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第一七八集)4/4
2009/12/05 08:34:50瀏覽297|回應0|推薦0

大乘無量壽經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淨空法師開示

大乘無量壽經(第一七八集)4/4  2006/2/21 

對人如是,對物也如是,對環境也如是,這就是現在所講的地球的生態平衡。你對地球上所有一切的萬物,你自然產生了愛心,你不會輕易破壞生態平衡。對於一株小草、一棵小樹,你都有很大的愛心,何況對動物、何況對一切人?統統是我們自性本有的性德,不是從外頭來的。諸佛菩薩有,阿羅漢有,祖師大德都有,我們為什麼沒有?迷失了自性,所以才變成這個樣子。佛法的教學、聖賢的教學沒有別的,無非是幫助我們恢復性德而已。所以諸佛如來普度一切眾生,而他自己沒這個念頭,你看《金剛經》上說的「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他沒度一個,為什麼說沒度一個?他所得到的統是他自性本有的。佛沒有法子說自性裡頭沒有的佛能給他一點東西,沒這個道理,全是自性所有,我們總得要明白這個事實真相。

多做一些好事,做好事,應該的;做不好的事,不應該的。果然能把佛陀的教誨我們都落實、都做到了,功德利益無量無邊。我們世間人常講「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助人者人恆助之」。這是什麼?這是性理,本性、道理就是這個樣子,佛經上稱為「法爾如是」。一切眾生心想、所求的,全是性德裡面圓滿具足。財富圓滿具足,智慧圓滿具足,德能圓滿具足,我們今天講福報也是圓滿具足。所以佛法叫內學,你要從內心、從心性裡面去求,不要從外面,外面求不到。

我們再看《大經解》底下的一段文。「現就本經」,現在就從本經來看,「兼採餘論,以明三輩往生,實為凡夫,兼及聖人」。這個理念要有,這是非常正確的理念。阿彌陀佛在遍法界虛空界開念佛法門普度眾生,為誰?為凡夫。不是為像前面所講的四地到七地、初地到四地,不是,那是聖人!那些菩薩是在華藏世界的,文殊、普賢這兩位上首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是那麼一回事情。極樂世界上的三賢十地,那個三賢都是聖人,初住菩薩都已經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四十一位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四十一位佛。諸位看《金剛經》江味農居士的《講義》,他就講得很清楚、很明白。

而淨宗法門,實在講,度我們六道裡面的凡夫,六道包括地獄道。我們要問地獄道有沒有往生的?有,我聽說。地獄道怎麼能往生?善導大師的話,總在遇緣不同。佛菩薩到不到地獄道度眾?到!不能說不到,地獄道裡頭也有善根很深厚的,為什麼會墮地獄?一時迷惑,造下滔天大罪,五逆十惡,這才墮到地獄。墮地獄之後他就懺悔,他就後悔,他就知道他錯了。所以地獄道,什麼時候能出地獄道?不一定,什麼時候懺悔什麼時候就出來了。不懂得懺悔,堅固執著自己還是對的,那個地獄苦就有得受了,哪一天懺悔,哪一天知道我錯了,他就出來了。眾生造再大的惡業,只要一懺悔就回頭了,回頭是岸!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黃老居士引用本經第七品「必成正覺」,這裡有一首偈說,「令彼諸群生,長夜無憂惱,出生眾善根,成就菩提果。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前面四句普令成佛,說明大願之由。阿彌陀佛為什麼發這個願?「欲令一切長夜冥昧之眾生」,這就是講墮落在六道輪迴跟三惡道這些眾生,「離諸憂悲苦惱,出生善根,成就菩提」。善根,一切眾生本有,迷了,所以佛度眾生,念念希望眾生離苦得樂。怎麼幫助他?你要曉得苦從哪裡來的?苦從迷來的,迷了,他所有一切的造作就產生錯誤,造業受報;覺悟之後,他就回頭了,他就能離苦。所以幫助眾生離苦是目的,用什麼手段?要幫他破迷開悟,破迷開悟這就是教育。

所以佛教真的是教育,教你了解事實真相,《般若經》講的「諸法實相」。你要是明瞭諸法實相,這就叫覺悟;你不了解諸法實相,你就迷惑。迷惑你就生妄想,你所想的、你所看的、所說、所做無不是錯誤,統統錯了,跟事實真相完全不相符,扭曲了實相。把實相扭曲之後它就變,變成什麼?變成六道、變成三途。六道三途的本來面目就是實相,就是這個迷惑顛倒的凡夫把它扭曲了。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講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個大千就是六道世界,沒有!覺悟的人心目當中都沒有,迷人有。迷人在做惡夢,覺悟的人幫助他,把他喚醒過來,就這麼回事情。這就是佛陀教育,這就是世間所謂的宗教教育,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所以四十八願的目的確確實實是為罪苦眾生,不是為別的。

接著看底下這個偈頌,有四句偈,「明普濟之法」,普是普遍,濟,用現在的話來說,協助、幫助。用什麼方法?「眾生聞名,來生我剎。此諸眾生,亦即長夜憂惱中之群生」。這個話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在這科判裡面,小科是「普令成佛」。所以我說中國自古以來,教育在形式上可以說為四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從前學校教育是私塾教育)、社會教育、宗教教育。宗教教育,在從前儒不是宗教,講宗教只有佛跟道。實在自古以來,儒釋道稱為三家,也稱為三教,但不是宗教,都是屬於教育,這個意思我們要懂。

「宗教」,這個名詞是從國外傳進來的,外來語,中國佛教稱宗教跟現在宗教的意義完全不相同。中國佛教裡頭有分宗門、教下這兩個派系,所以合起來稱宗教,宗門、教下。因為他們教學的方法完全不一樣,宗門就是禪宗,禪宗教學先悟後修,不開悟你沒有辦法修,悟後起修;教下跟這個相反,是先學再悟,所以它兩個教學方法完全不相同。先悟後修,那是天才的學生,不是普通人,叫上上根人;中下根人按部就班,就像念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按部就班上來的。先悟後學的那個不一樣,那個他沒有層次,沒有等級的,所以一悟一切悟,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過去有成就的是有,少數人,不是多數人,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方法簡單,聞名俱生。所以善導講得好,「三輩九品,總是為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也」,說得太好了。我們從祖師的教誨增長信心,對這個法門決定不再有疑惑,死心塌地,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決定成就。成就,品位的高下在自己的功德,修學的功德。修學功德是什麼?我也把它講清楚,拓開心量。心量愈大品位愈高,心量愈小品位愈低,就這麼個道理。心量要是很小,不能容人,決定不能往生,這要知道。不能夠原諒別人,不能夠包容別人,就決定不能往生淨土,為什麼?生到淨土,淨土人可多!這個人看不順眼、那個人看不順眼,你到極樂世界天天去打架,天天跟人吵嘴,哪有這種道理。這樣的人阿彌陀佛怎麼會來接引你?阿彌陀佛是有智慧、有神通的,他不會接錯人,不會找一個搗亂的人去擾亂西方極樂世界,這點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要把自己的煩惱習氣淘汰盡,自己往生才有把握。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網站首>淨空法師報恩講堂> 大乘無量壽經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3517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