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地所說的「心」應如何理解?
2020/02/11 20:15:44瀏覽115|回應0|推薦4

《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地

所說的「心」應如何理解?

問:請問何謂真正師承?在道場中共修,是否可以此

標準要求大眾,建立共識,培養道風、學風?

答:中國的師承已經斷了很久,在中國儒釋道都有承

傳,這個承傳叫祖祖相傳,一代一代的傳下去,這叫

師承。現代傳法跟從前古大德不一樣,大家曉得禪宗

傳法,師父要傳給誰?傳給一個大徹大悟的人。如果

他沒有大徹大悟,沒有明心見性,不能傳給他。你們

看看《六祖壇經》就明白了。

學風是「見和同解」,道風是「戒和同修」,學風跟

道風是六和敬裡頭前兩條的支柱,然後你真的才能做

到「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利同均」,六和敬才

能做到。世界許多地區國家,我們學佛的人在家、出

家都不能成就。冷靜去思惟觀察,原因在哪裡?原因

是我們根疏忽掉了。所以今天最重要的是扎根教育。

扎根也有先後次序,先從做人做起,就是先扎儒家的

根,一定要求把《弟子規》做到。《弟子規》做到之

後,再學道家的因果教育《太上感應篇》,善惡報應

要深信不疑;然後你就能落實《十善業道》;有《十

善業道》你才能學佛,你學佛才會得受用。

至於老師用古聖先賢傳法的方法來教學生,都是有特

別對象。李老師對我提出條件我不知道,可是我遵

守,他叫我怎麼做我很老實都能做到,而是遇到演培

法師才曉得這個叫師承。師承這個方法不能對一般人

要求。但是可以勸導大家,那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

修,但是要扎根,沒有根不行。有了根之後,你一生

當中學一樣東西,不要改,一樣東西你能夠得定,定

就能開慧,慧就能解決問題。所以佛法是戒定慧三

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佛教我們放下見思煩惱,

也就是放下執著,執著是見思煩惱,你就證阿羅漢

果。再放下分別,你就是菩薩;最後再放下妄想,你

本來是佛,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要相信。真的

相信就是真的放下。

問:《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地

所說的「心」應如何理解?

答:這真的是很難理解,誰理解?惠能大師理解,五

祖講到這一句的時候他就豁然大悟。這一悟之後,後

面要不要講?不要講,全通了。

這個心是什麼?這個心是智慧心,就是我們常講的「

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心是明心見性。也就是

說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這個心就是統統放

下,沒有絲毫障礙了。實在講,這個心我們每個人都

有,我們跟諸佛如來、跟法身菩薩、跟惠能大師沒有

兩樣。他的心生起來了,我們的心生不起來,生不起

來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所以你要放下,不放下

不行,放下不吃虧,放下佔大便宜,什麼都知道了。

所以東西不是學來的。無所住是真心,真心沒有住

處,真心無住,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個

心是真心。

問: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契入「應無所住,而生其

心」的境界?

答:如果你真正要想怎樣達到這個境界,你去念《壇

經》,你去念禪宗祖師的語錄,你就知道了。不過這

個境界可以用方東美先生的一句話來解答,「人生最

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得大自在。

問:弟子遵照老法師教導學習《弟子規》,認真落實

在生活中,雖然成績差,但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同

時也聽你講經的光碟,請問是否如理如法?

答:如理如法,沒錯。要常常聽經,聽經對自己是個

鼓勵,讓我們不會退心,道理愈來愈清楚。但是生

活,要知道,百分之百的落實《弟子規》,就是前面

所問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你真正把《

弟子規》圓滿做到,把《感應篇》做到,把《十善業

道》做到,那就是佛菩薩的境界。但是你為什麼不是

佛菩薩?因為你沒有放下,你放下就是,所以放下之

後,你的生活跟佛菩薩沒有兩樣。可是放下之後大不

同,放下之後就跟惠能一樣,常生智慧;沒有放下,

雖然落實《弟子規》,還免不了常生煩惱,就這麼回

事情,不同在這個地方。所以凡聖生活是一樣的,我

們要穿衣,他也要穿衣,我們要吃飯,他也要吃飯,

沒有兩樣,境界不相同,一個是生智慧,一個生煩

惱。

問:歡喜看老法師的光碟,是否也算貪佛法?

答:這不一定,要看你用的什麼心。如果你要是無住

生心的話,你就完全如法。如果你是貪多,我想多

知道一點、多學一點,那就是屬於貪佛法。佛法不能

貪,為什麼?貪是增長煩惱,增長貪瞋痴,這就錯

了。你不用貪心去看,正確的。你要有貪圖,我想多

知道一點,我想勝過別人,我想我學的比別人多,人

家都不如我,你看你增長貢高我慢,那就錯了。所以

這要看你自己的用心。

問:當我心不清淨時,會有被附體的情況。多年來我

念佛、誦經以及所修善行都迴向給這些冤親債主,

情況改善不多。請問是自己修學不得力,或是做法不

對?

答:可能兩者都有。一個是方法不完全正確,一個是

功夫還不夠,要認真努力。

問:大眾供養道場法師的飲食、用品等,有時不太合

適,必須視情形轉供養給某些特定的人士。請問拿去

這些用品的居士是否算貪心?是否算如法?

答:這也看當時你的心。你貪心起來了,那就是貪

心,你沒有貪心,就沒有貪心,完全看你自己。大眾

供養也不必有特定的人士,有特定人士就不平等,就

有分別執著,應該是普同供養。供養東西多了,多了

大家分。大家分,有人先來的分到了,後來的分不

到,那是緣不同,遇緣不同,還是平等的。我並沒有

說特地要供養哪些人,緣是大家都不一樣的。所以要

用平等心,要用普供養,普供養的功德跟供佛沒有兩

樣。

節錄自21-366學佛答問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13163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