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第一七九集)1/4
2009/12/06 11:36:33瀏覽263|回應0|推薦0

大乘無量壽經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淨空法師開示

大乘無量壽經(第一七九集)1/4  2006/2/22 

諸位同學,請掀開經本,《無量壽經.三輩往生第二十四》。我們從經文看起,從上輩。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裡頭有三個小段,上一次我們講到黃老居士的註解,引用本經第七品,就是「必成正覺品」的偈頌。這個偈頌很重要,凡是重要的,我們多念幾遍、多講幾遍,準有好處。要知道,我們今天所做的是學佛,不是搞佛學,佛學跟學佛總要記住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事情。學佛要像一尊佛,佛是什麼?佛是覺者,學佛就是學一個覺悟的人,明白人,這個意思要懂,決定沒有迷信,迷信那是不學佛,為什麼?他不覺;覺了就不迷,迷了就不覺。我們是個迷惑顛倒的人,現在我們想學一個覺悟的人,覺悟的人就叫做佛。「佛」這個字是印度話,印度人稱佛陀,意思就是覺悟的人,覺者。這些道理都要懂。

這首偈子前面我們也已經說過,但是沒講完。「令彼諸群生」,群生就是一切眾生,「長夜無憂惱,出生眾善根,成就菩提果。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這幾句偈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他的方法,怎麼去?你看他的方法非常善巧,他說我取個名字,我的名字叫無量壽,無量壽是中國翻譯的,印度話就是「阿彌陀佛」。他取這個名號,叫人常常念這個名號。這個名號是什麼?這個名號是我們自己的性德,這個名號是我們的真心。

梵語「阿」翻成中國意思是無,「彌陀」是量,「佛」是覺,所以這個意思是無量覺。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過去現在未來,此界他方,你都能夠覺而不迷,這就叫阿彌陀。這個意思,這個世界上其他宗教裡面對於神的讚歎,說神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實際上,阿彌陀佛裡頭含著這個意思。你覺就能,你不覺才不能,無量覺那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知自然就是無所不能。宗教裡面對神的讚美,在佛法裡面對我們自性的顯示。阿彌陀佛是誰?阿彌陀佛是自己,不是別人,不是外面的。所以這個名號好,叫你天天念,把你自性阿彌陀佛念出來。

自性阿彌陀佛在哪裡?本來就是,現在也沒有變更,問題在哪裡?是你迷了自己,你不承認自己,這就沒法子。所以諸佛菩薩大慈大悲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就這麼一句話,我們現在可憐是不認識自己。如果我將來還有那麼長的時間的話,我是預定我們的《華嚴經》再五年,頂多七年,不超過七年,《華嚴經》圓滿。圓滿之後,我想把淨土五經一論講一遍,再有時間,我一定會把《大佛頂首楞嚴經》跟大家講一遍。那個經好!把這些事實真相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我們有這麼多年薰修的底子,來接受《首楞嚴經》,我相信縱然不能大徹大悟,大悟的人應該有一些,聽了之後積小悟成大悟;換句話說,你能夠肯定自己,認識自己,還不能夠完全把境界轉過來,轉過來你就叫佛陀,你就成佛了。所以轉不過來,你能夠認知,能夠肯定,這就相當可觀,接近明心見性的邊緣,那是大徹大悟,所以這個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現在的人,會念的人很多,到處都有人天天在念「阿彌陀佛」,但是怎麼樣?他念的是西方極樂世界那個阿彌陀佛,他不是自性阿彌陀佛。西方世界的阿彌陀佛是自性阿彌陀佛的化身,這個道理知道的人不多。你們常常做中峰禪師《三時繫念》的法事,中峰大師在《繫念》開示裡面講得很清楚,此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此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那個心很難懂,可是他把那個心講得也很清楚,心有肉團心、有緣慮心、有靈知心。真心是什麼?真心是靈知,靈明覺知,《楞嚴經》上所講的見聞覺知,這真心。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它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所以你要是真正明白,真正體會到,就像宗門大徹大悟的人常講的「頭頭是道,左右逢源」,「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你只要找到了,只要回過頭了,你的智慧、德能、相好圓滿具足,與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這是真的。我們一生能不能做到?大心凡夫就有可能。所以說來說去,心量一定要拓開,與任何人、任何事物不要計較,這一計較怎麼樣?跟別人那種利害得失叫雞毛蒜皮,對自己的損失是太大太大,為什麼?障礙這一生不能見性,不能成佛;你要能夠見性,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土上上品往生。

前面跟諸位說過,善導大師的話要記住,「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我們今天遇的緣殊勝,無比的殊勝。我感激老師、我感激護法,我這種感激在這個世間很難找到第二個像我這樣的,什麼原因?我契入了,我明白了,從內心深處生出來的感恩。一般人?一般人連心都沒有找到,什麼叫心不知道,多半人都把緣慮當作真心。緣慮是什麼?分別心執著心,把這個東西當作心,這不是的,為什麼?那個心是有生滅的。執著有生滅,分別有生滅,妄想有生滅,離開這個,那就是真心!只要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真心就現前。真心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中觀論》上講的八不。這個境界裡你才真正得大自在,真實智慧就現前。

所以這個偈頌末後兩句,「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這兩句是果德,你所證得的果報跟諸佛沒有兩樣。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留意的,黃老居士說得很好,「可見憂惱凡夫,一登彼土,悉皆身真金色,妙相如佛,圓滿具足」,他說得很好,他說得沒錯,你說這種殊勝的利益你到哪去找去!別說你一生找不到,生生世世,無量劫來你都沒有找到。這一生當中,緣生,遇緣不同,你遇到這樣殊勝的因緣,這個事情就在眼前。可是你的眼睛要放光才行,為什麼?你才能照見;如果你眼睛不放光,在你面前不認識,當面錯過,你說這多可惜。

聽經聽幾十年,你還沒有聽懂,什麼原因?你煩惱習氣沒放下。所以說來說去,還是諸佛菩薩那個老的教學方法,戒定慧三學不能躐等。古時候教學嚴格,成就的人多,大成就的人少,小成就的人很多;現在大成就沒有了,小成就也很少了。科學技術是突飛猛進,可是倫理道德、戒定慧三學是大幅度的衰退,不是三學衰退,是我們自己學習衰退了。這個事實真相總要清楚、總要明瞭。我們應該如何來補救?那就是我們要補習戒定,沒有戒定決定不能開慧,你聽講只能聽個皮毛,只聽到的是言說,言說裡面含的意義你沒有聽到,你沒有領會,所以你得不到受用,你得不到法喜。

戒最重要,對我們現階段,戒最重要。戒是什麼?弟子規是戒,十善業是戒,高的就不要談了,這是根本的根本,你有沒有?如果你要是有十善業、有弟子規,你就很少犯過失,處事待人接物,日常生活工作,你會很愉快、很快樂,很少過失。我們今天生活不快樂,工作很辛苦,待人接物都是滿腔的怨氣,這是什麼?迷!如果落實弟子規,這個現象全部都改善了。然後你聽經你能聽得懂,你沒有這個東西你聽不懂,你就是跟著我三十年、四十年,你還是聽不懂。你能夠持戒,你能夠依教奉行,那我講的東西你就會懂。一定要真幹!

要放下,放下煩惱習氣,放下一切不善;不善的念頭、不善的思惟、不善的言論、不善的造作,統統放下。十善的反面是十惡,不善,弟子規的反面統統放下,那麼弟子規、十善業道不難修。弟子規、十善業是我們的本善,「人之初,性本善」,不是學來的,本來就是這樣的。現在變了質,完全不一樣,迷了,迷失了真心,迷失了本性,所以才造作一切不善。由於一切不善,變現出三途惡道。

外頭境界是隨著念頭在轉變,所以佛在大經裡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裡頭想的自私自利,想的名聞利養,想的是貪瞋痴慢,那這個一真法界變成什麼?變成餓鬼、畜生、地獄。幾個人念念當中想的是弟子規?想的是十善業?給諸位說,你念念這個思想行為跟弟子規相應、跟十善業相應,你就決定不墮三惡道,你在哪裡?你在人天兩道,你才真正是個人,你來生不失人身,來生可能比這一生過得更好、更有福報;如果你的思想言行跟它相違背,你就不是人!我說的話很不好聽,但是真話,為什麼?你來生不在人道,在三惡道。這個話絕對不是罵人,說的是事實真相。

從人道的基礎上才建立菩薩道、佛道;菩薩道是大乘,佛道是一乘。《法華經》上講「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就說的這個意思,一乘法,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像我們這樣的人,這樣的凡夫,罪業深重,能不能契入一乘境界?答案是肯定的,能,就是善導大師講的「總在遇緣不同」。緣你要認識,這就是你的善根福德,你要認識它。你把它抓住,福德,認識是善根;你抓住,不把這個機會放棄,這是福德。所以《彌陀經》上常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條件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這三個條件。

網站首>淨空法師報恩講堂> 大乘無量壽經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3517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