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60)
2020/02/09 20:02:59瀏覽77|回應0|推薦1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60

3. 約性,一真法界,本無差別,本來常恆。哪有

我人眾壽諸相。。

  這是就性上說,體上說,就佛與大菩薩的現量

境界上說。何以諸佛菩薩如此自在,有大智慧,於

十法界遊戲神通。佛說,佛與大菩薩的智慧能力,

我們都有,是自性本來具足,而不是修來的。因為

我們有障礙,所以它不起作用,所以自己要有信

心。

  如果學佛之人不相信自己的智慧德能與佛完全

一樣,就成不了佛。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

六個信,第一是相信自己,這是基本的條件。學講

經的人相信自己會講,我們與諸佛菩薩一樣,一定

講得好;對自己沒有信心,是因為迷失自性,就是

迷惑。從自性說,一切萬法完全平等。我、人、眾

生等事相,仍然有。事是所現的相,體一定現相。

無論現任何相都平等,所以從性體上說,沒有名字

相、言說相、境界相。

  《無量壽經》說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數量極多,

無法計算,但都沒有姓名及編號,如何找人?由於

每個人都有神通,互相都認識,絕不會錯。西方極

樂世界的人相貌、身相與阿彌陀佛完全相同,居住

的處所亦無街牌門號,實不可思議!因為沒有分

別、執著、妄想,對於每一個人,一對境界,心裡

自然清楚明白。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不思議解脫

境界。《華嚴經》說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西方極

樂世界。因為我們有分別、執著,佛隨順我們的分

別執著而說。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講經說法,

不須言語及佛學名詞。佛只要一放光,一個動作,

法就說圓滿了,一切菩薩見聞即能完全通達,絕不

會錯解義理。

.約相,五蘊本空,我、人、眾生,莫非五蘊假

合,本來皆空。所謂壽者相,是念念遷流,剎

那生滅之相續,亦即是非相。

  「約相」,從相上說,相是假相,性是真的。

「五蘊本空,我、人、眾生,莫非五蘊假合,本來

皆空。」我是指自己這個身,包括思惟想像的八識

心;人是指一切有情眾生;眾生包括所有無情的眾

生,以及一切自然現象。此經說「凡所有相」,皆

五蘊假合。五蘊是從大的類別而說,若細分,每一

蘊有無量無邊。佛在《華嚴經》上說,小而微塵、

大而世界,無量因緣所成。無量因緣歸納為五大

類:色、受、想、行、識,稱為五蘊。這五大類,

本來皆空,也不可得,因為是緣生之法,不是真

的。

  「所謂壽者相,是念念遷流」,就是相續相,

「剎那生滅之相續,亦即是非相」。這是假非真,

而是時間上的相續。事實上,時間並不存在,也不

是真的。此境界不易明瞭,以電影來觀察,能略為

體會。電影放映時有先後、有相續,這就是時間;

若見一大盤的底片(膠卷),並沒有時間、沒有先

後。由此可知,時間是在機器放映時的一種錯覺,

其實沒有時間,全是假的。故一切諸佛菩薩不執

著,不執著就是覺、智慧;執著就錯,是迷而不

覺。

.《楞嚴》云: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

為法塵分別影事。其病在一守字。有所守,即

是所執。何故如是,見未徹底故。

  《楞嚴經》上此段經文,是世尊批評小乘阿羅

漢。小乘證到最高的阿羅漢果位,其境界是見思煩

惱斷除,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八十一品思惑都斷

盡,證入偏真涅槃,佛說阿羅漢的境界為「內守幽

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很顯然的,他依舊迷惑

顛倒,並未真正覺悟。其問題出在守,就是執著。

他執著在幽閒的境界之中,一切色法都沒有,他著

空。四空天人執著空,因煩惱沒斷,故不能出三

界,只能生到無色界天。若斷煩惱,即超越無色界

天,證阿羅漢果。阿羅漢與無色界天人之差別在

此。

  無色界天人的定功也了不起,四禪八定,修到

三界之內最高級的禪定。阿羅漢的禪定比無色界天

人更深一層,突破三界。阿羅漢「滅一切見聞覺

知」,是斷煩惱;四空天人不是滅,而是伏住見聞

知覺,伏煩惱,不是斷煩惱。四空天人是以定功伏

住煩惱習氣,不起現行,所以能達到第八定,不能

再超越了。四禪八定的天人比不上須陀洹,須陀洹

已滅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故稱聖人;而第八定的天

人只是伏,沒有滅,所以功夫比不上須陀洹,不能

稱聖人。

  須陀洹經天上人間七次往來,證阿羅漢,決定

不墮三惡道;但是生到無色界天的人,壽命終了失

去定功之後,一定墮阿鼻地獄。佛在《楞嚴經》上

說得明白,由於謗法,所以墮三途。四空天人不知

自己的境界是在四空天,以為是經上說的證大涅

槃,永遠不生不滅。其實最高的第八定,只能支持

八萬大劫,時間到了仍要墮落。由於墮落,於是謗

佛:一切諸佛所講的經是假的,我已證得大涅槃,

為何仍會退轉、墮落?因為這一念,就是謗法,誹

謗三寶的罪業是墮阿鼻地獄。因此我們對三寶要恭

敬,決定不能誹謗。

  普賢菩薩教導我們「禮敬諸佛」,我們若能將

冤家債主視同佛一般尊敬,才修到少分的禮敬諸

佛。可見普賢行著實不易!普賢菩薩一切恭敬,沒

有一人不尊敬,要認真修才能成就。修普賢行的標

準高,不是一般,是大菩薩修的。凡修普賢行,又

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決定是上品上生。面對

一切順逆境界,能生平等心、清淨心和慈悲心,才

是真正的普賢行。

  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的毛病,就在守。

守是微細的執著;粗的執著,見思煩惱已斷。「有

所守,即是所執。」有所執,當然有能執。這種微

細的執著,等覺菩薩也有,否則,最後一品生相無

明就破,即圓滿成佛。何以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沒

破?仍是守,很微細的守。相較於菩薩們,阿羅漢

守的相太粗,雖然與我們相比,實在看不出來,但

與佛相比,卻非常明顯。

  「何故如是,見未徹底故。」見是見解。對於

宇宙人生之真相沒有徹底明瞭。佛說,所有一切現

相,都是剎那生滅的相續相。阿羅漢沒見到,否則

一定會放下,不會再守。一般大乘經上說,八地菩

薩才見到阿賴耶識的微細念頭,因為見到真相,即

剎那生滅的相續相,故能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否

則如何轉?七地以前仍未轉。

  改過就是修行,修正自己的煩惱、習氣、過

失。佛修行圓滿,沒有過失;凡夫沒有過失,因為

不知過失在何處,所以也不知改過。從小乘須陀洹

至等覺菩薩,他們每日發現自己的過失,日日修正

自己的行為,一直修行至成佛。每天能發現自己一

個過失,就是天天覺悟;能把過失修正,就是真修

行,真用功夫。

  讀誦《金剛經》的人非常多,何人能離名字相、

離言說相、離境界相?離相才是受持《金剛經》。此

經一再說,「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身心世界一切

放下,不再掛在心上,才是受持《金剛經》。因為見

解不透徹,理不透徹,事實真相不透徹,才有守,有

執著。若真透徹,因為知道一切都是假的,當然立即

放下。一切眾生、家親眷屬有四種緣:報恩、報怨、

討債、還債,真正覺悟了,連將財產分配給某個兒孫

的念頭也沒有,乾乾淨淨,才是放下,方是真正受持

《金剛般若波羅蜜》。

.今此人既徹見我人等相即是非相,是能洞明一切

相有即非有也。故能見如不見。雖萬象紛紜,而

胸次泰然。慧徹三空,真是大根器者。故曰第一

希有。

  此人確是第一稀有,讚歎他當之無愧。須菩提在

此經假想,如果末法時期出現此人,聽到《金剛經》

而能徹底放下的,真是第一稀有。他真正明瞭凡所有

相,皆是虛妄,知道一切相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故

於萬相之中,即日常生活中,見與不見合一。見與不

見是一,聞與不聞是一,六根與外面六塵境界圓融成

一體。入萬法皆如,萬法不二的境界。

  由於我們多妄想、分別、執著,所以見外面境

界非常複雜。而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的人,看

世界是一相,是清淨平等相。由此可知,佛說「依

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心,心清淨,外面環境就

清淨;心若污染,外面環境就污染。我們想住好的

環境,要修清淨心、善心。所以,「胸次泰然」,

心中平安,平等就安了。「平安」二字,平是因,

安是果報。自己的心不平,心就不安;社會大眾

心不平,社會決定不安定。社會若要平,一切都公

開,大眾的心就平。不修因,決定沒有果。修行就

要由此處修,學佛的人真有智慧,毫無隱瞞,心胸

坦然,才自在喜樂。

  「慧徹三空」,三空是人空、法空、空空,全

都放下,二邊不著,不著也不著,即三空之義。此

人才是真正大根器者,具修學大法的資格。普賢行

願是大法,是法身大士所修。「故曰第一希有」,

是真正第一稀有,故須菩提尊者很佩服。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

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131632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