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1/04 08:26:07瀏覽588|回應0|推薦0 | |
大乘無量壽經 澳洲淨宗學院 淨空法師開示 大乘無量壽經(第一八六集)1/4 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再看「三輩往生第二十四」,上輩往生章。 《大經解》引用《安樂集》裡面一段話,「《安樂集》依《淨土論》指出,凡欲發心會無上菩提者,先須遠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法」,這段非常重要。從這段文字我們認真反省,他說的這三種我們有沒有?如果有一條,菩提心發不出來你就曉得原因在哪裡。這三條就是障礙菩提心,你不把它去掉你怎麼能發得出來? 這三條,「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這裡面就說得很清楚,我心貪著自身;於一切法當中起心動念,用現在的話說,我的利益。我的利益不能夠捨棄,菩提心就發不出來,它就障礙菩提心。念念貪著自身,這就是我們常講的自私自利。起心動念把自私自利擺在第一位,先要考慮於我有沒有好處,於我有沒有利益。所以祖師大德在此地教我們,這個要遠離、要放下。起心動念能為別人著想,這就是大菩提心。為自己著想,錯了,為我的道場著想也錯了,乃至於為我的國家著想都錯了。現在最低限度,起心動念要為整個世界著想,要為整個地球著想。 現在由於資訊發達,交通方便,環繞地球一周兩天就做到了。科學技術不斷在進步,現在快速的飛機已經研究成功,大型的客機將來環繞地球一周一天就做到了;從美國飛到中國,聽說四個小時,上午過去,下午可以回家。地球真的變成一個村,地球上所有的居民與我們是鄰居,息息相關,不是古時候那個時代交通不方便,沒有資訊,人民生活所謂老死不相往來,原因是交通不便。古時候的朋友不遠千里而來,貴客!千里,從前是走路要走十幾天,半個月才能走到;現在千里,飛機不要一個小時,這就是古今處境不相同。 從前可以起心動念考慮我們這個城市、我們這個地區、我們這個國家,今天不行了,今天要考慮到全世界,整個地球,這算不算大?不算大,在大乘教裡面,這是人天法。心量大的,他所思考的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這是菩薩,我們真的比不上他。諺語所謂「量大福大」,佛菩薩的福比我們大,為什麼?他起心動念是遍法界虛空界;我們今天起心動念到整個世界、整個地球,不錯了!所以我心貪著自身,這是迷惑的根本。 六道眾生哪個不貪著自身?所以他出不了六道。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就是我心貪著自身變現出來的,六道不是真的!這個念頭沒有了,六道就沒有。所以祖師在此地教導我們依智慧門,不求自樂。中國古聖先賢在《禮記》裡頭教給我們,「曲禮」,《禮記》的第一篇,「安安而能遷」,就是這個意思。兩個「安」,就是你身安心也安,身心都安穩。這是說你自己的生活過得很幸福、很快樂,可是眾生有苦難,需要你幫助,這時候你應該捨棄幸福安樂的生活,去為苦難眾生服務。諸位想想,是不是這一句。 人真肯這樣幹是智慧,不肯這樣幹是貪欲。貪欲很重,他怎麼肯捨棄自己的幸福快樂去跟人家受苦難去?不可能,為什麼有智慧的人能做到?有智慧的人知道自他不二,整個宇宙是一體,智慧開了他就明瞭、他就見到。所以大乘教裡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是什麼?一法身就是一體,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那要不要照顧?當然要照顧,眾生有難就是自己有難,眾生快樂才是自己快樂。自己快樂眾生不快樂,有智慧的人、有慈悲心的人決定不能忍受,不需要人來請,自動就去了。這就是教裡面所講的,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眾生有苦難,佛菩薩自然而然就到那裡去應身去了,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當跟他說什麼法就說什麼法。 我們要明瞭佛法的綱領,佛法總的原則,佛沒有定法。今天早晨有同學傳話給我,北京那邊同學拍電視劇,佛教裡面的故事,問我應該用什麼樣的服裝、用什麼樣的顏色?我就教他原則,佛沒有一定的形相,沒有一定的儀式,也沒有一定的法可說。佛說法依據什麼?依據現前眾生的需要。所以佛在經上把法比作藥,眾生是有病的人,你看他害什麼病你就給他什麼藥,藥到病除,這個教化的效果就圓滿了,哪有定法?你一定要了解現前社會大眾他們歡喜什麼,在他們喜愛、歡喜裡面,你要有能力辨別邪正,避免邪法,弘揚正法,正法是他喜愛的,他就很樂意接受,要懂這個道理。佛的衣著要端莊、要大方,人人看了能夠喜愛,沒有定法。所以大家可以研究,可以參考,多徵求大眾的意見,綜合大眾的看法再做出決定,就避免過失。 現在整個社會動亂,我們要做出安定,這就是對治。世間人都自私自利,貪著自身的利益,那我們怎麼做?我們要反其道做出無私無我,一切心行都是純粹為利益眾生。事情做好了、做圓滿了,功成身退,名聞利養絲毫不沾,做出樣子來給人看,叫人去反省,叫人覺悟。講沒有用,講的話好聽,你能做到嗎?我做不到,你也做不到。我們必須要做出來給人看,這是有智慧,這是覺悟的人他才會幹這個事情。這種事情在現在社會人叫做傻事,有智慧的人,傻人!傻人幹傻事,傻人有傻福;他們不傻,說我們很傻。我們甘願做傻人,他不知道傻人快樂。 「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這是我們凡夫的大毛病,就是有無安眾生心。我們從來沒有想到眾生的安樂,只想到自己的安樂,沒有想到眾生的安樂。諸位如果要懂得這個意思,人要知道眾生的安樂,你還能做傷害眾生的事情嗎?自然就不會做了。念念都要為眾生安全、幸福、快樂去著想,我要怎樣去幫助他。眾生得到安樂,我們就法喜充滿,不需要眾生回報。如果有眾生回報的意念,還是輪迴心,為什麼?前面講的自私自利還是沒放下,真正放下自私自利哪有回報的念頭! 佛教導我們,把我們每天所修積的功德都捨掉、都放下,布施給一切眾生;佛家的術語叫「迴向」,迴向就是這個意思。不居功,我有功德、我有福報,不要自己享,施捨給一切眾生,讓大家去享,這就對了。人頭一個要學無我、無私,這是第一個要學的,可是世間人他害怕,我統統都捨掉了,我的生活怎麼辦?真發生過這個事情。我們這麼多年來在講堂裡常常教人布施、持戒、忍辱,教這些,大陸上同修他真這樣做了,家也不要了,工作也辭掉不要了,統統都放下了,不到一個月寫信給我:法師,現在我一無所有,我的生活吃飯都成了問題,現在怎麼辦?這就是天天在聽沒有聽懂,把意思錯會了。 像前面我們一開端,開頭「捨家棄欲」,你真的把它捨棄,你以為你成就了,你沒成就,為什麼?沒有捨。捨不是叫你捨事,是叫你捨那個念頭!你念頭沒有捨,你心上沒有放下,不是叫你事上放下。事上放下,釋迦牟尼佛果然是在事上放下,他又何必講經說法四十九年那麼辛苦?放下!幹那個幹嘛?可見得他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統統捨掉了,積極的為眾生服務。為眾生服務的項目眾多,無量的項目裡面最重要的項目,怎麼樣教眾生覺悟,所以他選擇的是教學,一生從事於教育工作,這個教育是現在所講的社會教育。 要用現代人的觀念給釋迦牟尼佛定位,釋迦牟尼佛他一生所作所為,在這個社會上他是個什麼地位?現在人來說,他是一位社會教育家,這大家都肯定。一生從事於教學工作,精進不懈,他沒有放假的日期。在經典上我們看到,每天教學是二時,二時講經。印度的二時就是我們現在的八個小時。印度人把一晝夜分為六時,白天三時,晚上三時,所以它的一時是現在的四小時。每天跟大家上課八個小時,世界上到哪裡去找這麼好的老師,四十九年沒有一天休息過,這種敬業的精神、積極的精神到哪裡去找。佛教我們精進,他真做到了,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做出究竟圓滿的奉獻,沒有一絲毫自私自利。 眾生覺悟了,心就安了。迷的時候不安,身心不安,每天提心吊膽,患得患失,不知道事實真相,生活在憂慮疑惑之中,他怎麼不苦?他身心怎麼能安穩?尤其是生活在現前這個動亂的社會,如果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心就安了。像禪宗二祖慧可見達摩祖師,祖師問他:你有什麼事情到這裡來?他說:我心不安,請大師給我安心。達摩祖師就跟他說: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這是教學,這句話提示他,讓他回光返照心在哪裡。畢竟他是一個修行人,在將悟未悟這個關頭上,達摩祖師這一點,他回光返照,說我「覓心了不可得」。你叫我拿心,我回頭想想,心在哪裡?找不到。《楞嚴經》上,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釋迦牟尼佛對阿難七次徵心了不可得。達摩祖師說「與汝安心竟」,我把你心安好了。在這一句話當中他就悟過來,省悟過來了。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