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2/01 08:30:50瀏覽292|回應0|推薦0 | |
大乘無量壽經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淨空法師開示 大乘無量壽經(第一七七集)4/4 你看看禪宗二祖的故事,中國禪宗慧可見達摩,冬天下雪,站在門外,雪都到膝蓋,達摩還是不理他。他把手臂砍斷,拿著手臂供養達摩,達摩看到這個樣子,這表示他的誠意,問他:你為什麼?到底為什麼你要這樣做法?我心不安,求大師給我安心。達摩一伸手: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這一句提醒他,他聽了這句話,回光返照,「覓心了不可得」,他回答達摩祖師,我找不到我心在哪裡。達摩祖師說「與汝安心竟」。他整個人一下就覺悟,覺悟心就安,迷就不安,覺就安。 你看看它這個副題就是《無量壽經》上的「清淨平等覺」。心淨則國土淨,心平則天下平,覺就安,心安則眾生安,這叫什麼?自愛。你要能夠常常保持你的心清淨、心覺悟、心平等,這個人叫自愛。自愛而後才能愛他,愛他就是慈悲,大慈大悲。慈悲是平等的愛,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平等的愛叫做慈悲;有等級,有差別的,就不叫慈悲。你裡頭有分別、有執著,那是六道輪迴裡面眾生的愛,情愛,有情,情就是分別執著,那個不相應,這是講菩提心。 菩提心,要用現在的話簡簡單單給諸位說,就是自愛、愛他,這就是菩提心。你不懂得自愛,你就不可能愛他,真正愛他的人一定是自愛,真正自愛的人一定愛他。這個他,對象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物,不僅是有情眾生,包括無情。愛人,愛一切動物,愛一切生物,愛山河大地,這講到礦物!範圍之大,沒有法子去度量,遍法界虛空界。「慈悲遍法界,善意滿娑婆」,這是發菩提心。這個心是真心,這個心是阿彌陀佛的心,是我們自己本性、真心,你要把這個發出來,有這個心,想到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太容易了。 一向專念,一,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這叫一向;專念,不能夾雜,夾雜怎麼樣?你分心。決定往生。這句是全經的總綱領,總綱領是總的修行指導原則,也就是整個淨土宗修學指導的原則,你不能不懂。開頭修學一定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到什麼時候你才能涉獵其他的經教法門?覺悟了,為什麼覺悟就可以?因為覺悟他不分別、他不執著。不分別、不執著,一切法是一法,一法是一切法,這樣才行。你還有分別執著,不行,你要是一接觸你就亂了,你就迷了。 譬如世間所有一切宗教是一不是二,那你接觸沒有問題;所有一切經典是一不是二,這就沒有問題了,看再多都是看《無量壽經》,看《無量壽經》就是看一切經;甚至於看《無量壽經》也看到世間所有宗教經典,看所有宗教經典也都是看《無量壽經》,這才行,沒有到這個境界不可以,你還得真的是一門深入。所以我遇到不少人問我,儒跟佛不一樣,世間跟出世間不一樣,我們應該怎麼學習?學習之初,一定要守規矩,要聽老師的指導。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開之後就活了,活活潑潑,萬法歸一,就活了;你還不能歸一的時候,不行,你得按照規矩去做。 所以發心很重要,這個心能不能發得起來?不容易,心如果一發出來你就不是凡夫。你看《華嚴經》裡面,初住菩薩叫發心住,菩提心一發你就超越十法界。這就說明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那個佛為什麼不是真佛?菩提心雖發,還不足,不夠標準。怎麼不夠標準?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還會起心動念,雖然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他會起心動念,這就是不夠標準。什麼叫夠標準?你就明白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他只要到這個標準,馬上就超越十法界,就契入發心住,初住菩薩,法身大士。往上去,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是不起心、不動念,所以是平等法界。起心動念不平等,不起心、不動念才真平等。所以不分別、不執著,不錯了,已經算平等,但是起心動念是習氣,習氣沒斷,必須把分別執著的習氣也斷掉。話說起來容易,契入境界真不容易。所以我們這一生當中能生淨土,實在是無比的幸運,帶業往生。 下面 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包括自己的生活,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善惡要有能力辨別清楚,能夠提升自己靈性的是善,讓自己靈性墮落的是惡;幫助別人提升是善,幫助別人墮落是惡。自己要做一個好的榜樣給人看,這是善,自己給別人做不善的榜樣是惡。這裡頭差別,真的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怎麼學?不讀書不行,一定要讀聖賢書。 說到這個地方,有許多同學來找我,有人希望跟我一起修淨土,也有人很希望跟我一起學《華嚴》。真正有心向學,那就請你們要記住,跟在身邊未必有成就。像孟夫子學孔子,不在身邊,他學成了,比在身邊七十二賢超過。所以「善用其心」這句話重要,用什麼心?用菩提心,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要用這個心;用菩薩行,菩薩行是什麼?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只要你真正能夠依這二十個字,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這二十個字都相應,我們真的是同參道友,不一定在一起,不一定住在一起,不一定生活在一起,你們個個都會成就,有真實的成就。如果這二十個字做不到,天天跟在我身邊,不能成就。這要懂,要清楚、要明瞭,我們的方向、目標不能走錯。 機緣非常難得,這是經論上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最可貴就是聞佛法,聞了你能夠理解,解了你能夠實行,你能夠落實,把經典裡面的道理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經典裡面的教誨變成我們自己的生活行為,你是真的在學佛,諸佛都讚歎你,龍天善神都保佑你,這會使我們感到很大的欣慰。所以信願行,這是往生西方淨土三個條件。此地講的願行功德,當然包括信,要沒有信,你哪來的願?你哪裡會有行?我們要信彌陀之信,我們要願彌陀之願,把經上講的四十八願變成我自己的願望,行彌陀之行。信願行有了功夫,功夫得力就叫做功德。 黃老後面幾句話是勉勵我們,這是往生淨土的軌範,軌是軌道,範是模範。「若真志求往生」,你是真的有志求往生,「則當依之」,你不依這個你求往生,那是隨便說說,不是真的。「猶如明鑒,時時對照,思欲類及」,這幾句話很重要。鑒是鏡子,經典就像鏡子一樣,天天讀就是天天照,每讀一遍要好好想一想,經上所講的我做到沒有?經上所講那些過失我有沒有犯?拿著經典天天對照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依照經教的標準改過自新,這叫真學佛。你去研究裡頭的經文,這一句怎麼講法,古來哪個大德怎麼講法,那個大德又怎麼講法,比較哪一種好,那叫做搞佛學,那不是學佛,與自己提升境界毫不相關,錯了。學佛才能成佛,搞佛學,依舊是凡夫,成不了佛,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下面提醒我們,這個法門在佛法裡面稱為易行道,我們千萬不要誤會這個道很容易,那你就錯了,這個易行道是對八萬四千法門來講的。八萬四千法門來比,這個法門是易行道,其他的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個法門我們稱它作難行道。為什麼?它要斷煩惱,斷煩惱對我們來講那是真難,你煩惱習氣斷不了你就不能往生。我們這個法門,煩惱習氣斷不了也能往生,所以比較起來這個就容易多了,所以稱之為易行道。你至少要具足,「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要具足十善業道。具足十善業道肯定具足弟子規,十善業道包括了弟子規,十善業道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就是弟子規。所以它是一不是二,這一點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瞭。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