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55)
2019/12/24 19:57:04瀏覽106|回應0|推薦3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55

20. 情見若空,說空有同時也可。即說四句又何嘗

不可。若其未空,說四句固不可,即說空有同

時,亦未見其可也。佛氏門中,一法不立,亦

一法不捨也。

  「情見若空」,情是情執,見是有見解。若有自

己的看法、想法,就沒空。若問佛菩薩,對某事有何

想法、看法?佛菩薩比我們高明,沒有想法、看法。

我們現前最大的問題,不易突破的是:「我想怎樣,

我看怎樣」,此種起心動念、言語態度,四相具足,

我執、法執具足。如此讀佛經,不能解如來真實義,

如來真實義是什麼都沒有。如果一切都不執著,什麼

都沒有,一閱讀經典,義理都能明白,就開悟了。若

有一點點意思在,即使佛、菩薩或羅漢來為你說,都

無用,不會開悟。原因是自己有障礙,此即是深重的

業障。

  此會我們時常以惠能法師做比喻,他何以一聽經

就開悟?因為沒有分別、執著。在五祖忍和尚處說的

偈子中,「本來無一物」,可見他心裡什麼都沒有,

所以才開悟。而神秀跟隨五祖多年,卻無法開悟的原

因,就是他有一物,仍須「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他有我執、法執。雖明瞭經教,也會講經說法,並得

到一切信徒的擁護,然而他所說的都是聽來、看來,

是他人的,不是自己的,這種學問是記問之學。

  記得、讀得、聽得很多,甚至孔老夫子都說,「記

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更何況是佛。中國古代世

出世法都要求開悟,自己覺悟了,才是真實的東西。

悟了之後講《金剛經》,是講他自性的《金剛經》。

此經本是釋迦牟尼佛從自性流露的,講經開悟的人拿

到此經本時,引發他自性的《金剛經》,有不同的法

味。這些原理原則,佛不吝法,說得清楚明白,就是

要教我們放下,再放下。有,放下了,什麼都沒有;

沒有,也要放下;最後放下也要放下,就心開意解,

漸漸恢復本性,本性盡虛空遍法界。

  將自己的想放下,心中雜亂的相、妄想、執著全

放下,最後剩下真心。情與見,絕對不好。「情見若空」

就是空有二邊不著,此時「說空有同時也可」。因為

不執著,只有言說並無實義,如何說都可以。說空、

說有,說執、說不執皆可,如何說都對。

  「即說四句又何嘗不可。」四句是指空、有、非

空非有,亦空亦有。說四句都對,入了境界就沒錯。

沒入境界,「若其未空,說四句固不可」,不是自己

的境界。「即說空有同時,亦未見其可也」,若只是

學著別人說話,不是自己的見地,則別人說得沒錯,

自己說就錯了。所以,學別人的東西,有些可以學,

有些不能學。事相可以學,體性決定學不到。

  「佛氏門中,一法不立,亦一法不捨也。」何以

一法不立?因為一切法當體皆空,了不可得。何以一

法不捨?因為有體,決定現相,相只會轉,不會滅。

因此我們在六道中輪迴是轉變,不會滅。這一段的義

理很深,說明何謂實相。我們從註解多少能體會一些,

縱然不能悟入,也能體會得一點,對我們修學有很大

的幫助。自今而後,我們於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

物,自然會看淡一些,不會過於認真計較。能看淡一

分,就有一分的智慧;能放下一分,就有一分的受用,

即經上常說的福德。看破是智慧,放下是福德。能開

一分智慧,立刻就得一分福德的受用,真實不虛。下

一段經文,科題是「約當來勸」。

>>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

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131288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