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49)
2019/08/16 20:24:06瀏覽99|回應0|推薦2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49

11. 清夜平旦時,向自心中觀照。對境隨緣時,向

一切法上觀照。依此所說義,深深觀照。則受

用無窮。

  這說明平常用功的方法。無論修何法門,都不能

違背般若的原理、原則。早晚課誦,無論在家出家的

佛弟子,每天必須做,決定不能缺少。「平旦」是早晨,

指早課;「清夜」是晚上。它不說平旦清夜,而說清

夜平旦,二者意義不同。正如我們中國古人說終始,

而不說始終。若說始終,自始至終,這一段就結束了;

說終始,終接著就是開始,令人體會時間是無盡的。

一年過了臘月三十,第二天又是初一,這是終始。此

處清夜平旦,亦是此義。晚課是反省、懺悔,提醒我

們今日造作的錯誤,明日決定不再犯,稱為改過自新。

《無量壽經》說「洗心易行」,即是真實懺悔,真實

的修行。要向自己心中觀照、反省、檢點,用此功夫。

  經上多次告誡,平時在生活、工作之中,六根對

外面的境界,要隨緣不要攀緣。隨緣也要用觀照的功

夫,用何種方法觀照?以此經的四句偈或半偈、一句

皆可,不一定擷取何句,端視所遇何事,是何境界。

9

由此可知,平時須熟讀經文,境界現前時,立即想到

佛在經上如何教導,而依教奉行,這是觀照之義。否

則境界現前,無法立即用得上。此即真正的常隨佛學,

恆順眾生。在恆順眾生之中常隨佛學,在常隨佛學之

中恆順眾生。「深深觀照」,自然受用無窮;即使觀

照功夫尚淺,也能得到受用。

12. 學人欲見實相,當靜心於一切皆非上領會。若

領會得實相便是非相,便領會得心中少有相不

相的影子,便非實相矣。修行用功下手處,即

是須於未起心動念時,精密觀照。

  「學人欲見實相,當靜心於一切皆非上領會。若

領會得實相便是非相,便領會得心中少有相不相的影

子,便非實相矣。」實相是真相、真空之相,亦即真

心自性之相。其實真心本性雖沒有相,但確有此事。

十法界依正莊嚴皆從此而生,即所謂「實相無相無不

相」。宗門大德常說明心見性,淨宗則是念佛要得理

一心不亂。此段教導我們如何見性,及如何體會理一

心不亂之境界,此法甚妙。

  「靜心」,靜是安靜,尚不是清淨,而是動靜之

靜。心中有妄念、分別、執著,此心動而不靜。離一

切妄想、分別、執著,心就靜下來。動靜是由狀態上

10

說,指心的活動狀況;清淨是從體性無染上說的,決

定沒有污染,故說它是清淨。此處說自性原本就不動。

觀照此經說的「一切皆非」,或觀照「凡所有相,皆

是虛妄」,或觀照「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義

理都相同,任何一句經文皆可。若於此處觀智,觀照

是智慧的作用,而不是情執。

  若於外面境界真正體會得,則對於心性、實相,

就能得到一點消息,時間不長。如果此境界一得永得,

就成法身大士,就證入。雖不是明顯的果證,縱然是

短暫的領會,也非常可貴。因為無始劫以來,我們迷

在幻相之中,從來不知有個真心、本性。心地一念清

淨時就一念相應,放出光明。從此之後,功夫綿綿不

斷,好境界就會時常現前。「若領會得實相便是非

相」,實相就是一切萬法的自性本體。

  靜心,必須靜到相當的程度,若只將粗的妄想放

下,沒有用處,體會不到。學教的人明瞭教理,略有

幫助。教下說,一剎那有九百業果生滅相續的狀況,

其實就是體會得一點影像。若見到真實的境界,見到

阿賴耶識,就是經上說的八地菩薩,不是普通菩薩。

我們的心清淨,但見不到,好似接觸到影子般。古人

比喻為燒火,雖然沒有接近火,但接觸到火的暖氣。

11

若能體會接觸到這一點氣氛,就很可貴。

  「實相即是非相」,這個非是雙非,它不是相狀,

也不是空無。經文「非法相,非非法相」,法相是有,

非法相是空,此非,兩邊都不是。因此,「便領會得

心中少有相不相」,不相是空。心中稍有絲毫執著,

有個有相或空相,即與實相違背,就見不到實相,即

真如本性。凡夫何以見不到性?因為凡夫著有;阿羅

漢、辟支佛也見不到性,原因是著空,著非法相。兩

者皆不能見到實相。唯有大乘菩薩,了解事實真相,

空有二邊不住,實相就現前。

  「修行用功下手處,即是須於未起心動念時,精

密觀照。」此句很難說明,因此觀照之上加了精密。

一起心動念觀照就錯。如同鏡子照外境一樣,它雖有

觀有照,可是它決定沒有起心動念。我們應如何學法?

當自己一念不生,即心很清淨時,要時常如此練。眼

見色、耳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

白白,此時稱為觀照。動一念分別就錯,即落於意識

的範圍之中。原則是觀照不用心意識,心是阿賴耶,

意是末那,識是第六意識。應如何不用心意識?第六

意識是分別,不分別就不用第六識;第七識是執著,

不執著就不用末那識;第八識是含藏種子,即所謂的

12

記憶,皆不用。心意識都不用,就是真心本性起作用。

離了妄,即是真。若離了妄,再去找一個真,決定是

虛妄。「即是須於未起心動念時」,在沒有起心動念

時,即是此義。真正用功,這個境界會常有,而且有

時能保持較長的時間,心清淨。此時六根接觸六塵境

界,才覺得有一點功夫,又落在妄想了。此即精密觀

照,離心意識,就是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屬

於照見。

  不但參禪要離心意識,才能開悟見性;研教也要

離心意識,才能大開圓解。因為大開圓解,所以「一

經通一切經通」。念佛人也要離心意識,這一句阿彌

陀佛即是理念,得理一心不亂,將來往生極樂世界,

生實報莊嚴土,品位很高。一般凡夫妄想、煩惱、習

氣非常深重,念佛雖有妄想、分別、執著,佛號功夫

得力能伏住煩惱,就能帶業往生。此即念佛法門較其

他法門方便、容易之處,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這種往

生,是生凡聖同居土,並非實報莊嚴土。然而西方極

樂世界很特殊,一生一切生,雖然生凡聖同居土,方

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四土同時見到,

羅漢、辟支佛、菩薩、佛,大眾每天在一起。

>>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

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128538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