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9/12/10 08:27:33瀏覽299|回應0|推薦0 | |
大乘無量壽經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淨空法師開示 大乘無量壽經(第一八0集)1/4 諸位同學,請看經本,「三輩往生」第一段。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我們念到這一段。古大德對於這一大段,也就是此地講的這一品「三輩往生」,以及下面一品「往生正因」,這兩品一大段的經文,自古以來,祖師大德講得最詳細,也註得最豐富。當中的原因我們可想而知,因為它關係到我們這一生念佛能不能往生,關鍵在此地。首先要斷疑生信,這比什麼都重要。疑情要斷盡,信心才堅定,信心才清淨。堅定的信心,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就起感應道交的作用。信心清淨,《金剛經》上說「則生實相」。實相是般若,實相就是法性、就是佛性。所以信心清淨,真心本性就能現前,「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哪有不現前的道理! 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跟我們講信願行,他講得很透徹,序分裡面有信願行,正宗分裡面有信願行,流通分裡頭還有信願行,所以信心多麼重要。我們今天一般學佛的人,說實在的話,信心不足!就像浮萍在水面隨波逐流,沒有定性。今天社會風氣實在講就是大風大浪,隨著社會的欲求,現在人講追求,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自自然然起貪瞋痴慢。對於聖教總有懷疑,科學講拿證據來,聖教拿不出證據。雖然古德有許多文字留下來,現在人看到這些東西,總以為這是勸善的,未必是真的。有這麼一個懷疑,信心就破壞了,信沒有了,哪來的願、哪來的行?所以雖然一生修淨土,最後不能往生,比比皆是。 下面這是介紹,「晉代劉遺民,與廬山遠公同會念佛者也。往生在遠公前」,他是早年走的,往生的。「遠公臨終,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遍虛空法界就是一尊佛,這個相很多人見過,我也見過一次,身滿虛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這個相真是無比的殊勝,這是見佛,西方三聖,這是講遠公大師臨往生的時候這個相現前。 再看極樂世界的環境,「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這個境界跟《無量壽經》上講的一樣。所以經典,在沒有往生之前,我們看到這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介紹,看了之後心裡頭明瞭,自然生起無限的嚮往;將來臨終現相現前,一定跟經上講的是一樣的,這就沒有錯。如果跟經上講的不一樣,那就不是真正極樂世界,你就不能去。可能是你的冤親債主,或者是魔王變現境界來誘惑你,你看這個境界好,以為這就是佛境界,好了,你上當了。這個事情,諸位要是仔細看《楞嚴經》,《楞嚴經》最後講五十種陰魔,講五十種不是五十個,每一種裡面是無量無邊,沒有法子計算,五十大類。那個境界現前,我們凡夫決定沒有辦法辨別它是魔境界,它也有金色光明。 學佛、學道最後到魔境界的人不在少數,所以學佛最難得的是正知正見,這比什麼都重要。正知正見從哪裡來的?當然你要是開悟了,那沒有問題;你沒有開悟,中下根性的人,正知正見完全從經典上來,經典上是佛知佛見。我們自己想的跟佛經上講的不一樣,這個時候怎麼辦?要捨棄自己的妄想,接受經典的教誨,這就對了。經念多了,念熟了,自自然然變成自己的知見,這就叫入佛知見。這個入,入得不深;自己真正契入,那就深了,證得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是自己的境界。證得之後才知道彌陀跟自己是一不是二,唯心所現。西方極樂世界是自己心性變現出來的,不是外面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你真契入,那就有深度。契入之後,生西方淨土生實報莊嚴土;自己沒有證得,生凡聖同居土。自己不要分別,凡聖跟實報不二,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無比殊勝之處。 既然不二,為什麼又叫凡聖同居土、又叫實報莊嚴土?習氣沒斷,就像《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二個階級一樣,這我們在大經裡面講得很透徹。所以這種階級,西方淨土四土三輩九品也是階級,剋實而論,不能說有,不能說無。你說有,確實沒有,平等法界;你說無,往生西方世界的人程度真的還是有淺深差別不同,那是什麼?無始無明煩惱習氣沒有斷得乾淨,每個人所斷的淺深不一樣,自然有高下的差別。理事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白,事上沒有跡象,理上有。所以到西方世界,明心見性生到華藏世界,要不要修?還是要修,那裡面的修法跟我們這個地方的修法完全不相同,我們這個地方一切都落在痕跡,都有跡象,他們修行沒有跡象。到哪裡修?感應道交就是修,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應以什麼身教化就示現什麼樣的身相,沒有一定的身相,沒有定法可說,總得要清楚、要明瞭。 所以看到西方依報的境界跟經上講的相同,遠公見到的時候跟大家講,他也是一生當中見過三次極樂世界,從來沒跟人說過,往生那天這個境界又現前,他才跟大家說:過去我見過三次,現在又現前,我應該要走了。別人問:你見到是什麼樣子?遠公說:跟《無量壽經》上講的一模一樣。確實增長大家的信心。佛告訴遠公大師說,「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你看,往生前七天,阿彌陀佛來安慰他,跟他說得這麼清楚、說得這麼明白。諸位要知道,佛祖沒有妄語,沒有誇大,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這個如語很重要,如語就是跟事實真相完全相同,這怎麼會騙我們?他能做到,我們人人都能做到,為什麼不幹?不但見到阿彌陀佛、觀音、勢至,這是七天之前,還見到蓮社前面往生的人都在阿彌陀佛的身邊。他舉了幾個名字,「佛陀耶舍」,這是印度人,也參加了慧遠大師的蓮社,他先往生的。慧持法師、慧永法師、 「劉遺民生前三度見佛」,往生之後,隨阿彌陀佛來迎接遠公大師,「是則居士上品生之又一證例也」。這些話都是說明古大德曾經講,上品往生是四地菩薩以上,中品往生是三地菩薩以上,這個說法不正確。善導大師曾經給我們說過,「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這說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這個地方給我們舉出證明;品位高下不在出家、在家,不在這個。我學佛當初,沒有出家之前跟章嘉大師,大師跟我講「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出家是個形式,這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實質,實質的出家就是離欲。我們講席當中常常講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我常常講這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有一個放不下,恐怕對你念佛往生會產生障礙,這一次機會你就錯過了。 你要想真的往生,知道往生利益不可思議,你要是不往生,你來生一定又搞輪迴。輪迴很難往上升!那你自己心裡頭要好好的盤算盤算,你這一生善念多、善言多、善行多,你才能得人天福報;如果在這一生當中,我們的心不善、言論不善、行為不善,那來生肯定是三惡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擺在我們自己面前,你可以欺騙人,你騙不了佛;你可以欺騙一切眾生,你騙不了法性。這種業因果報,法爾如是,自自然然形成的。所以我看到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