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63)
2020/03/20 20:27:17瀏覽87|回應0|推薦5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63

八二、闡義 闡明觀行離相義 約般若明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

是名第一波羅蜜。

  『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如來

說」之下有「非」,有「是名」。科題是「闡明觀行

離相義」,是說明離相的道理。何以要離相?第一段

是就般若來說明。般若是名字,前文教導我們受持,

第一是離名字相。

. 第一波羅蜜,指般若言。如來說,表是約性而說。

性體空寂離相,故曰非也。性體雖無相,而一切相

皆緣性起,此第一波羅蜜亦是緣性而起。故曰是

名。明其相不離性,仍應會歸於性也。

  「第一波羅蜜,指般若言。」波羅蜜共有六種: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其中以般若

波羅蜜為第一。般若是智慧,離相就是智慧,著相就

迷惑。本經說到此處,這義理應能體會一些。著相就

有分別、妄想、執著。清淨心中,一法不立。六祖惠

能大師說得好,「本來無一物」,要時刻保持心裡乾

乾淨淨,本來無一物,就成佛了,就契入《金剛經》

的境界。此種境界就是《華嚴經》上不思議解脫境

界,離相就入,著相就不入。

  「波羅蜜」是梵語,譯成中文是到家之意,功夫

做到最圓滿。布施圓滿,是布施波羅蜜;持戒圓滿,

為持戒波羅蜜。做事時心中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就

圓滿了。如果修布施,心中執著做好事及助人,其中

沒有波羅蜜,因為是著相修福。離一切相就是波羅

蜜,離一切相持戒,就是持戒波羅蜜;離一切相忍

辱,就是忍辱波羅蜜。如果其中仍有我相、人相、眾

生相、壽者相,則沒有波羅蜜。如果著相修布施、持

戒、忍辱、精進、禪定,乃至於般若,都沒有波羅

蜜。布施、持戒都是修福,果報仍在六道輪迴之中享

福報而已。人間、天上,乃至畜生、鬼神,有福報者

不少,其福報就是著相修六度而來。著相變成福報。

  即使只布施一塊錢、一分錢,如果心中不著相,

福德究竟圓滿,其福報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都說

不出。為何如此小的布施,能得如此大的福報?因為

與真如本性相融,而真如本性無有邊際。若著相布

施,即使布施百萬、千萬,福報很小,因為不稱性。

有分別、執著,就劃界限,所修的福無法突破界限。

執著愈堅固,界限的圈子愈小。由此可知,無論修學

任何法,所得的福報大小,完全與心量成正比例。佛

在此經教我們離一切相,離相的心量很大,真心本性

沒有界限,無分別、執著,此心如佛在《楞嚴經》上

所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因此,所修的福也

福包太虛,福等沙界。由此可知,佛在大乘經上教導

我們的,無非拓開心量而已。有念,心量就小;無

念,心量就大。

  「如來說,表是約性而說。」經文不是佛說,而

是如來說。若是佛說,是就事相上說的;如來說,則

是從心性上說的。「性體空寂離相,故曰非也。」真

如本性一法不立,何來的第一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由此可知,第一、般若只是假名,佛為說法方便起

見,假設如此多的名相,做為我們交換意見之工具。

它不是真實的,可以用它,但萬不可執著。

「性體雖無相,而一切相皆緣性起。」佛經常說的十

法界依正莊嚴,即今人說的宇宙森羅萬象。這些現象

從何而來?用心意識研究,永遠找不到真相;必須離

心意識,真心顯露了,真相就大白。此即世間第一等

聰明智慧之人,無法解佛所說義的原因。佛所講的是

從心性流露的,世間一等聰明智慧之人沒見性,如何

能解如來真實義。開經偈說「願解如來真實義」,而

不說願解諸佛真實義,佛與如來義理不同。這是稱性

而談的,一切萬象都是因緣所生,因緣所生法第一依

靠的就是真如本性。

  《華嚴經》說無量因緣,法相宗將無量因緣歸納

成九大類,僅是粗說。九緣中,第一是本性,離開本

性,一無所有。本性能現相,識能教此現相變化,「

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為何有十法界?十法界是唯

識所變。如果沒有識,只有心,心所現的法界稱為一

真法界,不會變。十法界會變,剎那、剎那的變化。

所以「一切相皆緣性起」,起是生起,依真如本性而

生起的。

  「此第一波羅蜜亦是緣性而起。」佛所說的一切

法相名詞,都是緣生之法,皆依性而起。「故曰是

名」,是名第一波羅蜜,是名是這個意思。「明其相

不離性」,相不但不離性,「仍應會歸於性也」。如

果不知相不離性,就是迷,不知將一切相會歸自性,

就不得受用。受用是諸佛如來的受用,即經云:「法

身、般若、解脫」,我們得不到。我們何時能將一切

法相會歸自性,就能得受用。

  如何歸性?此經自始至終佛都教導我們,末後有

一首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是會歸自

性。一切法展現在面前,立即想到是假的,「如夢幻

泡影」。譬如,花在眼前,可以欣賞,而絕不執著,

因為「當體皆空,了不可得」。這就是自性,自性是

空性,一一法都能會歸自性,煩惱沒有了。煩惱從不

知會歸自性而生;打妄想,是因不知一切現相是自性

變現,若能明瞭,就沒有妄想,心自然清淨。知一切

法「當體皆空,了不可得」,則沒煩惱,再也不執

著。無論任何東西,得到不生歡喜,失去也不心痛。

因為當體皆空,心清淨,得大受用,大至盡虛空遍法

界。如《普門品》中觀世音菩薩,何處眾生有感,即

在何處現身,真正解脫自在。觀世音菩薩沒有相,因

為無相才能現一切相。眾生因為執著身相是我,故不

能變現第二個相。如果不執著這個身相是我,就會變

現很多相。凡夫因為有堅固的分別執著,故無法超越

輪迴。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

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http://www.amtb.tw/magazin/magazin.asp?web_choice=21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13205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