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47)
2019/07/15 20:13:58瀏覽83|回應0|推薦3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47

7. 當知佛之說法,原為破眾生之執。因偏私故執,

因執而愈偏私。眾生所以造業受苦,輪迴不已,

生死不休,全由於此。而世間所以多煩惱、多

鬥爭,乃至殺人盈城、殺人盈野,亦莫不由此。

故世尊出世救苦,首須破此。

  「當知佛之說法,原為破眾生之執。」這是一切

諸佛如來、諸菩薩、祖師大德說法的總目標,破一切

眾生執著而已。佛不說法還好,愈說法,眾生的執著

愈多、愈堅固。明白此道理與事實真相,知道佛說一

切法是破執著,我們在佛法中修學,會一帆風順。

  「因偏私故執,因執而愈偏私。」執著從私心而

來。《金剛經》上說「我相」,有我就有私心。起心

動念為我,設法將所有一切物變成我所有,即所謂患

得患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能得到什麼?腦中仍有妄想、分別、

執著,與般若背道而馳。真正的福報無他,斷惡修善,

積功累德,多做利益一切眾生之事,才是積德修福。

佛常說,聰明的佛弟子,要做真正帶得去的,帶不去

的不要做。「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只有業帶

10

得去,我們不帶惡業,也不帶善業,要帶淨業。以清

淨心斷惡修善,念佛求生淨土。若問,念佛即可,為

何還斷惡?因為若不斷惡,唯恐業障現前,往生去不

成。斷惡是消業障,臨終時神智清楚明白,不迷惑顛

倒,就是業障消除。

  修善是與一切眾生結善緣、結法緣。將來成佛作

菩薩,他們都來聽我講經說法,都能得度。否則即使

修得再好,經講得再好,與眾生無緣,上台講經沒有

聽眾。結緣非常重要,緣結得深,將來成佛就度這些

眾生。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的數量不相等,原因是在

因地結的緣多寡不同。成佛度眾生不離因緣。

  「眾生所以造業受苦,輪迴不已,生死不休,全

由於此。」何以會造業、受苦、輪迴?全為一個「私」

字,自私自利,無量劫來令我們受害匪淺。

  「而世間所以多煩惱、多鬥爭,乃至殺人盈城、

殺人盈野,亦莫不由此。」從小的煩惱到大的殺害,

殘酷的戰爭皆由自私自利所引發。

  「故世尊出世救苦,首須破此。」因此,佛菩薩

救度一切眾生,從喚醒愚迷、離四相、離四見做起。

11

徹底了解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皆是假的,凡

所有相,皆是虛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也

是假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若能將此事看明

白,就是看破;不再執著,就是放下。能看破、放下,

大乘法就不難,決定不會錯會義理,這一生就有成就

的希望。

8. 眾生所以偏私成執,無他,由其智慧短淺,不

知是偏,不知是執。佛曰無有定法,以破其偏

執之病根。法字,通攝世出世間一切法。

  「眾生所以偏私成執」,偏是偏見,私是私欲、

私心,造成堅固的執著。「無他」,是沒有別的。「由

其智慧短淺,不知是偏,不知是執。」眾生沒有開智

慧,不知是偏見、執著,以為正常,因為見人人皆自

私自利,以為自己沒錯。實則別人全都流轉六道輪迴,

自己也輪迴,如何有錯?可見得在此大環境要覺悟,

確實不易。真正學佛人應依佛經教導,以斷執著、斷

偏私為標準,否則此生又將空過。

  應以諸佛菩薩為標準,例如釋迦牟尼佛,原可成

為小國王,享有富裕的生活環境,但世尊捨棄一切,

而行清苦的托缽生活。世尊及其弟子為我們做榜樣,

12

全都說到做到。又如現前的高僧大德,第一位是早年

的虛雲老和尚,一生將全部供養修建無數的寺院,但

沒有一座屬於他自己,老和尚說到做到,為我們樹立

典範。第二位是淨宗大德印光法師,衣食與常住完全

相同,沒有特別待遇。將一生十方的供養都印經布施

流通,普利一切眾生,也是我們的模範。

  念念為光大佛法、利益眾生,即能將私的念頭破

除。念念想別人,就沒有自己。因為有「我」,才有生、

老、病、死;「我」沒有了,生、老、病、死由何人承當?

沒人承當。這是《金剛經》上說的,四相空了,生、老、

病、死及六道輪迴都沒有了,這是徹底解決的辦法。

起心動念都想到自己,是偏見、是執著,不是智慧。

  「佛曰無有定法,以破其偏執之病根。法字,通

攝世出世間一切法。」佛要治一切眾生妄想、執著之

病,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是說方法,但

原則、綱領不變。方法無量無邊,無有定法可說。總

綱領、總原則是三寶、三學、三慧。三寶是佛、法、

僧(覺、正、淨),這是總綱領;三學是戒、定、慧;

三慧是聞、思、修。菩薩三慧就是一如,空有二邊不

著,即此經教我們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其中

具足三寶、三學。至於修學的方法、手段極多,無有

13

定法,此亦為破眾生的偏執。

>>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

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128107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