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2/03 08:25:17瀏覽282|回應0|推薦1 | |
大乘無量壽經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淨空法師開示 大乘無量壽經(第一七八集)2/4 為什麼我們對於極樂世界信心總是不足?願望總是不懇切?為什麼?貪戀這個世間,這是我們不能往生最大的障礙。只要把這個障礙放下,把這個障礙捨棄掉,我們這一生念佛往生就有把握。所以道場的建立是為佛法建立的,與我不相干,是為大眾,供養大眾在此地如法修行,這樣的念頭就對了。什麼時候把這個道場放下?現前就放下,不是等到再過幾年,等我老死之後再放下,那時候來不及了,現在就沒有這個概念。現前是臨時照顧,照顧幾年看看有人能夠承當就交掉了。 你看看民國初年虛雲老和尚,禪宗的,你看看老人家的傳記,一生修廟、建廟,很難得,建好之後找一個年輕有修行的人,請他來做住持,交給他,再也不過問。一生搞的是建廟、修廟,給我們做了榜樣,「捨家棄欲」,老和尚做到了。老和尚不求西方淨土,他求彌勒淨土,真的往生,他確確實實是在彌勒菩薩大會當中,他修彌勒淨土,如願以償。將來彌勒菩薩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龍華三會,他們是彌勒菩薩的上首弟子,像舍利弗、目犍連這種身分一樣。不容易,真放得下! 印光大師給我們做示現的,他老人家一生不蓋廟、也不修廟,專門做印經弘法教學的工作。這兩個老人給我們的啟示很大,都是捨家棄欲。可是兩個人表現的不一樣,表現的都有道理,都是為正法久住,都是為利益眾生。虛老和尚比較著重在硬體設施,印祖則偏重在實質的教學,我們要能夠體會得到。他們為什麼會這麼做?緣不同,隨緣而不攀緣。我們這一生統統是隨緣,從來沒有意思想建立道場。我學佛的時候, 這個時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倫理道德的墮落達到谷底,用儒來救世間、用佛來救世間都來不及,唯有用因果來救世間還行。雖然很多人不相信,他聽多了、看多了,不得你不信。我們在最近這些年來,遇到這些事情太多太多!前幾天山東同修打來個電話,雖然沒有看到人,從電話裡面聽到音聲,非常淒慘,那是什麼?靈鬼附身,惡道裡面的靈鬼。餓鬼道的、地獄道的、畜生道的,苦不堪言,來求救,求超度。人數之多,不計其數。 前天晚上半夜, 現在國內、國外都有機緣請我去辦學校,我聽了很歡喜,我也很讚歎,我會不會去辦學校?不會,為什麼?辦學校的人太多了,出家人裡許許多多法師都辦學,我又何必去湊熱鬧?這個事情有人辦,很好,歡喜讚歎。那我要幹的是什麼事情?別人不幹的事情,也是挺重要的事情,別人不幹,那這個事情我們要幹,我們有使命、我們有責任、我們有義務不能不做。這是 我本來以為佛學跟學佛是一樁事情,他跟我說不是一樁事,兩樁事,我就明白了。學佛是要學釋迦牟尼佛,淨宗學阿彌陀佛。我們供養阿彌陀佛,那是什麼?那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典型。我們常常看到他,不要忘記我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這叫學佛。你要供養觀世音菩薩,你就要記住,天天看到觀音菩薩像,我要學得跟觀音菩薩一樣,我就是觀音菩薩,這叫學菩薩。搞佛學的人那個不一樣,他可以把經講得頭頭是道,天花亂墜,自己做不到,自己還是隨順自己的妄想、煩惱、習氣過日子,那叫佛學。我這才搞明白了。 那你也就懂得我為什麼不去辦學校,學校是搞什麼?搞佛學。我今天要搞的,要搞學佛。學校,你看有很多人希望我去辦個孔子大學,那是什麼?儒學。我今天想做的,做一個孔子書院,規模很小,人數不多,學儒;真有幾個志同道合的人,學孔子、學孟子。如果這個時代能夠再出十個、二十個孔子、孟子,天下太平,這個重要!我也是在搞教育,跟大家搞的不一樣。 佛教育,我們要認真學佛,無論是學儒、學佛,第一個條件,百分之百的落實《弟子規》。《弟子規》要是做不到,你連個好人的資格都沒有。你看佛經一展開「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是有條件的,不是無條件的。這個條件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我們今天為什麼做不到?沒有弟子規,從小就沒有受到好的教學,原因在此地。我們真正要回頭,這是真修懺悔法,回頭是岸,回頭學《弟子規》,務必把弟子規學好,我們這個團體自自然然就是六和敬的團體。「見和同解,戒和同修」,這兩條就是建立在弟子規、十善業道的基礎上。沒有十善業道、沒有弟子規,這兩條就落空,落空了後面四條就沒有了。雖然是身同住,口有諍,意不能同悅,各人有各人的意見,各人有各人的煩惱習氣,和不了。 所以和睦的基礎,在我們本經就是覺正淨。覺正淨是三寶!我們的心要覺、要正、要淨,經題上的清淨,就是清淨心;平等,正知正見;覺,這就心安。只要把經題做到,這經題是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就是弟子規、就是十善業,我們不能不重視。如果不在這上下功夫,你是搞佛學,你不是學佛,這是我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上輩往生」的第一段,我們把經文再念一遍: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下面一段,這講善導大師的話,這說得好,「古說之非,幸得唐善導大師,廣引經論,力破舊說」。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裡面就說得好,他講「定善,及三輩上下文意」,看《觀經》的定善,「總是佛去世後」,佛不在世間,「五濁凡夫」,這個世界五濁惡世諸位都知道,五濁凡夫就是指我們現在這些人,「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這個有異就是不同,遇緣不同,所以才有三輩九品的差別。 底下就說得更清楚,「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這就說得很清楚。「以惡業故,臨終藉善,乘佛願力,乃得往生。到彼華開,方始發心。何得言是始學大乘人也」。這就是說得很清楚、說得很明白,我們要相信二祖所說的話。善導大師是淨宗二祖,初祖是慧遠大師,二祖是善導。傳說當中,善導就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他是唐朝時候人,那個時候日本跟韓國派遣許多的高僧到中國來留學,修淨土的幾乎都是善導的學生,所以善導在中國好像不甚流行,可是在日本很流行,到處看到善導寺。一看善導寺,你就曉得這是淨宗法門的,專修淨土的。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