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節要:第31--35集
2010/07/05 07:40:10瀏覽252|回應0|推薦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節要

31集:【09-23-031

【相即性體之用,有體必有用。性相一如,相何可滅。則知欲見本性,必應離名絕相,破其我見。我見不除,便生分別心,而起念即著相矣。】

【我見是無始病根,必應依佛所說法,返觀內照,息攀緣妄想。遵依儀軌、持戒、懺悔、布施等,求消業障,開發本智。令信心增長,解行成就。】

【體會一念心性,與諸眾生本是一體,且體本空寂。然後感應神速,成就自易。】

【持此義以為人,則能胸襟曠達,不惹煩惱,而得自在。亦知謹言慎行,不錯因果,而無罣礙矣。】

【持此義以處世,則知萬事皆空,任他風浪起,與我何干。亦知人情世態,紛紜往復,安危苦樂,隨遇而安。】

【持此義以當大任、作大事,以不著相故,事來即應。心神泰然,不為所動,條理秩然,頭頭是道。】

【世出世法,一切盡攝】

【事事奉持,時時皆修】

【在在受用,處處皆是佛法。】

 

1995.5 32集:【09-23-032

經【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此是令人,顧名思義,因名會體。要知經義,皆是應無所住。所以急當斷除我見,則煩惱障除。而業障、報障,亦隨之而皆除矣。三障消除,則法、報、應,三身圓現。】

【必須將不住六塵生心,放在心中,時時觀照起心動念。倘於六塵少有觸著,便當機立斷,堅持不懈。至誠懇切,求三寶哀憐攝受,放光加被,助我之力。念佛不得力,亦全由未在此中用功也。】

【吾人修行,必須於一切染緣,所謂六塵者,依此經能斷。】

【奉持二義,當機立斷,堅持不懈,降伏習氣。】

經【所以者何】

【所以者何四字,標詞,使人注意也。】

【第一是如何而斷,第二是從何斷起,第三是因何須斷。】

【如何而斷。斷者,斷我見也。我見是妄想之別名。妄想原是真心所變,本不能斷。所謂斷者,破之而已。】

【云何能破】

【斷我見,並無別法,唯在徹底明理。】

【亦即徹底開解】

【而見到宇宙人生之事實真相而已】

【眾生處處執著,放不下。由其不知四大五蘊,以及一切法皆是緣生,如幻如化。云何可執,執之何益。】

【若能於一切法不執,則我見自化,此真破見惑之金剛也。故曰,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從何斷起。應知其則非,而離名字相。知其無所說,而離言說相。】

【大千世界,為佛教化之境。】

【三十二相,為佛所現之身,皆不可執。】

【自己所修之法】

【所為之事】

【以及依報、正報等等。】

【皆當奉此義以為觀照】

【因何須斷】

【倘不如是觀照,斷除我見,便不能明心見性。】

經【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

【「則非」這個意思是叫我們要離相,離相就見性,就融會到自性裡面。】

【成佛由於修般若】

【而不知實由修「般若則非般若」也】

【使修般若而未離名字相,則為四相具足之凡夫。】

 

 

 

 

 

1995.5 33集:【09-23-033

【佛之一稱,乃性相全彰之名。非同如來,但屬性德之稱。今曰佛說,乃指般若則非般若。即名字以離名字也。明其雖不壞相,仍應會歸於性。】

【般若無上之法,尚應離名字相,何況其他一切法。】

【不取法相,以修持一切法,則法法莫非般若。乃為般若波羅蜜。】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有所說法否,這句話裡頭,意謂心中存有所說之般若波羅蜜法相否?】

【如來是性德之稱。性體空寂,豈有所說之法相耶。不曰佛說而曰如來說,意在明此。】

【無所說者,無其所說也,非謂無說。】

【性體自證,名為如來。如來即是證得平等性體,理智一如,能所一如。】

【如來所說,皆是真如自性中自在流出。初未起心動念。】

【雖終日說、熾然說】

【剎說、塵說】

【實無言說之相】

【尚無說相,安有所說之法相耶。故曰如來無所說。】

【世尊實令奉持者離念也】

【念不離,則名言之相終不能離。】

【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又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乃至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離心緣相,即是離念。緣指攀緣。心緣,即是起心動念。心若動念,必有所攀緣,便落於名字相矣。】

【《起信論》又云:當知染法淨法,皆悉相待。】

【無有自相可說】

【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

【非色非心】

【非智非識】

【非有非無】

【畢竟不可說相】

【而有言說者】

【當知如來善巧方便,假以言說,引導眾生。】

【其旨趣者,皆為離念,歸於真如。】

【以念一切法,令心生滅,不入實智故。】

 

1995.5 34集:【09-23-034

【非識、非有、非無,此三句,總謂一切諸法,不過彼此相待相形,雖似有而實無,當體即空。】

【當知般若,亦是與彼諸法相形。名為般若耳,安可執著名字相。】

【前云明瞭無有定法,是清我見之源。今云破除攀緣妄想,是截我見之流。】

【一切眾生,從本以來,不了達十法界理事,唯一真如,同體平等。】

【今欲返本還源】

【故必須從根本解決】

【以斷其念】

【因其難也,故佛為說種種方便法門,令其隨順得入。】

【《起信論》云: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

【問曰:若如是義,諸眾生等,云何隨順而能得入?】

【答曰: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無有能念可念,是名隨順。】

【心雖無法】

【而法從心生】

【因諸法一如,故不可說。】

【因真心無念,故不可念。】

【念是業識,性體並無是事。】

【此明雖業識紛動,而性淨自若。】

【能大師云: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當知念之為物,當處起,當處滅,剎那不停。】

【病在前念滅,後念又起,念念相續。】

【隨滅隨起,並無實物,猶之空花,幻有無實。】

【歸源無二路,方便有多門。】

【念佛一法,尤為斷念方便之方便。】

【不念他念而念佛,這就是方便的方便,亦是轉換一個念頭。】

【而念佛更視作觀親切】

【蓋作觀,可說是智念。】

【念佛是淨念】

【換一個清淨念,以治向來染濁之念。】

【一心念之】

【又是以純一之念,治向來雜亂之念。】

【佛者覺也,阿彌陀佛,是無量覺。】

【念念是佛,即念念是覺,無有一法不覺。覺者,覺其本性本來無念也。】

【念佛功夫,雖未能做到念而無念。但能行願真切,仗彌陀悲願力,接引往生,便同阿鞞跋致,即是圓初住地位。】

【如修他法,至此地位,須經久遠劫數。】

【今一生辦到,其為方便之方便,更何待言。】

【我等幸聞此法,豈可蹉跎,交臂失之。】

【然行願真切,必須一心在念佛求生上,方能謂之真切。】

【所以念佛人,於斷念一層,縱令未易辦到。】

【而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這兩句務必要做到。】

【念佛真實功夫,真實受用,如是如是。】

【妄想是眾生無始來之病根,萬不可強制。如其強制,反傷元氣。】

【因妄想是本心之作用】

【不過錯用了,所以成病。】

【只要依照佛法,將其轉換過來。】

【歸到智念】

【我們念佛是轉成淨念】

【久久自然無念】

【便是平等性智,妙觀察智。】

 

1995.5 35集:【09-23-035

【今曰斷除,是除其病,非除其法。斷妄歸真,便恍然大覺,了達萬法一如,本是一真法界。本無人我差別,則萬念冰消。】

【必須多讀大乘,親近善知識,指示修學門徑。】

【首先要明瞭六塵等境,唯虛無實,不為所迷。】

【知一切法唯心,心外無法。】

【此是遣蕩塵境之方便,漸漸乃能胸無點塵。】

【縱有念頭,亦極微薄,然後乃能斷之。】

【開智慧是轉凡入聖之樞紐。】

【經云,以是名字奉持。名字是金剛般若。】

【故此經所明義趣,皆是開其金剛智。】

【離名字、離言說、離心緣、離念是也。】

【離念即是斷無明,無明分分斷。】

【總而言之,此兩節經旨】

【即是先須了徹無有定法】

【以清妄念之源,此是智慧。】

【更須破除攀緣心想,以截斷妄念之流。】

【此是能斷】

【作觀、念佛,乃能斷之方便。】

【奉持,即是念念不忘佛說。】

【念念不違如來】

【即是一心念佛也】

【求生淨土,即是一生究竟圓滿。】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凡一切法,皆有差別之相。就其差別,安立名字。】

【相是幻有,名是假名。】

【體不變,相常變。體是本,相是末。】

【不應捨本逐末】

【各不相涉曰離】

【於顯用時而不為其所縛,是為不著。】

【修行人先應證體,體明必須達用。】

【雖達用,終應會歸於體,故又不可著相也。】

【體會得但是塵多】

【便知大千世界,有即非有。】

【依正二報,自不執著了。】

金剛經講義節要 作者 淨空法師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網站>淨空法師報恩講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4043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