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第一八五集)4/4
2010/01/03 08:27:24瀏覽617|回應0|推薦0

大乘無量壽經 

澳洲淨宗學院  

淨空法師開示

大乘無量壽經(第一八五集)4/4  2006/2/28 

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傳授三皈,他不用佛法僧。我初讀《壇經》的時候感覺到很驚訝,他傳授三皈是「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當時我看到這些文字,我能體會到。那個時候佛教傳到中國大概有七百年了,唐朝的時候,這麼長的時間,所以愈傳愈訛。大家對於三寶產生誤會,皈依佛就想到佛像,皈依法就想到經典,皈依僧就想到出家人,錯了,不是這個意思。皈依是什麼?要皈依自性三寶,你才能得度。俗話所謂「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它怎麼能保佑你?所以六祖改了,然後再說出來,「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這一解釋大家就曉得了,我們要皈依覺正淨。覺正淨是自性三寶,是你自性裡頭本來有的,性德!

什麼叫皈依佛?念念覺而不迷,這就是真正皈依佛;念念正而不邪,正知正見不是邪知邪見,這叫皈依法;念念清淨無染,這叫皈依僧。你看這一入佛門就把佛法修學的總綱領教給你,你從今之後,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要覺而不迷、要正而不邪、要淨而不染,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清淨是僧寶,平等是法寶,覺是佛寶。佛祖、老師傳授給我們之後念念不忘,你就不會犯大的過失,你總的方向目標正確,不會走岔路,然後才能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入佛門。

所以前面那條,第一條是世間善,這一條是小乘善,剛剛入門。從這個基礎再往上提升,那是大乘善,所以第三條是說大乘,菩薩,發菩提心!頭一句「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不是大乘,發了菩提心才是真正大乘。菩提心從哪裡發?從三自皈發,沒有三自皈的基礎,菩提心發不出來。菩提心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我把它講成五個大家好懂。真誠是菩提心之體,從體起用,用有自受用、有他受用,就是用什麼心對自己,用什麼樣的心對別人,他受用。對自己要用清淨心、要用平等心、要用覺悟的心,清淨平等覺是對自己的,是自度,慈悲心是度他的,是幫助別人。這個心發起來,這叫大乘!你能以慈悲心對待別人,你還能害人嗎?哪有這種道理!所以我們常講的,對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佔有的念頭、對立的念頭自然不生,為什麼?你有慈悲心,慈悲心把這些統統都化掉了,你自己才真正得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這是享受。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是什麼?就是這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最高的享受。你有沒有?有,一切眾生自性裡頭本來具足,就是儒家講的「人之初,性本善」,你的本性本善。本善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本善本有,現在為什麼沒有?習性把你迷了。那你要知道,就是要知道有無,本性本有,這就是清淨平等覺本有,真誠慈悲本有;不覺本無,虛偽、染污、貢高我慢、迷惑顛倒、自私自利,本來沒有!你要先把它搞清楚,認識清楚。本來沒有的,不要再搞了,要把它放下,要把它捨棄,本來有的要讓它恢復;決定不是你修得的、你新得的,本來有的,恢復而已!

這段經文裡面,前面《大智度論》裡頭說的覺跟迷兩首偈,後面引用龍樹菩薩的解釋,解釋得好,「是中不離四句者為縛,離四句者為解」。你分別執著這四句就是迷,你不分別、不執著這四句就是覺。這四句就是前面我們念的《大智度論》上兩首偈,「若人見般若,是則為被縛。若不見般若,是亦為被縛」,第二首偈「若人見般若,是則為解脫。若不見般若,是亦為解脫」,這兩首偈,兩個四句。執著就迷了,不執著就悟了。

所以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善學者」,會學的人,「離言說相」,不執著言語,文字是言語的符號,不執著言語就是不執著文字,離言說相;「離名字相」,名詞術語,般若、解脫都是名詞術語,懂得它的意思,不要去執著;「離心緣相」,心緣是你去研究這個怎麼講,這是什麼意思,沒有意思,愈研究愈錯誤。所以著就迷了,離就覺了。離是放下,著是放不下,放不下就迷了,放下就覺悟了。這個講法大家好懂,世出世間一切法可不能執著,為什麼?一切法都不是真的。

你看世尊講《大般若經》,這是《大藏經》裡頭分量最大的,六百卷!我們要把這六百卷看一遍,也得看二、三個月,你才能把這個經看一遍。這六百卷經講什麼?古人跟我們說得好,《金剛經》是《大般若經》的綱要;換句話說,六百卷是《金剛經》的細說,略說就是《金剛經》。還有更簡單的,《般若心經》,二百六十個字,它是《金剛般若》的綱要,綱要的綱要。二百六十個字,還多!我把它歸納成十二個字,簡單。世尊二十二年所講的,十二個字,「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要去執著,你要去分別,那不叫迷叫什麼?你不放下你就錯了。

這個一切法,不但包括世間法,還包括出世間法。你真正覺悟了,世間跟出世間都不存在。套句六祖的話說,世間出世間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所以大乘教裡頭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統統放下就入了,有一樣放不下你就入不了。這個道理要多想想,然後你才在一切法裡頭真的能放下,這一放下就自在,一放下就開悟。那你說,好,我試試看,我來放。放下了還不開悟,什麼原因?你那個放下也要放下,你統統放,心裡頭還有個「我放下」,還是沒放下。所以講到最後放下什麼?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心裡才乾淨。到最後告訴你,本來沒有你放什麼?正是六祖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果本來有,那你是真放下。本來沒有!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放什麼?說個放下,多餘的,哪有什麼放下!迷悟關鍵在此地。前面祖師提出來「識達有無」,那是迷悟的關鍵,你是不是真正有這個認知?真正有這個認知當下心就清淨了,心安理得了。為什麼心安?通達明白了,心裡頭再沒有疑惑了,真正得大自在。

後面的解釋,「不行而行,即無求而求。雖知理體無求,菩提無得,仍備修萬行,以感菩提,妙契中道,故能相感而相契也」。這就是老師早年教給我的「至誠感通」。至理,理達到究竟圓滿,事達到究竟圓滿,絲毫沒有欠缺。理就是事,事就是理,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性相一如,理事不二。所以你執著理,事不要了,你這個理是偏的理不是圓滿的,你能不能做到?做不到。譬如以金作器,我要器不要金,器也沒有了;我要金不要器,金也沒有了。為什麼?它是一不是二。

所以理跟事是圓融的,理跟事不相妨礙的,事要不要修?要修。成了佛應化在十法界,示現給眾生的,修行。不是說我成佛了我不要修,你們要修,我不要修,不是的。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他也不是造作,也不是故意表演給我們看,本來就是。你要體會到這一層甚深的義趣,你才能契入境界。佛經裡面講「法爾如是」,這個意思深!希望我們總得要細心體會。怎樣才能契入?事修決定不能廢止,理暫時不明沒有關係,你事修,修久了漸漸會明白,漸漸能契入。現在時間到了。

網站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 大乘無量壽經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362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