言之所及。非謂無名字、無言說、無相也。但於名言之假相,心不取著,即是如來。】
1995.5 第86集:【 【佛與具足色身同說,明因果非虛。如來與具足諸相同說,明性相一如。】 【言是名,令其不可執異。言即非,令其不可執一。】 【不執一異,是為圓見。】 【見圓則知亦正,知正則見亦圓。】 【若知一切法莫非緣生,這個很重要很重要,則見一切法不一不異。】 【不異不妨不一】 【故本一如也,而緣生諸法。不一不礙不異,故雖諸法也,而皆是一如。】 【佛說緣生之要義】 【令知世出世法一切皆空,惟因果不空。】 【所以因果可畏。種善因必得善果。】 【一切法即空即假。以即假故,所以因必有果,因勝果必勝。】 【以即空故,所以因果雖勝,亦行無所事。】 【佛說一切法緣生,意在明其本不生也。】 【若二六時中,世法亦隨緣做,出世法正隨緣起。卻一眼覷向一切法本不生處,看之。(看,即覺義、照義,了了明白也。)】 【亦不自以為能看】 【但於世出世法,正隨緣時,正如是看。正看時,正如是隨緣。可許他是個伶俐漢。】 【內三際心不可得,外一切法本不生。真一了百了,天下太平。】 【本師教我們這些抄直路的法門】 【我們要直下承擔】 【努力向前。普賢菩薩警眾偈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若依舊拖泥帶水,雖日日看經聞法,曉得些理路,有何益處。】 【要防他所知障生,比煩惱障更壞。】 【於福德勝報之後】 【法施一大段文,正顯一切法皆是緣生。此一大段是約因說,以顯示緣生無窮,因果無盡之義。】 金剛經講義節要 作者 淨空法師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