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9/09/08 19:55:26瀏覽80|回應0|推薦2 | |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50) 13. 當知念頭不起則已。起則非之,便是離念之快 刀利斧也。豈非最妙觀門 般若所說的原理原則,既深且妙,然對於業習深 重的凡夫而言,實在太難。「念頭不起則已」,起則 是妄念。「起則非之」,非是去除,妄念起來,用方 法去除。若心中仍有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 起了妄念;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中就著了 這一句,都著了相。起心動念就著相;若一切都不想, 又著了空相,非法相。而念佛法門的妙處是起則非之, 用一句「阿彌陀佛」非之,才有一念起來,第二念回 歸「阿彌陀佛」就行了。著阿彌陀佛的相,可以往生 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都是著相往生;不著相往 生,則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須知一切法門, 無論大乘、小乘,著相都沒有成就,大乘法雖然殊勝, 但做不到。明白此事實真相之後,才真正完全肯定, 回歸淨土,此法最為殊勝。此經的方法是智念,歸到 佛號是淨念,淨念比智念更為親切。 14. 六度萬行,一一如法精進修行,而曾無芥蒂於 其胸中。一一精進,不壞也,無不相也。心中若無其事,不著也,無相也。一切世間法,事 來即應,事過便休。雖休而能應,應而能休。 所謂提得起,放得下。 「六度萬行,一一如法精進修行,而曾無芥蒂於 其胸中。」六度,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到禪定, 皆屬於事相。世出世間一切法無量無邊,歸納不外這 五大綱目,即前五度。「曾無芥蒂於其胸中」,此句 是般若波羅蜜。盡心盡力將事情做得盡善盡美,但心 中若無其事,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不僅做過之後不 染,正在做時也不染,方是真正修學大乘者。心中一 有染著,就是輪迴業。只要有一絲毫染著,凡是利益 眾生、利益社會,不為自利的是善業,果報在三善道。 如果有一念為自己或為我的小團體,是自私自利之心, 就是惡,果報在三惡道。輪迴心是妄想、分別、執著, 所謂三心二意,「三心」是阿賴耶、末那、第六意識; 「二意」就是末那識及意識,末那是意根,第六是意 識。用八識五十一心所,稱為輪迴心,造的是輪迴業, 所以不能超越六道輪迴,受苦無有窮盡。 要想在這一生超越輪迴,無論從事任何行業,只 要將心轉變,任何行業都是菩薩事業。菩薩事業的做 法是,心中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盡心盡 力服務社會大眾,做社會大眾的榜樣,立即轉變為菩 薩事業。菩薩事業不離日常生活範圍,端視觀念是否 能轉變。 菩薩行是布施,盡我們的心力、體力為一切眾生 服務,即是布施。持戒是守法,不僅遵守佛陀的教誡, 而且國家法律、地方規約,乃至風俗習慣、道德觀念 全部都要遵守。忍辱是有耐心,對人、對事、對物要 能忍讓。 《金剛經》上,世尊在菩薩行中特別強調布施與 忍辱。布施是修福,忍辱方保得住福報。菩薩行念念 都為利益眾生,沒有想到自己;想到自己就有分別、 執著、妄想,所造的是輪迴業。輪迴之中,因果非常 可怕,勿以為自己做的是善業、佛事,如果不明白事 理,將來很可能墮地獄,還不知何以至此。灌頂法師 於《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註解末後,說明念佛 人有一百種不同的果報。有人念佛上上品往生,生到 極樂世界就成佛;有念阿彌陀佛之人,卻墮落到地獄。 李老師曾宣說此事,雖然口中念佛,但心中卻以佛法 做自私自利的營業,以此重罪故墮地獄。其中的道理, 是破壞佛法的形象,令社會大眾對佛教產生誤會,故 須背負此罪,此事嚴重。由於破壞三寶的信譽,障礙 許多人修學佛法之信心,其因果應墮地獄。 11薩事業。菩薩事業不離日常生活範圍,端視觀念是否 能轉變。 菩薩行是布施,盡我們的心力、體力為一切眾生 服務,即是布施。持戒是守法,不僅遵守佛陀的教誡, 而且國家法律、地方規約,乃至風俗習慣、道德觀念 全部都要遵守。忍辱是有耐心,對人、對事、對物要 能忍讓。 《金剛經》上,世尊在菩薩行中特別強調布施與 忍辱。布施是修福,忍辱方保得住福報。菩薩行念念 都為利益眾生,沒有想到自己;想到自己就有分別、 執著、妄想,所造的是輪迴業。輪迴之中,因果非常 可怕,勿以為自己做的是善業、佛事,如果不明白事 理,將來很可能墮地獄,還不知何以至此。灌頂法師 於《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註解末後,說明念佛 人有一百種不同的果報。有人念佛上上品往生,生到 極樂世界就成佛;有念阿彌陀佛之人,卻墮落到地獄。 李老師曾宣說此事,雖然口中念佛,但心中卻以佛法 做自私自利的營業,以此重罪故墮地獄。其中的道理, 是破壞佛法的形象,令社會大眾對佛教產生誤會,故 須背負此罪,此事嚴重。由於破壞三寶的信譽,障礙 許多人修學佛法之信心,其因果應墮地獄。 佛門中的點點滴滴,必須小心謹慎。損壞三寶、 偷盜三寶物,都是墮阿鼻地獄。此事從何處結罪?從 戒律而言,一般人偷盜一人之物,即使偷得再多,只 欠一人,結的罪輕。如果偷盜政府的財物,即使是一 塊錢,因為是國家的財物,結的罪就重。政府的錢財 從所有國民的稅收而來,等於偷了全國人民的財,償 還困難,雖然偷很少的財物,但結的罪卻非常嚴重。 偷盜三寶物更不得了,不但沒有國家界限,而且 沒有佛剎的界限,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國土的三寶都有分。如果偷一針一線、一塊錢、一毛 錢,結罪太重,所以墮阿鼻地獄。偷盜非常容易犯, 要非常小心謹慎。六度要「一一如法精進修行」,心 中一塵不染,若無其事。 「一一精進,不壞也」,不壞世間法。「無不相 也」,就是有相,沒有落空。「心中若無其事,不著 也」,就是無住,應無所住。「無相也」,如此一來, 空有二邊不住,與自性的體、相、作用皆相應。方是 順著自性,即是佛菩薩。 「一切世間法,事來即應」,事情來了就做;「事 過便休」,休是心中沒有執著。事來了,需要用思考 的,就用思考;需要用勞力的,就用勞力,盡心盡力 將事做好。事做過之後,心中無絲毫痕跡,乾乾淨淨, 即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雖休而能應,應而 能休。所謂提得起,放得下。」放得下就是休,心中 一塵不染。提得起就是認真努力做我們本分的事。可 見佛法並非消極,而是很認真努力做利益一切眾生之 事業。世間任何行業都是要利益社會,為大眾服務。 >>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 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
|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