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第一八0集)3/4
2009/12/12 08:12:05瀏覽239|回應0|推薦0

大乘無量壽經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淨空法師開示

大乘無量壽經(第一八0集)3/4  2006/2/23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黃老居士解釋《無量壽經》裡面的「發菩提心」。他說「粗釋:首引大經,以明功用」,大經就是指的《無量壽經》。淨影、道綽、善導這幾位祖師大德都稱《無量壽經》為大經,這是淨土宗的大經。天台大師他雖然沒有稱大經,他稱為大本,《彌陀經》稱小本。這些祖師大德們常說「菩提心實為往生淨土之源」,源就是本源,就是根本。「源者,本也。故知,若不發此心,縱然勤修,亦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終不能往生也」。這個話太重要!菩提心確確實實不但是往生,凡是學佛,八萬四千法門,大乘法的根就是菩提心。

小乘法,小乘人沒有發菩提心,所以他最高的境界只能證阿羅漢,決定不能夠明心見性,在四聖法界裡頭我們稱之為聲聞(阿羅漢)、辟支佛。再往上去一定是迴小向大,就是發菩提心,一發菩提心就迴小向大,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大乘法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淨宗是大乘,不發菩提心怎麼行?怎麼能成就?大乘八萬四千法門,為什麼現在修學大乘的人很多,而成就的人很少?讀了這段開示,我們應該明白,應該覺悟,為什麼不能成就?沒有發菩提心!換句話說,菩提心是真心,凡夫用的意識心是妄心、分別心、執著心,妄想這是妄心不是真心,用妄心怎麼可能有真正的成就?

我們要問,菩提心經論上講得很多,《觀經》裡面講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起信論》裡面所講的「直心,深心,大悲心」。於是就有人懷疑,自古至今有不少念佛人不認識字,他什麼也不懂,只會念一句阿彌陀佛,什麼叫深心、大悲心,統統不知道,為什麼這些人也能往生?《淨土聖賢錄》裡頭有,《往生傳》裡頭也有,而我們現實看到一些念佛人,農村裡面的阿公、阿婆念佛往生,瑞相希有,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預知時至,不生病,他也沒聽過經,他也沒有念過經,人家教他念一句阿彌陀佛,他就老實念。

再像近代的,諦閑法師那個念佛的鍋漏匠,這個故事很多人知道。倓虛老法師早年在香港常常提起,勉勵大家。不認識字,沒有學過經教,雖然跟諦閑老和尚出家,他跟諦閑老和尚同鄉,小時候在一起的玩伴,由於家裡面清寒,沒有念過書,什麼都不懂。跟諦老出家,諦老也是沒有辦法,就教他念一句阿彌陀佛,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將來準有好處。他聽話!就這麼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念了三年,你看站著往生,在鄉下。鄉下人趕緊給諦閑法師去報告,你那個徒弟已經往生了,站著走的。諦閑老和尚趕緊趕到鄉下去,一個往返三天,他站了三天,死了以後站了三天,等諦閑法師替他辦後事。

這個人沒發菩提心,他怎麼能往生?如果你要剛剛看到《四帖疏》裡面講的深心,深信心,這段話你就明白了。我們要問,鍋漏匠有沒有深信自己業障深重?這肯定有;對於阿彌陀佛接引往生他有沒有懷疑?沒有懷疑。只要對這兩樁事情有深信心,知道自己罪業深重,除了念佛求生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能脫離苦海,深信阿彌陀佛接引,決定沒有疑慮,這就是大菩提心。你看誠心誠意去念,具足了至誠心;有這個信念,那就具足了深心;念佛的效果,三年這麼樣自在瀟灑站著往生,這就是迴向發願心。做給大家看,讓不信的人相信,信的人信心加深。你們想想,他是不是菩提心具足?真具足了。

凡是這一類人往生,你細心去觀察,決定他是一個厚道的人,是個老實人、忠厚人。知道自己苦,苦是自己罪業深重,前生沒有修福;對老師的教誨,佛陀教誨他沒有接觸到,經典沒有接觸到,老師的教誨深信不疑,依教奉行,他成功了。我們自己好好認真反省反省,跟他兩個比一比,他那些長處我們有沒有?我們這一生造的罪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想想他有沒有?他沒有。他一心一意就是念佛求生淨土,對這個世間沒有絲毫留戀,沒有絲毫貪著,所以他成功了。

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如果沒有菩提心,就像什麼?樹木花草沒有根,沒有根是瓶栽的,花瓶插的花,幾天就枯死了;沒有源的水,水從哪裡來?枯乾了。菩提心像是泉水、水的源頭,像是樹木花草的根,有這個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我這麼多年來,用最簡單的方法來幫助我們的同學們,大家一起來共修,我把菩提心講了二十個字,好懂,「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菩提心;「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菩薩行。我一生所學的、所修的、教人的沒有離開這二十個字,講經、說法也沒有離開這二十個字。誰能夠理解?誰能夠體會?真的,真正理解、體會的人不多!看到這二十個字歡喜讚歎的人有,很多,真正體會契入的人不多。歡喜讚歎得不到實際上的利益,真正體會、真正契入你得大利益。

下面「云何以下,申明其義。蓋菩提者,覺也。無上覺即佛也。是故菩提即無上佛道之名」。菩提是梵語,古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菩提心就是覺心。一念覺,凡夫成佛;一念迷,你就墮落在凡夫。凡夫跟佛的差別在哪裡?沒有差別,覺迷不同而已。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講得詳細,無上正等正覺印度人稱之為佛,正等正覺印度人稱為菩薩,只有正覺,印度人稱之為阿羅漢。羅漢是正覺,菩薩是正等正覺,佛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名號。

「發心作佛,即發起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心。蓋能發如是心者,本來是佛」。這段開示非常重要,人應該有這樣的志向,你才會有成就。我過去讀《壇經》、講《壇經》,我的感慨很深,我們細心去觀察,學佛的人很多,你要是問他:你為什麼學佛?絕大多數的人在佛門當中求一點福報,求升官發財,求兒求女,求保平安,求健康長壽,沒有聽說過我學佛是要求作佛的,只有在《壇經》裡面看到六祖惠能。他到黃梅見五祖,五祖就問他:你來幹什麼?他直截了當說:我來是想作佛的,不求其他。這還得了!發心作佛,他果然達到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達到了。

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要清楚、要明瞭,我們今天沒有成就,沒有發這個心!出家了,發什麼心?發心做個大法師,甚至於還要發心我生生世世都做法師,做法師不錯,有很多人供養,糊塗到所以然!你這一生做法師,發願來生做法師,你真能做得了嗎?說老實話做不了,為什麼做不了?善惡的業感你有沒有想到?你做法師,你是善念多還是惡念多?不要說別的,佛教給我們的淨業三福你做到沒有?「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做到多少?「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做到幾條?如果完全都沒有做到,那就太可怕了,那是什麼?古人所講的「地獄門前僧道多」。

所以你應當要知道,印光大師為什麼一生不給人剃度、不傳戒、不做住持、不做當家,寺院裡執事他一概不要做,他做清眾,什麼道理?往生之後人家稱他為祖師,他自己在世的時候絕對沒有這個念頭。《文鈔》是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就流通,那個時候的《文鈔》,我還看過那個本子,《印光法師文鈔》,不是大師,法師。往生之後人家才稱他為大師,在世的時候如果有人稱他大師,他一定把他臭罵一頓,太過分了。大師是對什麼人說的?對佛的稱呼,《無量壽經》講的大導師,是對佛的尊稱。菩薩都不敢稱大導師,菩薩稱大士,你稱大師,比觀音、勢至還要高一層,你敢當嗎?不敢當!這都是常識。

想想印祖為什麼不給人剃度?那就是剃度很容易、傳戒很容易,你做不到!出了家,不能為佛爭光,也就是你不能夠光大佛門,你就有罪過,現在講你破壞佛教的形象。你的思想、見解、言論讓社會大眾產生了誤會,「出家人就是這樣子的」。人家瞧不起你,就是瞧不起整個佛法,你這個罪多重,這就是古人所講的「地獄門前僧道多」,就是這個意思。你不出家你沒有破壞佛的形象,不會墮地獄;你這一出家,沒有依教修行,你就破壞佛教形象。所以這一點你要真正想想,非常寒心!

今天出家在家的同學們,自己要回頭認真的去反省,我有沒有破壞佛教形象?如果你自己真的破壞佛教形象,那你就要曉得,你跟瑩珂法師一樣,決定墮三途。他知道恐怖,決心求往生,不往生肯定墮三途;你不怕墮落,還是一樣在作威作福,這還得了!佛法的形象是什麼?我們提出來五個科目,這五個科目就是佛法形象。淨業三福你做到沒有?六和你做到沒有?三學、六度、普賢十願?我們提倡五個科目,這是佛教形象,從自己本身做出樣子來給大家看。我們套一句西方宗教家所說的,「一切榮耀歸主」,這一切的光榮,別人的讚歎,我們歸佛,不能歸自己。我自己守規矩、持戒律,這應該的、本分的,一切榮耀要歸佛法,一切榮耀要歸僧團。僧團不是自己這一個道場,是全世界的佛法,你要有這個大的心量,不能給佛法丟人。當然,這些事情與眾生的福報有關係,與自己的福報有關係。

網站首>淨空法師報恩講堂> 大乘無量壽經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3517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