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節要:第51--55集
2010/07/09 08:00:48瀏覽328|回應0|推薦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節要

51集:【09-23-051 

【學佛人能見及此者,曰開道眼。此時急當養其道心,當令心如虛空,超然塵表。必須生空、法空、而後心空。復於此際,提起一句萬德洪名,一心而念。但念阿彌陀佛,佛外無念。上與十方如來,下與法界眾生,息息相通矣。】

【此心與佛以及眾生,無異、無相。】

【多讀《大乘無量壽經》、《金剛般若》,以薰習長養之。則道眼益開,道心堅固。是為般若淨土同修之法。】

【此法與一真法界相應,與實相相應,與空有不著、性相圓融相應,與第一義空相應,與心淨土淨之義更是相應。修絕待殊勝之因,證絕待殊勝之果。】

【欲出迷途生淨土者,必須我法雙空。因無論著我相,或著法相,少有分別計較,便是住塵生心。心有塵染,哪得清淨?淨心未能,淨土不生也。】

【《華嚴》明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本經曰無有定法。故不可執著。】

【如布施統攝六度,忍辱亦統攝六度。】

【聽其相害與結來世緣,是布施。】

【不生瞋恨,是禪定。】

【多劫修此是精進】

【無我人等相是般若】

【推之諸度,度度皆然。】

【是故圓人一修一切修】

 

1995.5 52集:【09-23-052 

【當知戒、進、定三度,離捨忍兩度,便難成就。若不能捨、不能忍,則為修行之大障礙。故施忍兩度,實一切行門之主要。此本經所以但舉此二為言也。若此兩度能離相,其餘行門,自然能不著矣。】

【學般若者,首先學捨。】

【持戒,是捨一切染緣。】

【捨向來惡習】

【修福,便應施捨,先學捨行,以遣執破我。】

【乃能增長般若種子。所以於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此即是真實智慧也。】

【若於般若、布施、持戒、忍辱、禪定,一一不懈不退,是為精進。】

【須知於法,隨得隨捨,絕不著相自滿。】

【法法本來圓融互攝,故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缺任一皆不可,皆不圓滿也。】

【一切行門,捨忍二度,固為主要。而捨尤為主要中之主要。】

【以捨能遣執破我】

【最能消業除障,最能彰顯般若正智。】

【法與非法不取,便是一切皆捨。】

【捨之罄盡,則如如而不動矣。得成於忍矣。】

經【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仙人,通指一切修行人。古譯佛為金仙。】

【世尊往昔行菩薩道時,布施身命,不可數計,豈止五百世。】

【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意在顯明多生多世布施生命,皆行所無事,其心安忍而不動也。故曰於爾所世,無我相云云。】

【觀門之般若,行門之捨忍,為學道要門。】

【眾生之為眾生,因有貪瞋痴三毒。般若治痴。】

【三毒之病根甚深,非多多修捨,貪何能破。】

【非久久修忍,瞋豈能除。】

【然若非精修般若,具足三空之智,以去其著相分別之愚痴,則捨忍亦終不能成就。】

【餘度亦有名而無實矣】

 

1995.5 53集:【09-23-053 

【著相便是三毒,故當離相捨忍以拔除之。行人當知所先務也。】

【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心有分別,便是無明,便違平等一真法界。】

【故發菩提心者,應無所住焉。】

經【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前云:離一切相則名諸佛,是約證果說。】

【離一切相以修六度,是約修因說。】

【此節經文即承其義】

【而結歸到應離一切相而發心。】

【離相發心是法身大士們起修之因,是說到本源上。無論果位、修功、因心,它是一貫的,而離相則始終一貫。】

【則般若為貫徹始終之法門,離相是轉凡成聖之途徑,當可洞明矣。】

【度無邊眾生,令入無餘涅槃者,發菩提心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應離一切相也。】

經【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此節釋成上文應離一切相。發起平等慈悲之覺心,則心生起時,便當擺脫色聲等等對待之塵境,而不應住著。則一切相皆離矣。】

【但應生起於所有對待的塵境一無所住的心,乃是菩提心也。】

【生心時即是無住時,無住時即是生心時。】

【如此,則有即是空,空即是有,空有同時。在在處處,無一非中。所謂圓中,則我法雙空,四句俱遣,乃無相之極致,方為發離一切相之無上菩提心。】

【當知清淨心,即是本性,所謂本來面目是也。】

【十方法界所共具,故又名一真法界。】

 

1995.5 54集:【09-23-054 

【若相離得一分,清淨心便顯現一分。最初離得一分時,名初住菩薩,亦名正定聚。】

【言其人已入聖果之類,永不退轉無上菩提,故名正定聚。】

【至此地位,方稱信成就。】

【由是歷盡四十一位】

【斷最後一分無明,清淨心圓滿現前,是名妙覺,亦稱為佛。】

【可見由初心至果覺(果覺是妙覺位),功行唯一離相而已。】

【受持此經,必將所說義趣,徹底領會。然後乃能歷事鍊心。尤應於行住坐臥時、穿衣吃飯時、迎賓送客時、日常工作時,時時處處,常將所領會的義趣,存養心中,優游涵詠,勿令間斷。】

【務將經義與此心融成一片。】

【便是薰習,便是觀照。】

【不必定要打坐觀照也】

【如此用功,能使無明漸減漸薄。】

【增長菩提】

【遣執破我】

【此是最親切有效的修行方法,毫不費力費事,而能得大受用。】

【永嘉云: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第一句,生心。】

【有也,照也。】

【第二句,無所住,空也,遮也。】

【合而觀之,便是生無所住心,亦即是空有相即,遮照同時。第三句,就是無住而生心。第四句,就是生心而無住。把三、四句合起來看,是遮、照、空、有、無住、生心,俱不可說。】

【又恰恰是生無所住心】

【當知生無住心,即是生清淨心。生清淨心,即是生實相也。】

【總之,生無所住心,是離一切相之真詮。】

【所謂圓離是也】

【圓離者,一空到底,亦即是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經【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本來無一物】

【住則有物矣】

【有住,即有惑業苦。】

【住,即三界六道之根源。】

【故一切皆不應住。此一部經,千言萬語,一言以蔽之曰,無住而已。】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實具深意,因塵世眾生之環境,不離此六。住塵生心,乃無始來之積習。而欲了生脫死,必須背塵合覺,定要做到一切不住。所謂不住,乃不著之謂,非謂不行其法。】

【行之方便。以世法言,凡所當為者,自應盡心竭力,不錯因果。】

【無論如何艱難困苦,決不可起勞怨之心。】

【無論如何成績優良,決不可存居功之想。】

【不幸失敗,亦決不因之煩惱憂愁,慨歎忿恨。】

【必須此層做到,方能達到事來便應,事過即忘,得與不著相應耳。】

【以出世法言,要在無論修得如何久、如何好、如何完備,而決不自是,決不自滿,如此乃能達到行無所事也。】

【無我之理(這是道理,無我的道理),破我之法,唯有佛典最精最詳。當多讀多誦大乘經論,深觀圓觀,而得深解圓解。】

 

1995.5 55集:【09-23-055 

【讀經,當至誠恭敬讀,悠游涵詠讀。其中緊要之句,須時時存養於心中,令與自心冥合為一,此最妙之觀門也。尤須以行持助之。持戒修福,精勤懺悔,禮敬三寶,請求加被。消除夙障,開啟正見。】

【要發廣度眾生之大願,讀經念佛,仰仗彌陀本願加持,除其障蔽,解行並進,久久不懈。】

【則障漸輕,心漸空。】

【慧開觀圓,我法二執,漸化漸除。】

【法與非法,漸漸不著。】

【所謂水到渠成,有不期然而然者矣。】

【菩薩廣度眾生,生生世世,不捨眾生,不捨塵境。】

【以是之故,必應不住六塵生心,而後乃離一切相。】

【相離則性顯】

【相離則性顯,性顯而後乃能不動道場。】

【現身塵剎】

【滿其上求下化之弘願】

【發大心,修大行,不亦難乎。】

【雖然,有勝方便在,難而不難也。】

【方便云何,念佛求生西方是也。】

【當知念佛求生法門,正為發大道心者說,兼為餘眾耳。】

【起信論云】

【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金剛經講義節要 作者 淨空法師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網站>淨空法師報恩講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4043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