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9/10/02 19:32:57瀏覽146|回應0|推薦1 | |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52) 18.《起信論》云:因不知一法界故,不覺念起而 有無明。遂成眾生。一法界者,一真法界也。 十法界萬象森羅,而真如則是一也。即一切同 體之意。 「《起信論》云:因不知一法界故,不覺念起而 有無明。遂成眾生。」這是說法界的緣起,即現代科 學家探討的宇宙、生命的起源。他們的猜測,不是事 實,所提出的證據仍有許多問題,不能自圓其說,無 法令人心服口服。此事佛在經上說得很明白,特別是 開智慧的《楞嚴經》。 《起信論》上說的簡單,「因不知一法界故」, 也是《楞嚴經》上說的義理,一法界是真的。眾生與 佛的差別在於迷、悟不同。迷的是一真法界,悟的仍 是一真法界。一真之中沒有迷悟,迷悟在人。人迷了, 一念不覺而起無明。何以會一念不覺?因不知一法界 故,不知道原本就是一法界。一法界是唯心所現,心 是一,所以現的相也是一;心真實,現的相也真實。 一真法界就是真心所現,現的境界沒有虛妄、分別、 妄想、執著。所以,四種淨土之中,實報莊嚴土就是 一真法界,實是真實,不是虛妄。 一真之外所謂的十法界,十代表圓滿,不是數字, 而是無量無邊的法界。無量無邊的法界從差別心而來, 一人一個法界,各人想各人的。好像我們是相同的, 《楞嚴經》說「同分妄見」,我們的法界之中有與別 人相同的一部分,但是各人是各人的;有與別人完全 不同的,是別業。 譬如燈,每一盞燈是別業,所放的光,光光交融, 會在一起是同分;雖然是同分,各人仍是各人的。將 此盞燈熄滅,它的光沒有了;燈再打開,光與大家是 同的,可見同分仍是自己的,不是別人的。方知一個 眾生一個法界,法界無量無邊;直至入一真法界,就 與大家真的相同,心同,境界就同。若見兩人面貌、 動作、儀態都相同,可以斷定此二人對一切事的想法 都會相同,面貌是心變現的,一點不假。 只要你真正體會一切法當體皆空,了不可得,空、 不可得就是自性。空與有一起,並非離開相,別有一 個自性。以《金剛經》的義理體會,皆是空有一如、 萬法一如、體相一如。入一如的境界,就是明心見性 之境界。 如果心中仍有分別,則沒見性,就有對立,不圓 融,即不是一如,一如是不二。眾生與佛一如,性相 一如,體用一如,理事一如,無有一法不如,就入了 境界。入此境界,心地一定清淨、平等,即《無量壽經》 上說的「清淨、平等、覺」。其中一切法皆如,一切 法不二,即《華嚴》所說「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一念不覺則生無明,無明就是不知一法界,不明 瞭事實真相及萬法是一如。不知,是無明,心是動的; 知,就明了,心就定了。所以,諸佛如來的心是清淨 寂滅。所謂五忍菩薩,佛是寂滅忍,菩薩的最高境界 是無生法忍,清淨寂滅。起心動念就是無明,是妄心 的根本。諸佛菩薩不起心動念。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 講經說法,許多經典是有人向他請教問題而答覆的。 佛菩薩講經說法,心地乾乾淨淨,絕無動念頭,佛經 是由無念無生之中自然流露的。我們現在何以感覺佛 經如此難懂,因為我們是用無明,起心動念研究它, 所以根本不相應,即是大經上說的「佛法無人說,雖 慧莫能了」。世間第一等聰明智慧之人,想研究佛經, 卻不得其門而入,道理在用心本質不相同。一是用真 心,一是用妄心。真心是清淨心,妄心是起心動念之 心。不起心、不動念,不但一切佛法通達了,甚至一 切世間法也通達了。因為一切世間法也是從真心變現 的,所以只要見性,沒有一樣不通達。 釋迦牟尼佛是太子出身,以後出家行道,講經說 法。當年有人明知佛未曾放過牛,而故意問佛,應如 何放牛。不料釋迦牟尼佛說了整套養牛的方法,記錄 下來就是《放牛經》。釋迦牟尼佛真有智慧,世出世 間法,無有一樣不懂。若不向清淨心下手,而向經教 文字著手,那就無法通達。一定要從心性上著手,就 是要遵守此經教導的原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一切時、一切處,心要保持清淨,一切事要認真的做。 學佛,菩薩行門中的重要綱領,就是教我們如何生活、 工作、待人。六度、十願即是總綱領、總原則。尤其 是普賢十願,比六度的效果更為殊勝,因為直接顯示 自性的功德,即直接用性德修。佛門常說,「稱性起 修,全修即性」,即是普賢十願,教導我們一切恭敬, 這是性德,能除貢高我慢的業障。業障是貢高我慢、 貪瞋痴、妄想分別執著,其中最重的是貢高我慢,要 先除之,因為它障礙善法,不能親近善人、善法。所 以普賢十願列於第一,教人「禮敬諸佛」。 《華嚴經》普賢法門所說的「諸佛」,意義不同, 是指十方三世佛。我們在《萬佛名經》、《三千佛名經》 中見到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所有一切眾生都是 未來佛。一切眾生是廣義的,不但指動物,植物、礦 物都是眾生。眾生的本意是眾緣和合而生,任何一法 皆是眾緣和合而生,故稱眾生。桌椅板凳、香爐燭台 都是佛,無有一物不是佛。大經說,有情眾生動物的 自性,稱為佛性。無情眾生植物、礦物的自性稱為法 性。佛性與法性是一個性,故《華嚴》云,「情與無情, 同圓種智」,同圓種智就是成佛。當我們看到大地所 有一切眾生,情與無情都成佛,自己就成佛。 如果有人學佛,對一切人事物經常看不順眼,心中只 要有一點點執著痕跡,此人不僅沒有成佛的指望,甚 至無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此事於我們關係太大!因 為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心地清淨、平等、慈悲。由於 有無明才變成眾生,生煩惱,煩惱輾轉愈來愈嚴重, 於是愈墮落。只要不出輪迴,果報一定每況愈下。 佛說,得人身要認真持五戒。五戒的戒相很微細,五 戒持得圓滿很難,來生再得人身不容易。修的一點福, 得不到人身,就到畜生道或餓鬼道享福。地獄道沒福 享,完全受罪。在畜生道享福的,如外國人養的寵物, 一家人都伺候牠,牠有福報,是前生修的。在餓鬼道 享福,如土地公、城隍爺,每逢初一、十五有許多人 祭祀。若修福著相,將來就享這種福報。 說明六道住不得,來生得不到人身就是餓鬼、畜生, 再造重一點的罪業,就入地獄。佛說,頭出頭沒,三 惡道是家鄉,進入容易,脫離太難!到三善道是旅遊, 時間很短,立刻就又回去了。六道輪迴太可怕!我們 這一生遇到大好的機會,「百千萬劫難遭遇」,一定 要下定決心在這一生永脫輪迴,求生淨土。蕅益大師 的《彌陀要解》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細細體會大師這兩句 話,我們就能肯定,往生真的是隨意自在,想何時走, 就何時走,人人做得到。 「一法界者,一真法界也。十法界萬象森羅,而真如 則是一也。即一切同體之意。」同體指同一個性體。 >>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 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
|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