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第一八六集)2/4
2010/01/05 09:00:06瀏覽424|回應0|推薦0

大乘無量壽經 

澳洲淨宗學院 2006/3/1  

淨空法師開示

大乘無量壽經(第一八六集)2/4   

所以,要想安眾生心,一定要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首先你自己要破迷開悟,你自己不能破迷開悟,你怎麼能幫助別人破迷開悟?你自己沒有得到法喜,你怎麼能幫助別人?無安眾生心,換句話說,就是沒有照顧別人的念頭,或者是對於社會大眾漠不關心,就這句話。無安眾生心,這是凡夫,這不是菩薩。菩薩念念不捨眾生,我們學佛就學這個。今年四月中國舉行一個「佛教世界論壇」,主題就是說這樁事情,「心淨則國土淨,心安則眾生安,心平則天下平」,主題。這個主題正好就是我們這段經文,《淨土論》裡頭的一段經文。

所以首先我們自己心要安,你要想心安你一定要覺悟,你不覺你不會安,覺悟之後你為什麼會安?你不受外面境界影響,你就安了。你還會受外境影響,《金剛經》上說的,外你還取相,內你會動心,你怎麼能安?外有分別,內有執著,你心就不會安;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心就安了。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裡面說得好,他說「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這個話說得重要。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換句話說,環境沒有好壞,人事沒有善惡,好壞、善惡都是你自己的反應。你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你要用清淨心去反應,心就安了,心就清淨了;你要用貪瞋痴慢、用是非人我來反應,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不善。所以說境緣沒有好醜,好醜確實生於自己的心,念頭。

我用善念還是用惡念?日常生活當中我用善行還是用惡行?修行就是修這個,就在這個地方見功夫。《弟子規》上有,「道人善,即是善;揚人惡,即是惡」。外頭人有沒有善惡?沒有,善惡是你自己起心動念,你自己不起心不動念,外面境界沒有善惡、沒有是非、沒有對立,這個道理不可以不懂。真正修行人看到別人善,立刻就知道要向他學習;看到別人不善,絕對不會去宣揚,一定是自己回過頭來反省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

所以孔子講「三人行必有我師」,三人是自己一個、一個善人、一個惡人,都是我的老師。善人教我學善,惡人教我反省、教我改過,善人、惡人都是我的老師;他心目當中是平等的,平等的恭敬,平等的對待,平等的奉事,這個人善學,這個人將來能成就,他能開悟,他能證果,會學!《壇經》上能大師教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跟別人常說,他是常見自己過,不見他人過,都是教導我們怎樣修學。我們學了這麼多年,連這點都不懂,那叫白學了!

有人在我面前告訴我,某人某人毀謗你、侮辱你。我一定制止他,決定不讓他說下去,為什麼?說人過即是過,他在我面前造業!你說多可憐。你在我面前說這個話用意在哪裡?是不是十惡業裡面的兩舌、惡口?你在造這個業,你用意是不是挑起我們雙方的對立、衝突?今天我們要化解衝突,要促進安定和平,你還在製造衝突,你不是善人。你在製造對立、製造衝突,這個罪很重!凡是存這個心,幹這個事情,(我今天來,看到我們的念佛堂上面把地獄變相圖掛上去了),果報是拔舌地獄,你怎麼去幹這種事情?

縱然聽到了,縱然見到了,不但口不能說,心裡頭都不能有,你才是個善人。你要真正做好事,希望人都能和睦相處,不要製造對立,不要製造矛盾;凡是製造這個東西的,統統是三途的業因,怎麼可以做這種事情?我是無所謂,你怎麼跟我說,我決不會恨那個人,我聽了笑笑,我感謝,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為什麼感謝他?他如果真的是毀謗造謠生事,他消我的業障。我這一生沒有做壞事,過去生生世世一定做了不少,業障怎麼消掉?無根的謠言消業障消得最多,那我為什麼不接受?歡喜接受,而且對他生感恩的心,我每天做功課一定迴向給他,為什麼?因為他對我的毀謗,他造了業,但是我沒有怨恨、沒有報復,幫助我提升,這要懂得。幫助我提升,他對我就有恩,我知恩報恩會減輕他的罪業,縱然墮地獄,他墮地獄受苦少,墮地獄時間短。如果我有怨恨心、有報復心,那個事情就麻煩,那個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那就錯了。

所以在這些地方,忍辱波羅蜜一定要學忍辱仙人,一定要肯定人性本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們的心就平了。他為什麼會毀謗、會造謠生事,那是誤會,誤會不應該放在心上,如果常常跟我接觸他就了解,他就不會做這些錯事。人與人要直接的往來,要直接的溝通,才能把所有一切的誤會化解,這個樣子自己心安,眾生心也安。我們今天做的是化解衝突、是恢復安定和平,這個功德大!不能製造糾紛,不可以製造對立。你在我面前說沒有關係,我有這麼多年的功夫,不生效果。但是我要告訴你,一句善言,一句惡言,影響都是遍法界虛空界,你真正懂得因果你就會收斂。你還敢做,是你不但聖賢所講的教誨你不懂,理論你不懂,連因果你也不相信,你才敢造這種重罪。

「三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是名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這個也非常重要。你做好事,人家誤會你;你供養他,他不供養你;你對他好,他對你惡;你對他恭敬,他對你輕視,這怎麼辦?統統都要能承受。我對他恭敬應該的,他對我不恭敬也是應該的,為什麼?我們兩個人認知不同,我肯定他本性本善,我肯定他有佛性,我怎麼能不尊敬他?他不懂這個道理,他看我是個惡人不是個善人,為什麼?他一生當中沒有見到善人,所以對每個人他都懷疑,不相信你是善人,你說你是善人,拿證據來,你拿不出證據他不會相信你。所以要忍受,欺負我要忍受,騙我要忍受,坑我、害我都要忍受,忍受幾年之後,那個人就會覺悟:這個人我過去冤枉他,他從來沒有怨恨過,他是好人。要時間!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你一生都不改變,到他臨命終時他會告訴人,某某人是好人,他會覺悟,沒有不會覺悟的,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不能因為這個事情而退心,所以祖師教我們遠離恭敬,就是人家不恭敬,我們知道是應該的,人家不供養也是應該的;如果是求別人你恭敬我,我就對你好,你供養我,我對你好,你不恭敬、不供養,我就把你踢到一邊,這個錯誤了,這個菩提心怎麼發得起來?菩提心,我恭敬你,不希求你恭敬我;我供養你,我不求你回報,菩提心才發得起來。所以這三樁遠離,遠離我心貪著自身、遠離無安眾生心、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這三種必須遠離。也就是我們在講經講席當中常常講的,我們要放下對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對一切人事物佔有的念頭、對一切人事物對立的念頭,決定要放棄。真正把這三樁做到了,菩提心的障礙沒有了;不但別人不恭敬、不供養我,我會恭敬供養他。他就是害我,想盡方法傷害我,我對他還是恭敬供養,決定沒有差等,他有困難的時候我會全心全力去幫助他,這叫發菩提心。不是相對的;只有付出,而不求回報,那就對了。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同學,請坐。接著再看註解下面還是引用《安樂集》裡面的一段話,「《安樂集》續云: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即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這個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如果你不能把障礙菩提門這三法捨棄掉,你就沒有辦法發菩提心。這三法,第一個要放下我心貪著自身,第二要放下無安眾生心。無安眾生心就是對一切眾生漠不關心,這個不可以。時時刻刻關心眾生的苦難,盡心盡力的去幫助他,力量達不到的時候要有心、要有願,心願不能沒有,自己有多少能力就能夠盡多少能力,善巧方便;實在沒有這些緣分,應當天天將自己所修積的功德真誠的迴向,祝福大眾。第三個決定要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我們對別人要恭敬供養。普賢行願,你看第一個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我們要做,但是不能求別人對我恭敬、對我供養,這個念頭是決定錯誤。沙彌戒裡面「不捉持生像」,生像就是金錢,現在講的金錢。為什麼要立這條戒?捨貪。恭敬供養,恭敬增長傲慢,供養增長貪欲,不是好事情。

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瞭,在這裡建一個道場,道場是常住,所有一切供養統統歸於常住。諸位給我的供養我看都不看,全部交給常住;常住不但接受這個供養在此地辦道,而且還要周濟全世界苦難眾生。我們所做的偏重在教育,因為一般這些生活上的苦難,慈濟功德會做得很多,有人去做了,所以我們這一點點供養多餘下來,我們幫助教育,在這上面我們交得多。最近有同學跟我聯繫,倫敦大學,去年我去訪問過,他們希望設立一個大乘佛學課程,但是學校沒有經費,希望我在學校裡設立一個基金會,用這個基金會來幫助他們聘請老師,這是好事情。老師的條件要符合大學標準,就是要有博士學位,當然這個博士學位能有大乘博士學位這是最好的。

網站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 大乘無量壽經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3621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